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的歌唱技巧

2018-08-07 10:38程秀丽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声区共鸣颤音

程秀丽

【摘要】声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要靠歌唱来体现。歌唱目的就是用熟练的演唱技巧,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用美妙的声音与演唱风格去演绎,来拨动听众的心弦,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气息 哼鸣 声区 共鸣 颤音 情感处理

声乐是歌唱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即在音符上说话,说出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情感等,其根本目的在于传达音乐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内涵进而感动观众,具体通过歌唱形式去体现。歌唱者展现完美的声乐表演,需要有一定的声音基础与歌唱方面的技巧。关于声乐问题,笔者谈谈自己对歌唱技巧方面几点理解与认识。

一、歌唱技巧——气息

我们常说“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传统唱论中强调:“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戴玉强老师也在教学中总结出歌唱的八个字:“打开喉咙,气息歌唱”,这说明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和源泉。从本质与生理上来说,呼吸在歌唱和说话时是一样的,但是在运用上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别。说话时气息是自然的呼吸状态,不用考虑要把气息吸到哪,也不需要把气息固定在一个位置去支持一个音特定的长度或强度上的音,换气也不用下意识的去控制;而歌唱时的呼吸状态是有意识、有准备、有计划的。在歌唱训练中,我们应该都体会过人在叹息时放松的、向下的叹气式吸气,人在被惊吓时做出生理反映急速吸气的惊讶式吸气,贪婪的闻花式深吸气等。我们经常尝试一些单纯性的气息练习,如快吸快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与歌唱结合起来练习,保持吸气的状态去唱歌,吸完气后保持一个瞬间的停顿,体会这个停顿形成吸气和用气两股力量的对抗,利用这种对抗力去歌唱。这样不仅可以保持气息的深度,还能使歌唱时气息均衡、流畅、持久。歌唱的呼吸与气息控制的正确运用是多方面的,它涉及到身体全部发声器官的机能状态和歌唱技巧,才能达到尽善尽美地歌唱目的。

二、歌唱技巧——哼鸣

“哼鸣”练习是声乐教学中的常规练习方法之一,是获取鼻腔共鸣、头腔共鸣及声音高位置的有效途径。在哼鸣的基础上,歌唱的方法适用于任何一位歌者。有了哼鸣的高位置,再加上较深的气息,就可以在歌唱的发声练习较容易体会到气息与声音的“阻抗力”,即我们常说的气息与声音的有效结合。哼鸣练习还能够体会到歌唱时用力的支点,体会“哼鸣”时身体内部力量的有机运动规律,从而不断地锻炼加强正确的发声机能。当我们掌握了“哼鸣”时正确的力量支点后,在支点不变的前提下再练习张开口腔的发声练习,咬字歌唱练习,才能做到咬字部位不變,咽腔形成声音的部位不变,气息的支点与肌肉用力支点不变。中声区哼鸣时会有口腔里含有半口水的感觉,或半打哈欠的感觉,下巴、颈部、喉头、声带都要处于放松的状态。哼到高音区这时舌头会主动盖住上颚的,这样声音的通道变窄了我们便能发出细小、较高的声音,这只是让你去感受这样的声音位置与音色,切忌提喉挤压声带。正确的哼鸣有助于歌唱的发声训练与演唱,反之会适得其反。检验哼鸣是否在上颚以上或是否在高位置,练习音阶时我们的嘴巴可以反复张开再关闭,但不影响共鸣,如果这时声音有变化,证明哼鸣存在错误,需要及时纠正。

三、歌唱技巧——音区

每个人的音质、声色、音域等情况将声音可分为三大类: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在演唱高音区的时候,气息是以小腹、丹田为根基的。京腔讲究“丹田气”,实际上也是在强调这种发声位置。结合生活中一些自然的现象我们可以体会一下这种发声的感觉。比如,不经意间受到惊吓时发出“啊”的一声尖叫,即为“假声”。这时被惊吓的瞬间小腹会因紧张而收紧,因为有了这样的根基,加上一股强大的气流就自然找到了声音的高位置。高音不一定要音量很大,有些歌唱者的理解存在误区,演唱高音区时完全凭借力气和肺活量在唱,而不是在用气息和技巧。而且很多歌者都喜欢在这个音区炫技,并不是说唱的越高就是唱得越好,饱满的中低音区反而更具声音的魅力,况且每首作品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掌握了扎实的歌唱基础与技巧,更有助于我们过渡到高音区的歌唱。中声区首先要保持喉头稳定,无论唱高还是唱低,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深吸气,有支撑点,说话一样把声音往外送,但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个位置上。

唱中音要多加以润色,不要强求音量的大小,只要声音连贯、统一、轻松、自然、圆润、饱满就好。相对高音来说,很少有歌者会关注低音,如今大部分歌曲也没有太低的音,甚至有低音的部分有人也会把音调提高去唱,其实低声区唱好了歌曲的情感会更浓厚,尤其是一些伤感的低音给人的感觉是高音代替不了的。唱低音的关键是声音的响度,很多人唱低音就发不出声音。唱低音首先要加大呼吸力度,增强气息,用气息带动嗓子的震动;其次要打开喉咙,喉结下沉,张开嘴巴,下巴放松,咽腔下意识的向周围扩张,听起来感觉声音是从喉咙深处发出的,才能获得低音效果。

四、歌唱技巧——共鸣与颤音

歌唱发生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共鸣,声音听起来才更明亮具有穿透力。人体的共鸣腔体有口腔、鼻腔、头腔、胸腔。歌唱教学中我们常体会这样的感觉:大口咬一口苹果,露出上牙齿,在一口咬下去的同时,发出“嗯”的声音,感觉声音在口腔后部和鼻腔上部的位置,这就是美声发声的一个共鸣点。共鸣比较好的是使用头腔共鸣,因为头腔共鸣可以产生相对理想的效果,我们在演唱时可以想出自己的声带和嘴巴等发声器官和头部是相通的,声音是往上抛出的,接下来把气息下沉,小腹膨胀,稍在小腹用力一顶,在刚才的位置发声。训练共鸣时可以尝试结合韵母方法来训练,如a母音适合练头腔共鸣,M音适合练鼻腔共鸣。

颤音也是一种歌唱技巧,歌唱家在歌曲的演绎表达中常伴有美妙的颤音,但这种颤音不是刻意抖动、模仿或是做出来的,颤音要在最自然最轻松的正确演唱中自然获得。很多的颤音唱法也是共鸣的作用,有了共鸣再加上气息的配合就会自然产生颤音。如果歌唱时声音摇、抖、晃,应该先练直声,唱歌时使劲直到底,然后再学唱长音时,先真声在结尾处把带有频率的声音甩出去以获得颤音。想在歌唱中使用颤音,关键是先考虑怎么去学好正确的发声方法,而不是专门学颤音,达到一定的歌唱功力颤音自然就会出现在你的歌声中。

五、歌唱技巧——情感处理

歌唱的最终目的在于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实现歌唱者与听众的心灵交流。歌唱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在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形象、作品的内涵具有分析和理解能力;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知能力;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作品内容、感受到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如果歌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表达歌曲的能力,即使有一副好嗓子,歌声苍白、平淡、索然无味,不能感染听众,也就达不到歌唱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歌唱者要具备较高的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及歌唱技巧,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才能真正用歌声作载体,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去拨动听众的心弦。

总之,歌唱技术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不懈和积极探索的过程,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演唱基本功,歌唱技巧掌握得纯熟,才能根据情感表现的需要来运用相应的演唱手段,使演唱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周新华.声乐基础教程[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2]姚青.培养歌唱美感的旋律——浅析舒伯特几首艺术歌曲的魅力.乐府新声,2001.

[3]佩基·伍德福特著.黄正桥译.舒伯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声区共鸣颤音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浅谈声乐演唱中换声区的训练方法
对长笛演奏中的颤音研究
浅析颤音技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搭建声音转换和统一的桥梁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