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应用于肿瘤患者优劣比较分析

2018-08-08 06:25刘丽芳徐东媚欧阳春兰
医药前沿 2018年21期
关键词:植入式置管舒适度

刘丽芳 徐东媚 欧阳春兰

(广州医学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 广东 清远 511500)

药物化疗是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化疗过程中需要对外周血管反复进行穿刺,再加上化疗药物的强烈刺激性,极易损伤血管,出现静脉炎,甚至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影响化疗的顺利实施,也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因此,目前临床对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往往会选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作为化疗药物静脉输液的通路,但这两种通路各有特点,效果也不尽相同。现为对比分析VAP与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特选择30例行VAP的恶性肿瘤患者和96例行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作分组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所选入患者均诊断为恶性肿瘤,首次接受化疗,思维正常,无言语交流障碍。化疗前基本情况良好,不存在严重感染、出血倾向。(2)排除标准: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者;中途退出研究或存在其他因素导致无法继续追踪者。

1.2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1月—2017年12月我科30例植入输液港的恶性肿瘤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为18~56岁,均龄(46.29±5.49)岁,包括肺癌10例、食管癌3例、胃癌3例、乳腺癌8例、血液恶性肿瘤4例、其他癌症2例;另选2017年5月—2017年12月我科行PICC置管的9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44例,女52例,年龄为19~58岁,均龄(46.83±4.97)岁,包括肺癌32例、食管癌9例、胃癌10例、乳腺癌26例、血液恶性肿瘤12例、其他癌症7例,两组的基本状况差异不明显(P>0.05)。

1.3 方法

1.3.1 实验组 实验组选择植入式输液港通路进行化疗,具体方法:我院主要使用Fresenius Kabi AG生产的植入式输液港型中心静脉导管及套件。患者取平卧位,垫高其肩部,并将头偏一侧。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常规局麻,随后在超声引导下选择颈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为穿刺点将穿刺针置入到右锁骨下静脉(3例)或左锁骨下静脉(27例),置入导丝并拆下穿刺针。然后,在导丝的指引下将静脉导管置入静脉中,要求导管头端放置在右心房、上腔静脉交界处,并用隧道针穿刺皮下以建立隧道,引出静脉导管。在患者的前胸壁建立皮袋、皮下隧道,将供穿刺用的输液座植入到皮袋中,注意埋置输液座的皮下组织厚度以1cm左右为宜,并把导管与输液座相连,固定输液座,缝合切口。术毕复查胸部X线片,确认导管的具体位置以判断输液港植入是否成功,静脉导管放置于在上腔静脉下1/3范围内为成功。输液港植入后每周需更换切口敷料1~2次,而且在化疗间歇期每间隔1个月用生理盐水(约20ml)冲洗管路1次。

1.3.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PICC置管,具体方法:选用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美国巴德公司),规格4F。指导患者取平卧位,预穿刺侧手臂与身体呈90°角,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选择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穿刺静脉(22例肘正中静脉、74例贵要静脉),用碘伏、乙醇各3次对皮肤进行消毒,待干2min。范围是穿刺点上下各10cm(直径20cm),两侧到臂缘。静脉穿刺见回血后,保持针芯位置,向前推进插管鞘,从插管鞘内撤出穿刺针。将导管插入插管鞘,缓慢、匀速地推进导管。当插入预测长度后,从静脉内撤出插管鞘,在穿刺点的远端轻压住静脉以保持导管的位置,缓慢地将支撑导丝撤出,保留体外5cm导管。随后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和导管外露的部分,标识清楚患者姓名、导管置入时间等信息。置入导管后还需行胸部X线片确定导管头端是否在上腔静脉内。静脉导管放置于在上腔静脉下1/3范围内为成功,每次化疗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洗管路。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其置管后相关并发症(静脉血栓、皮肤瘙痒、伤口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发生情况;(2)置管后3个月,选用Kolcaba学者研制的舒适状况简化量表[1]对两组患者的生理、心理舒适度进行评价,此量表主要包括心理(9个条目)、生理(8个)、缓解(4个)、社会文化(7个)四个方面,每个条目均按照1~4分来评价,分值愈大,代表舒适度愈高,总分112分,其中,<56分者为低度舒适,在56~84分为中度舒适,≥85分为高度舒适。舒适度=中度舒适率+高度舒适率。(3)置管后3个月,应用Karnofsky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情况,其分值在10~100分之间,分数愈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愈高[2]。

1.5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4.0软件,计数数据用率(%)的形式表示,经χ2检验;计量数据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278.43±26.65)d,较对照组的(90.31±12.80)d要短,差异明显(t=52.673,P=0.000)。

2.2 两组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置管后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10.0%,均较对照组28.13%明显降低(χ2=4.139,P=0.042),见表1。

表1 两组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

置管3个月后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93.33%,较对照组的76.04%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7,P=0.038),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

2.4 两组患者置管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置管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KPS)评分(74.07±6.51),显著高于对照组(68.69±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6,P=0.001)。

3.讨论

PICC与植入式输液港是目前临床上肿瘤化疗过程中常用的输液通路,均由医用高等级硅胶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和柔软性,对血管内膜的刺激极小,可以有效减少血栓形成、静脉炎发生,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因多次穿刺所带来的痛苦。

PICC置管主要是将药物经导管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并依靠局部大流量、高流速的血液快速稀释、播散,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且在护理上也有较多的经验。然而,由于PICC管在静脉中的行走距离相对较长,故其导管末端需与外界相通,而导管外露的部分极易被牵拉或污染,导致其发生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再加上PICC管极细,若药物配伍不当、护理不当就会造成堵管,影响治疗[3]。而植入式输液港是一种植入于皮下组织且可长期留置的输液装置,其主要是经锁骨下静脉置入,管腔较粗,且全程行经的路线较短,体外无需留置管路,输液港的底座也被固定在胸壁,故其发生感染、静脉血栓、移位的几率较低,目前已逐渐成为了长期静脉输液的主要方法[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实验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与夏爱萍[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植入式输液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PICC管更显著。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置管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舒适度、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PICC管需与外界相通,故其穿刺部位在沐浴时需要用塑料薄膜套好,且不能取穿刺侧侧卧位,同时穿刺侧上臂也不能进行大幅度的活动或提重物,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感,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而植入式输液港不存在上述问题,其输液装置均置在皮下,极少会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

综上所述,与PICC相比,植入式输液港应用于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效果更好,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舒适度较好等优点,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患的生活质量,成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输液的理想通路。

[1]徐梅,王英丽,赵琳,等.手术体位舒适性量表的形成及信度、效度检测[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0):1045-1047.

[2]王艳,杨晓燕.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导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6):170-171.

[3]李春丽.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导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2):127-128.

[4]骆春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导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效果比较[J].西南军医,2015,17(3):335-337.

[5]夏爱萍,朱凤林,居燕.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在高龄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5):126-127.

猜你喜欢
植入式置管舒适度
完全植入式输液港与PICC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体内植入式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
试论植入式广告在春晚中的应用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用于植入式器件的电源技术研究进展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