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林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2018-08-07 07:12肖晓光
中国绿色画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环境

肖晓光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愈加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城市风景林能够满足当下优化城市环境和提高城市生态美学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美结合把城市的美学效果和生态效果相结合。本文就风景林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風景林;城市园林;应用;环境;生态

【引言】: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审议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2015年底顺利召开,明确了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这对于我国风景林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要跟随党的路线方针,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积极响应“五位一体”,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统筹兼顾,着手将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结合起来,为城市人民打造出绿色、环保、美观的风景林,绘制出绿色城市的新面貌。

1.简述风景林

1.1风景林的概念

风景林是由一定的群落所组成,但它同城市园林中的群落是有区别的,城市园林中的人工群落一般管理较精细,不易被其他外来树种侵入,而风景林中的群落面积较大,与大自然紧密相连,极易发生群落的演替。因此在营造风景林时应充分考虑并科学运用这一规律。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和改造当地自然环境,包括地势、地貌、水文、山路等自然因素,根据一定的规划方案,进行人工改造,把基础的建筑布置和植物种植相结合,打造出符合人们客观审美标准的建设,创建人们集生活居住、风景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活环境。

1.2风景园林的主要形式

根据设计布局的不同,我国将风景园林大体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自然式园林。自然式园林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旅游景区风景林,以自然山水林园为主,如我国的苏州拙政园、广州越秀公园、撑得避暑山庄等。第二种:规则式园林。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几何式、对称式园林,园地划分时多采用几何形体,其园线、园路多采用直线形;广场、水池、花坛多采取几何形体。如凡尔赛宫、故宫等园林。第三种:混合式园林。混合式园林主要指规则式、自然式园林交错组合,全园没有或形不成控制全园的主轴线和副轴线,只有全部景区、建筑以中轴对称布局,或全园没有明显的自然山水骨架,形不成自然格局。如北京中山公园、广州烈士林园等,如图1所示。

2.风景林园在城市中的作用。

2.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由于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口集中向城市靠拢,造成了城市中人口集中,人数密集,“热岛效应”问题显著。而绿色风景林的种植能够为市民打造城市中舒适、休闲的场所;在郊野公园等大型绿色空间中户外运动的场所;城市绿色生态道路为市民提供跑步、骑自行车等锻炼身体的空间。这样能够改变之前城市人口密集、生态环境恶化、缺乏健身场所等问题,进一步促进了全民健康水平和健身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整体品质的上升。

风景林是城市绿化景观的重要内容,通过规划将风景林人工种植在城市之中,通过各类植物的不同作用来进行区域种植,能有效起到减噪、降温、防风沙、温度调节、水文涵养、改善局部气候等作用。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平衡发展。

2.2打造城市美观特征

风景林能够有效协调环境中不协调的因素,减弱城市中外貌丑陋和呆板难堪的城市建筑物,还可以把不同风格建筑物混杂的景观进行协调,将其整齐划一,整合为一个整体。风景林能够应用植物来隔离景区,形成规则、大小、特征不同的各种绿色空间,根据市民的不同需求,形成大与小、开与合、静与动等对比场所,增添人文主义情趣,让市民能够在自然空间中充分感受绿色的拥抱和人文主义的环绕。风景林还可以作为背景,策划出美观大方的风景林林墙,衬托出蓝天、白云、群山、绿水,用背景衬托的方法来打造园林的美感体验,把城市风景林采用个性和共性并存的方法,拉动当地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图2所示。

3.风景林在城市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3.1街道、公路风景林

街道、公路风景林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风景林设计,在城市街道、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等道路两旁或者中间的两林带夹一路或者是一林带中间隔一路的景观布局,大多以美化城市环境、点亮城市建筑、分流交通、降低车辆噪音为主要目的。对于风景林植物的选择多以四季常青、容易修剪、外观少变为主,对于珍贵树种和花草灌木选用较少。由于街道、公路的立地条件比较差,大多是沥青或者水泥铺装路面,容易吸收热量,使得近地面气温较高,土壤的成分复杂,车辆噪音严重,汽车尾气排放量大等问题,所以要选择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城市的水土情况和城市建设来选择,种植本地树种,选取抗风性强、遮阴效果好、抗逆行强、生存能力出色、耐辐射等树种,如梧桐树、松树等。

3.2城市公园风景林区

城市公园风景林区是指以风景林的形式分布在综合性公园、名胜古迹景区等风景林地区,注重视觉美学层次的打造,依据不同的需求打造不同的视觉效果。遵循地带性植被发展规律,将乔木和灌草相搭配,形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景观特点。例如,在休闲草坪上设计好大的乔木树种,起到良好的视觉体验和遮阴效果;在自然河边或者公园人工湖边种植柳树等有垂坠感的树木。在一定的区域内创作多种绿色空间,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休闲娱乐要求。

3.3江河风光风景林

江河风光风景林是指在沿江、沿河、沿大型湖泊的风景林设计。主要以旅游观光和保护水文为主的风景林区域。在风景林的实际建设中,要以市民休闲娱乐、游客观光赏玩、涵养水源为一体,要求营造出多树种、乔木灌草相结合、季节分明的特色风景林,坚持植物造景、绿色造景的理念,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区域特色和自然环境,来打造不同风格的江河风光风景林区。这种风景林区多以根系发达、水分消耗量少的树种来种植,例如鹅掌楸、落羽杉、木蜡树等为主要选择树种,体现植被的多样性来塑造城市江河风光风景林景观,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营造出和谐、安逸、绿色的主题氛围。

3.4庭院风景林

庭院风景林一般应用于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家园小区、购物广场等公共建筑场所。要求要与不同的场合设计不同风格的风景林,突出人文气息和绿化区域生活工作环境。商场中多以仿造假植被和大型盆栽为主,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家园小区大多以绿色长青、生命力强的树种为主,主要是松树、榆树等树种。

4.现代化管理对于风景林的应用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风景林的现代化管理也有相应的理论和措施,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设计培育方式,才能使得风景林能够完美应用于我们生活之中,才能让风景植被更加长久的建立在风景林。

4.1做好前期培育,拓展群众参与渠道

进行风景林建设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科学的实地考察,用长远的目光对待对风景林的建设。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报纸期刊、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来听听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声音,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需要什么、了解群众喜欢什么。并且勇于接受群众监督,进行阳光工程建设,树立政府形象,为市民打造绿色、和谐的自然生存环境。

4.2做好后期培育与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路线,要定期对风景林园进行修枝除草等工作。大量做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让市民朋友们认识到风景林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文件,對破罐风景林的不法分子要进行处罚。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组成监督巡查小组,对重点风景林进行巡查和保护,也要让市民朋友对破坏风景林的行为及时制止和举报。这样才能让风景林长青于城市。

5.结语

风景园林对我国的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较难、工作较为复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立足长远,既要不断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风景园林设计成果,也要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利用创新理念,创造出美观、舒适、实用的风景园林。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视觉效果相结合,促进我国现代化绿色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晶.风景园林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27).

[2]张兵,白杨,丁戎.论风景园林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学习思考[J].中国园林,2017,33(01).

[3]胡子正.风景林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探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4).

[4]陈春梅.关于城市园林绿化特点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16(10)

[5]周毅超,周洁.浅谈城市园林绿化与环境保护[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8)

[6]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樊俊喜.园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浅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04)

[7]丘佐旺.城市林业发展问题初探[J]. 中国林业.2002(16)

[8]杨鹏,薛立,陈红跃.论生态园林和生态风景林的功能与建设[J]. 广东园林.2004(02)

[9]胡传伟,孙冰,陈勇,庄梅梅.城市生态风景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1)

[10]王文哲,徐珊珊,梁青.园林植物造景的经济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08)

猜你喜欢
城市园林生态环境
环境清洁工
关于城市园林绿化关键施工技术的探讨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探讨
探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漫观环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浅谈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