平原地区农村绿化建设模式初探

2018-08-07 07:12杨永琳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研究

杨永琳

【摘要】:通过以宿迁地区为代表的平原农区农村绿化建设模式研究,探索一种在新的林业发展时期平原农区农村绿化建设中可复制的模式,进而带动区域农村绿化向“珍贵化、彩色化、效益化”目标整体推进,在提升林业三大功能和绿化水平上发挥引导作用。

【关键词】:平原农区绿化,可复制模式,研究

进入“十二五”以来,宿迁的城乡绿化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绿化提档升级,市区及县城城区绿化覆盖率逐年攀升。湿地小区建设也悄然兴起,城市形象、生态功能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农村绿化因“杨树飞絮”、病虫害频发、公路、铁路网建设、集中居住区拆迁、杨树价格下滑等多种原因导致农村绿化呈现出田断网、村无绿、路无荫的现象,与生态经济和江苏生态大公园建设目标差距甚大。因此,对农村绿化建设提出新的建设模式、采取更加科学得力的措施势在必行。现就农村绿化的建设模式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供在实践中参考。

1 整体思路与原则

1.1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适宜人居、人的休憩为核心,与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相结合,与周边大环境绿化格局相协调。

1.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选苗木。以适地适树为主要依据,根据区域特点和立地条件增加优良乡土树种、高效经济树种和绿化景观树种比例,做到因地制宜。在树种选用、栽植技术和管护措施等方面,注重节能、节水、节电和提高土地利用率。

1.3 结构优化、景观优美、效益显著。以增加林木覆盖率为目标,根据绿化类型的目标功能,选择具有不同绿化效益的树种和植物材料,优化植物配置结构,营造优美景观。既要突出生态作用,更要兼顾经济、景观、生态效益。生态公益林建设突出大规模、大乔木、多树种、宽林带,着力培育森林生态体系;商品林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培育经济林、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产出率。

2 农田林网建设方式

2.1 适地适树,结合杨树更新改造与“三化”树种推广,科学规划部署,提高林网建设标准。

2.2 积极创新营造林机制,确保“栽得下、管得住、有效益”,促进农林持续可协调发展。

2.3 林带多栽植在呈网状分布的渠边、路边和田边的空隙地上。

2.4 宜采取树种的株间或行间混交方式。常见类型有:乔木与乔木混交配置,乔木与灌木混交配置。以乔木与灌木混交配置方式最好,可以形成复层林冠,发挥林带立体防护功能。

2.5 根据各树种的生长情况,及其所需营养面积来确定造林密度。如单行林带的乔木,初植株距 2米。双行林带株行距3×1米或4×1米,按三角形方式种植。网格大小为200-260亩时,农田整体增产率最高。黄河故道沿线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可以适当增加栽植密度、栽植双行林带或降低网格控制面积,提高防护效果。

3.道路绿化建设方式

3.1 道路绿化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树种,暂不具备绿化条件的地形和土质,应进行地形改造和土壤改良后再绿化。

3.2 道路绿化应根据需要配备排灌排水,防止积水和水土流失。

3.3 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3.4 各级公路、铁路沿线宜林路段绿化率须达100%,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保存率达到90%以上。

3.5 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小乔木、灌木相结合,建设生态廊道、景观林带,达到滤尘和降低声、光、气的污染等效果,具有美化效果,使之成为大环境的生态屏障。

3.6 道路绿化应按规划要求做到速生和慢生树种、常绿与落叶树种、彩叶与一般树种合理搭配,保持绿化树木相对长期稳定。

3.7 同一道路绿化要确定主栽树种,塑造统一景观风格。对较长道路,可结合各路段自然环境特点,在保持整体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形式上有所变化。

4. 村庄绿化建设方式

根据村庄经济、自然及交通条件,科学布局,在突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前提下,兼顾农民增收,积极引导村民开展绿化美化,结合“庭院经济、一村一品”,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三个效益的共赢。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展差异化设计,着重体现地方特色和村庄文化。

4.1 村庄绿化包含村域范围内以庄台为主的各类绿化。要因地制宜,根据村庄的绿化基础和发展类型,选择不同的绿化形式,如经济林果型、田园风光型、生态保护型等。

4.2 庭院绿化应见缝插绿,不留死角;村庄道路、水体宜林地绿化率达到95%以上,路幅宽度大于2米的所有道路两侧各栽1行以上(能宽则宽)乔木树种;围庄林提倡营造4-8行乔木树种,宽度不低于15米;根据村庄条件,打造公共绿地,高大乔木占比30%以上,提供林荫。并适当配备休息座椅、通道等活动空间,落实民生功能。

4.3 壤土类型树种选择

按照不同的建设类型,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树种。一般以乡土树种、经济林果树种为主,如皂荚、香椿、薄壳山核桃、乌桕以及桃、柿、葡萄等,搭配部分彩色、观赏树种,如榉树、枫香、玉兰、紫藤、木槿等,提高美化效果。村庄绿化壤土类型树种选择见表20。

5.沿湖沿河绿化建设方式

按照湿地森林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宽窄有度、适地适树、模式不限,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滩涂防护林等湖岸生态林带。

符合标准的绿化长度要达到应绿化长度的95%以上。具体标准是每公里堤段中10米以上空缺段不超过10处,累计空缺长度不超过100米,并不得出现50米以上的空缺段。水生植物种植的坡面应在30°以下。

5.1 不同立地条件树种选择

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合适树种:湖边水域大面积绿化通常选用挺水植物,如荷、芦苇、香蒲、菖蒲、再立花等;在局部岸段引入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美化环境功能的浮叶植物,如睡莲、芡实、菱角等以扩展湖滨景观带的宽度;在部分地段,可采用人工措施进行水草种植,如应用包埋法种植苦草等;湖泊岸边绿化,选择植物时要考虑湖岸形态和光线变化,如栽植水杉、垂柳,树下配置蔷薇、海棠,或栽种些草坪等。

5.2 规划总体要求

水体坡岸应以生态驳岸形式为主,尽量保留自然斜坡形式,因功能需要采用硬质驳岸时,在断面形式上宜避免直立式驳岸。

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造林要充分考虑沿河区域立地条件,根据需要建设排水沟。

沿河区域地下水位一般较高,树种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以耐水湿和喜水树种为主。农村范围河道绿化,主要考虑生态防护效益,兼顾经济效益。树种选择以速生用材树种为主,配置上采用带状或块状混交方式。城镇范围兼顾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坡面、河堤不同位置進行不同设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公园绿化模式,打造景观效果好、生态防护功能强的生态廊道。

猜你喜欢
研究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公司研究
与圆相关的两类直线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