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预科阶段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研究

2018-08-08 10:23范瑜
教育界·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养成教育工匠精神

范瑜

【摘要】本文以我院对少数民族学生预科教育教学为例,面对他们就业难的现实,提出“学好汉语,誓做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分层次,四段式”的汉语教学模式,通过预科教育教学阶段,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汉语,能交际能对话,同时在预科阶段融入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进入专业学习和成为工匠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7年自治区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预科“分层次,四段式”汉语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编号:XJJG201713)的研究成果;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子项目:预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

“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为新疆对外开放和自身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未来新疆将成为国际协同的桥头堡。为了适应“一带一路”的战略和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聚焦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高职院校在抓好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把对工作和职业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职业操守等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打造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品牌。

我院历年来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但面对如今就业难的现实,学院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抓严他们的入校关口,从预科教育教学就提出“学好汉语,誓做工匠”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实施“分层次,四段式”的汉语教学模式,通过预科教育教学阶段,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汉语,能交际能对话,同时在预科阶段融入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爱岗敬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进入专业学习和成为工匠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

学院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以每学期的MHK考试为节点,将一学年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学期主要是熟悉MHK考试内容和题型,打牢语言基础。第二学期前半学期是考试的冲刺阶段,后半个学期要同专业相衔接,为专业学习做准备。我们的目标是使少数民族学生通过一年的预科学习,不仅能够熟练运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具备较好的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与专业相衔接,在每个阶利用入学教育、新生军训、思政主干课程、德育实践课、二课堂、社团活动、与身边的工匠近距离接触、与专业师生座谈交流、汉语教学成果展演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加入工匠精神体验

传统的工匠是指专门从事手工制造和劳作的技术人才,现代意义上的工匠包括传统匠人在内的所有专业人员和生产者,特别是目前“互联网+”时代下对工匠的定义就更广了。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只有热爱专业、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对一项工作能千锤百炼、专注认真达到一定高度的优秀工匠才具备“工匠精神”。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真正体验到工匠精神,我们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认真策划和设计工匠精神的体验活动。

我们课外活动的指导老师会认真备课,第一阶段在课上会让同学们听工匠人物的故事,读工匠人物的传奇,看工匠人物的事迹。尤其是现在克拉玛依市打造“匠心之城”,能挖掘出来的工匠和工匠精神很多,比如新疆油建公司张爱全、朱宏斌、李智福、闫笑、王超等5名新疆油建公司选手,从世界各地500多位焊接技术与技能高手中脱颖而出,在2017年“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获佳绩。像这样的焊接工匠、维稳工匠、消防工匠、医疗工匠、客运工匠在油城克拉玛依比比皆是。所以他们和他们背后的故事、传奇、事迹和正能量素材非常之多。

第二阶段,教师们将有秩序地组织学生参观工匠们的工作室、实验室和工作厂房;与工匠们近距离接触,感受他们工作的环境、感受他们之所以爱岗敬业、专注吃苦的工匠精神;同时与他们座谈或请他们前来做讲座,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一个工匠背后的酸甜苦辣故事,比如新疆油田公司重油开发公司采油作业,五区采油六班班长肉孜麦麦提·巴克刻苦钻研、爱岗敬业,从一个南疆农民的孩子成长为技能专家,从采油门外汉到全国技术能手,被誉为“最美职工”。

第三阶段,是同学们自我总结阶段,我们将分成小组,每一组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未来规划;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工匠。通过谈体会、谈感受,最后撰写成课外活动的总结报告,也作为二课堂考核的成绩单。

整个课外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序组织。在活动中既体现汉语教学的听、说、读、写、练,又让同学们感受身边的工匠精神,激发大家学好汉语、学好专业的激情。

三、在汉语教學展演中体现工匠精神成果

汉语教学展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教师教学展演, 一个是学生学习成果展演。教师教学展演主要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能力的一个展示:第一,教师要对汉语教学有一个深入研讨,对MHK考试的体系和内容要烂熟于心,才能在课上给学生讲授学生需要的知识,打破教师仅背教材的现状;第二,提升教师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设计的能力,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自媒体、他媒体进行应用,结合传统教学,多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的开发;第三,系部将经常进行教学基本功能力的比赛,比如MHK试题考试比赛,板书比赛,多媒体制作(慕课、微课等),手写教案比赛,说课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教师们刻苦钻研教研、教法,在工作中成为“教育的工匠”,给学生们起一个榜样作用。

学生学习成果展演主要依赖于学生日常对汉语的学习积累,展演可以是多种形式、多种方式。

一是班班有特色。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就会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和情况设计好一个展演的主题,每个主题都会紧扣“工匠精神”展开。每个班级都会以汉语小品、汉语歌曲、诗歌朗诵、文章写作等进行。

二是班班有竞争。系部定期将每个班级汉语教学的展演成果进行一次集中的汇报,形成班班有竞争的局面。对于展示成果好的班级给予一点奖励,对于其他班级给予鼓励。让同学们认识到专注做好一件事情和工匠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为他们未来进入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中国将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工匠们让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得以远播海外,以精雕细琢的品质,让世界为“中国品牌”点赞喝彩。

把职业院校所需的“工匠精神”融入预科教育教学中,是我们学院提出的一个大胆的设想和尝试。我们相信在预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学好汉语和工匠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在预科阶段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工匠精神,与专业有机结合,为最终成为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创造条件,同时也为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今后的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华锦木.新疆高职高专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2]孙宝.新疆高职少数民族预科汉语教学改革中融入职业精神培养[J].中国培训,2015(11).

[3]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

[4]张坤晶.论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职教通讯,2016(16).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学生养成教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