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筑成的古镇

2018-08-08 22:48蛛蛛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18年7期
关键词:古城镇背街青岩

蛛蛛

我喜歡行走,更喜欢以慢走的方式去游览古城镇,感受每座古城镇的独特风韵。在贵阳学习期间,我从贵州同行那儿得知不远处有个游客不多的非著名古镇,于是,便趁休息日独自乘车前往。

下车后,沿水泥道路往景区里走,远远就看到山脚有座暗灰色的石头“城堡”。一条不太宽的护城河,如玉带缠绕着“城堡”。散落在河面的几株睡莲,在阳光照射下,凌乱无序地开着花,与周边郁郁葱葱的野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史料记载,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南郊的青岩古镇,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是贵州四大古镇(青岩、镇远、丙安、隆里)之一。这里原是军事要塞,朱元璋曾调军队到此戍边防御,“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后来布依族土司班麟贵因立战功,受封赏得以建城。经过历代的不断修筑,这里逐渐形成了一座跨越六百多年的古镇。

踏着灰暗光滑的石板路,沿护城河往前走,很快就到了古镇的城楼——定广门,这也是进入青岩古镇的唯一通道。相传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曾六次攻城不破,大败而去,青岩古镇因而获得“攻不破的石头城”之美誉。

整个古镇被城墙“包裹”着,只留有两个城门出入(其中一个现已废弃不用),城门城墙全都是用石头建造,城楼上面还有雕梁画栋,建筑工艺精妙绝伦,无不显示着古人的高超技艺。

与江南古镇的秀气截然不同,青岩古镇因兴起于驿站,成型于军屯,始终保持着一股肃静和阳刚的本色。那方形巨石堆砌而成的城墙,仿佛百岁老人的黑色布衣,带着浓重的历史痕迹。

看时间还早,我决定登上城墙感受一下。总长度约2公里的城墙依山而建,犹如微型版的“长城”,把古镇分为内外两部分。城墙边还砌有观察孔、垛口、炮台等,一看就是用于军事的构造。只是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有些巨石已经有风化和坍塌的迹象了。

昔日城墙上血雨腥风的战火气息,早已被石头缝中钻出的一丛丛绿色植物所取代。那几棵深深扎入城墙内的榕树,如老者般静静地蹲守一旁,见证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变化。

从城墙上走下来,首先落入眼前的,就是雕刻有各种图案的街头牌坊,牌坊下面的四根石柱上,分别雕刻了造型奇怪的动物。旁边有人说这叫“猛虎下山”,但我仔细看了半天,总觉得那不是虎,因为它们看起来不凶猛。

穿过牌坊,便到了古镇的主街上。主街两边的建筑有些是后期修复的,虽然仿照明清时代的原貌来修建,但主要还是为了旅游开发,建成一个个商铺,没有啥可逛和观赏的。

主街的侧边,是一条条不知名的巷子,它们往里延伸,把一座座不起眼的老房子连接起来。在这儿,会觉得“青岩”的名字起得很贴切。层状喀斯特熔岩在古镇上随处可见,石片既可以铺路砌墙,又可以当房屋的瓦片,那暗灰的石头为老街巷、老房子增添了几分古朴之色。

巷内房屋的屋檐、门楼、窗台上,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或是动人的神话传说,或是花鸟鱼虫等自然景观,惟妙惟肖,让途经的游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来细细欣赏。

背街是青岩古镇最具特色的一条石街,也是为数不多的安静老街。短短几百米长的背街,两边是石砌的墙,所用的石材是当地盛产的页岩,又名千层岩。在没有水泥的年代,为了筑这条街,工匠们把糯米熬成浆,加上生石灰和黄沙,做成黏结剂,用页岩砌墙。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雨水冲刷,石墙依然坚固。

黄昏时分,一位老者拄着拐杖蹒跚而过,留下了多少当年的艰辛故事在身后。或许,默默无语的背街就是最好的听众。

古牌坊、石头墙、青岩街、朱红大门、残旧垛口、坍塌的炮台、厮杀的吼叫、纷杂的喊卖、天真的笑脸、老者倔强的背影……这画面和声音,在时间和空间上令我产生了幻觉,不知今夕何夕。

短短时间里的游走,让我对这座由青岩石头筑成的古镇产生了浓厚兴趣。也许不久后,我会回到这里,寻找藏在石头里的精彩故事。

猜你喜欢
古城镇背街青岩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lidar optical system for large field of view scanning
基于消费文化的旅游古城镇酒吧现象分析
Dynamic measurement of beam divergence angle of different fields of view of scanning lidar∗
中西部古城镇旅游开发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青岩古镇
改造提升背街小巷潜力巨大
北京设立“街长”“巷长”专治背街小巷
历史文脉在古城镇景观设计形象提升中的传承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