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18-08-08 10:23沈永江
教育界·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小学信息技术培养

沈永江

【摘要】对小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多应用、多思考以及多操作的习惯,进而实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目的。所以,在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需结合学科特点,来对学生动手能力予以有效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就以《雪花飘飘》这一课为例,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谈谈对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动手能力; 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学科特点予以全面分析,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其养成具有实践精神与探究学习的习惯。

一、营造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属于一门综合实践的活动性课程,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与动手能力是主要目标[1]。好奇心强是小学生所具备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构建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当中的动手兴趣,以此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并且,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认识到小学生在自控方面的能力较弱,需要通过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来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雪花飘飘》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柳絮般的雪花,晶莹洁白,轻盈地,像跳着芭蕾舞般的小精灵飘临大地。你们爱这纯洁无瑕的小雪花吗?”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冬的憧憬与喜爱之情,进而构建出积极的教学与学习氛围。《雪花飘飘》一课活动的主题是制作有“影片剪辑”的Flash动画“雪花飘飘”。由于动画中有“影片剪辑”元件,所以制作起来比较复杂。因此,笔者通过演示教学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旋转”角度、“拷贝并应用变形”按钮等选项的使用方法。即,引导学生新建文件并导入位图,并对“雪景”位图大小进行调整,将该图层命名为“雪景”,执行“插入”→“新建元件”命令,在打开的“创建新元件”对话框中,设置元件为“图形”,名称为“雪花”,单击“确定”按钮。之后在元件编辑工作环境中,设置舞台的背景色为蓝色,选择工具箱中的“刷子”工具,设置“填充色”为白色。在舞台中画一个雪花瓣,选中所画图形,按住变形中心点向下拖动,将变形中心点下移。

执行“窗口”→“变形”命令,弹出“变形”面板后,在“旋转”右侧的文本框中输入“45度”,然后多次单击右下角的“拷贝并应用变形”按钮,直到组成雪花。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进而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着手点,然后再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实际操作中来。

二、提出动手任务,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动手操作的意愿通常较强,但大多是没有目的的玩电脑,部分学生甚至在教师讲课时偷偷玩电脑中的小游戏[2]。这样学生不认真听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就无法学习到知识。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在每节课前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予以明确,学生在知道教学内容后,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能够提升自己的认知度,就会认真地听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向学生提一些动手任务,以此来让学生对某个项目予以操作时不会出现漫无目的的情况。并且,学生在有了动手操作目标之后,能够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予以巩固,不会感到厌烦。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其次,任务的设立还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地去练习,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雪花飘飘》这一课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元件编辑工作环境中,设置舞台的背景色为蓝色是表示什么?”学生回答道:“蓝色是表示蓝天。”我再问:“如果背景色设置为黑色,那岂不是黑夜了吗?夜晚的繁星一闪一闪的多么迷人,你能够说一说星星闪烁与雪花飘飘的区别之处在哪吗?”此时,课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有学生说星星闪烁一下就消失,接着又闪烁,这样周而复始。为了能对学生予以启发,我提出:“在时间轴上你能够完成这样的描述吗?”学生马上说道:“只要在第一帧和末尾帧的透明度Alpha数值设为100%,中间帧之间创建运动渐变动画,这样就会实现一闪一闪的神奇特效了。”我在听到学生的回答后极其的欣慰,并及时认同与赞扬了学生的观点。为了趁热打铁,我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想法投入到实际操作中去,除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知识,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展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探索、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使得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面对新的挑战[3]。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即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创造相对独立的思考平台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疑惑与观点,进而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探索与探究欲望,让学生不会将学习当成负担。

同时,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各小组成员予以科学的编排,确保各小组整体水平较为接近,并通过小组竞争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竞争意识。

例如,在教学《雪花飘飘》之前,笔者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在听过讲解之后,在每个小组当中选出一名组长,让组长组织成员开展实际操作,并对各个成员的分工予以明确,确定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同时,各个小组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需避免过多的干预,让学生自由发挥,但要结合小学生的情况提醒分工时要详细具体。对于小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由小学生自行决定。这样通过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属于一门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学科,能够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予以有效的培养。因此,教师需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重视对其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便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潇元.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1):19.

[2]施星星. 小學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J]. 思维与智慧, 2016(20).

[3]张玲. 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动手操作关键能力的提升[J]. 新课程导学, 2017(28).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小学信息技术培养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