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古道的文人心迹

2018-08-08 22:48邹丹娜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8年7期
关键词:宋之问梅岭张九龄

邹丹娜

梅岭又称大庾岭,秦汉时称“塞上”。据说汉初有一位名为梅鋗的将军镇守于此,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将此地称为“梅岭”。也有一种说法是此地多梅,有“南枝既落,北枝始开”的奇观,故有此名。梅岭位于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两地之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通道。

岭南地区在古时被视为蛮荒之地。大庾岭为五岭之首,山石竦峙,林木繁密,颇有李白笔下蜀道的艰险意味。唐朝以前,此路长期荒废,但正是这种特殊条件,激发了众多途经此地的文人骚客的诗思,使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印下些痕迹。

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是“梅岭诗”的重要作品,其诗如下:“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宋之问本为武后的宫廷御用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他们将前人稍见繁琐的诗歌格律改良为后人所称的“沈宋体”,促进了唐诗格律的定型。春风得意的日子里,他们的眼光更多地停留在音律的精工和文字的华美,狭隘的宫廷生活限制了他们诗中的自然诗情和壮阔气象。其奉命制作的“奉和诗”更是如此,宋之问《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中的“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沈佺期《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中“咏歌麟趾合,箫管凤雏来”等,皆徒见浮华,未能动人。

后来宋之问因政治变动获罪,被流放到岭南地区,贬谪经历使其哀愁从胸中缕缕生出,萦绕低徊。《度大庾岭》作于诗人“度岭方辞国”之时,其时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辞别中原,于是停下车回望故乡。“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承“望”而来,诗人的心向着北方开放的梅,身却随着南飞的鸟儿,情景交织,令人动容。从诗中可以看见诗人因不舍北国而时时回望的孑然身影,感受到他与汉时贬谪文人贾长沙(即贾谊)遥相顾惜的心情。诗中深切的情感与精工的形式结合,透露了情辞俱备的盛唐诗歌即将到来的讯息,闻一多称此为“宫体诗的自赎”。这是宋之问的不幸,却是唐诗的幸运。

当时埋怨着“林昏瘴不开”的宋之问没有料到,梅岭这一“天险”亦有变成通途的一天。这一功劳要属开元贤相张九龄,他也是岭南出身的第一位宰相。张九龄为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其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世人耳熟能详。张九龄在朝期间主张选贤任能,曾提拔王维,征辟孟浩然,杜甫早年也曾想将诗呈献给他。

开元四年,张九龄回乡时路过大庾岭,看到“岭东废路,人苦险极”(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记》)。他痛感这条险路对百姓生活和岭南发展的不便,便上书朝廷,建议开凿大庾岭新路。朝廷出于加强中原与岭南的交流和对外贸易的考虑,批准了张九龄的建议,并任命他主持这一工程。在张九龄和当地大批民工不辞辛劳的努力下,终于在“千里连峰匝,迂回出万寻”的大庾岭至高处建成大道。曾经令人望而却步的梅岭,竟成了“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坦途,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后人為了纪念张九龄的历史功绩,于梅岭上建张文献公祠,以供后人瞻仰凭吊。

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岭南地区是古时贬谪之地,同时也是贬谪文学的土壤。北宋时期,政坛上新旧党之争激烈,苏轼遭受新党打压而被贬惠州,再贬海南。其旷达之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细味似乎也有自嘲之意。即便是遇赦北归之时,苏轼途经梅岭,亦忍不住一吐六年来的辛酸。

宋代曾敏行在《独醒杂志》中记载了东坡北归途中的小故事。当时东坡路过大庾岭,在村里的一家小店小憩。一位老翁得知他是苏东坡,赶忙向前作揖道:“东坡先生,我听说有人想方设法要害您,今天您得以北归,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笑着谢过老翁,在墙壁上题下一首《赠岭上老人》,诗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被贬海南时东坡已经六十三岁了,其地又荒凉,因此他去海南前便向大儿子苏迈交代了后事。虽然最终有幸被调回,但更多的还是悲观的心绪。北归时,东坡当年的意气风发已在人生的辗转蹉跎中渐渐消磨,化作心头的冷灰,溶化在末端的问句中。

但诗人并不至于绝望,岭头的梅花令他内心的想法更加清晰起来。东坡在《赠岭上梅》中写道:“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他不和百花一起开,要保持自己的生长节奏,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缓步前行,把心沉下来,等待属于自己的果实慢慢成熟。

宋之问、张九龄、苏轼在梅岭期间,或在此地做了一番民生事业,或在心灵与特殊风物的碰撞中创作出不朽的诗篇。可见艰险的环境虽然给文人带来巨大考验,但也激发了他们灵敏的思维和坚韧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宋之问梅岭张九龄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张九龄借棋劝谏
宋之问巧遇骆宾王
我爱我家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南昌梅岭风景区旅游开发策划
张九龄与禅宗
梅岭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