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核心素养,让思维向深处漫溯

2018-08-08 10:23施玲君
教育界·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施玲君

【摘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共识。数学思维力能有效反映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本文以核心素养为背景,以学生学习需求为突破口,通过制造矛盾冲突、优化课堂追问、借助思维工具等手段,最大可能地了解、引领学生,多角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思维力;课堂追问;思维工具

关注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共识。数学思维力能有效反映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王永春教授曾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在理解数学核心概念、掌握和运用数学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可持续学习数学和交流、表达、解决现实世界实际问题的思想和能力。”这句话很全面形象地诠释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力的重要性。为此,课堂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力,通过自身的思维过程将数学知识转换成自我认知的能力,拥有独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独特的思维品质。

一、制造矛盾冲突,让思维充满批判性

在当今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挖掘新知与旧知、经验与现实、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因素,并由此设计核心问题,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思辨和演绎,并用自己的认知方式经历创造知识的曲折历程,甚至创造出独特的、有意义的、属于学生个体世界的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里以笔者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一课为例。

教师出示学生收集到的小数。

师:0.5元是什么意思?

生:0.5元就是5角

师:怎么来的?

生:因为1元=10角,就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5份是5角。

师:如果把“元”去掉,这里的0.5表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或者记录下来吗?

学生汇报。

生1:我觉得0.5就是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两半,0表示其中的一半。

师:他说0.5表示一半,你们同意吗?

生2:如果0.5表示一半的話,0.1怎么表示呢?

生1:0.1表示十分之一呀。

生2:所以我觉得0.5应该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十份,表示其中的五份,也就是十分之五。

师:那他说的一半?

生2:他说的一半就是十分之五。

生3:我也觉得0.5表示十分之五。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分,1表示十分之十,0.5表示十分之五。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分母是10的分数用一位小数表示,所以0.5表示十分之五。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的关键是要把小数和分数联系起来,虽然学生在三年级已经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了小数,但如何让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进行独特而有意义的数学认知,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动态加工,使之具有矛盾冲突而充满挑战,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旨在激起新知与学生内部知识结构的相互碰撞,进而在冲突中深刻感悟、理解小数的意义,甚至创生新知。学生长期经历这样的“冲突”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优化课堂追问,让思维更具深刻性

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当下,教师依然应该发挥不可或缺的点拨与引领作用。课堂上高效互动,在不断追问、逼问中,把学生逼到墙角,逼到学生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户。

这里以笔者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为例。

学生在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后,多媒体出示:

2017—2018赛季NBA球员勒布朗·詹姆斯投篮命中率是( )。

A.2% B.54.6% C.100%

师:谁来解决?

生:我觉得勒布朗·詹姆斯的投篮命中率是54.6%,因为他是NBA球员,命中率一定很高,A就排除了。但他也不可能百发百中,所以C也排除了,只剩下B。

师:那这里的54.6%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里的54.6%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四点六。

师:如果勒布朗·詹姆斯投了100次球,是不是可以说他投中了54.6次球?

生:不可以,投中次数没有0.6次的,这里的54.6%只是投篮的命中率。

生:百分数表示的只是投中次数和投篮总数的一种关系,不能代表具体次数。

师:也就是说?

生:勒布朗·詹姆斯的投中次数和投篮总数的比是54.6:100。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54.6%代表的并不是具体的次数,而是投中次数和投篮总数相比的一种关系。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比率,所以百分数又叫作百分比、百分率。

“认识百分数”这一课的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对百分数的数感,它包括对百分数的意义、具体情境中数与数的关系的感悟和理解。而这些对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是抽象、困难和迷糊的,很多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仅停留在“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字面上,而学生对“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数量只表示关系”则靠老师告之或强行记忆,至于为什么,他们依旧不明白。本环节,笔者紧紧抓住这一疑点,以学生熟悉的投篮命中率为题材展开追问,特别是针对其中一位学生,用3个追问,逼得学生走投无路,退到墙角,不得已选择放弃了“具体次数”这种理解数的固有思路,重新调整修正为“54.6%是表示投中次数与投篮总数的关系,不能表示具体次数”这一新思路上。整个过程,教师没讲,只是不断追问,但学生却在教师一次又一次的追问中,使得大脑中原本模棱两可的概念、特征、性质变得清晰、深刻,加速了知识分化,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

三、诱发思维外延,让思维更具独创性

思维独创性的培养最关键的是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乐于发散思维,探寻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数学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准确把握知识间的联结,给予适当的引导、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还是比较容易唤起的。

这里以笔者听过的公开课《长方形和正方形整理与复习》表面积复习环节为例。

考虑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该教师在让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相关知识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三角体。

师: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复习回顾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老师这儿有三个立体图形,谁愿意上来将这几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展开?

学生将展开的表面积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这三个立体图形展开后都有上中下三个部分。上、下两个部分的图形完全一样。中间这个是由几个图形组合在一起的长方形。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上下两部分统称为底面。中间部分统称为侧面。那这样的表面积你会怎么求?

生1:我会把相同图形的面积算在一起,然后再相加。

生2:也可以把中间的大长方形面积先求出来,再加上两个相同底面的面积。

师:中间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生:长×高

师:这里的长其实就是?

生:这里的长其实就是底面图形的周长。

师:也就是整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

…… ……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为此,学生的思维深度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细化,通过对数学问题价值的逐步发掘,可以帮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展开有理有据的思辨,提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具独创性。

借助思维工具,让思维更具逻辑性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还需要教给他们一些利用思维训练的工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许多新知都是由已有知识变化而来的,教师在教学中适当使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借助思维图形工具建立专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将数学知识结构化,通过直观感受,把握全局和细节,并通过有深度的思考和交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这里以笔者听过的公开课《长方形和正方形整理与复习》为例。

师: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到底有哪些知识呢?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任务,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本单元的重要知识,下面请同學们拿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整理了哪些知识?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哪些同学上台来讲解一下自己整理的知识?

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学生上台展示作品,畅所欲言。

小学数学涵盖的知识点相对较多,并且大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再加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非常强,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相对较为零散,在复习的时候往往难以进行系统的梳理。通过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将数学知识可视化、生动化,同时可以把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的层次变得更为条理化、明朗化。此外,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具有逻辑思维,学生通过这样的讲解表述,语言逻辑思维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数学思维力是每个人必备的最为核心的素养,是发展高阶认知能力的基石。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总结教学方法,创新数学思维力的训练方式,培养学生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成长,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更好地成长,更好地适应于社会。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