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融合:古诗教学新模式

2018-08-08 10:23张婧
教育界·中旬 2018年7期

张婧

【摘要】特级教师丁宏喜总结出《四文融合:古诗教学的新模式》。笔者尝试以文字、文章、文化、文学为教学内容,建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课堂教学,努力实现古诗教学的“文字落实、文章上口、文化体认、文学有味”的教学追求。

【关键词】 文字落实;文章上口;文化体认;文学有味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同学们诵读,说一说这句古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接着出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说这句诗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这样的诗句学生已接触过不少。诗的表面上是说一件事,一处景物,其实,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通常将这样的诗叫作哲理诗。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的哲理诗,大家可以从文字、文章、文化、文学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反思:小学六年级学生已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在唤醒他们原有的古诗积累的情况下,再传授一些蕴含哲理的诗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给学习方法,为学生解读其他诗歌打开“方便之门”。】

二、文字落实

1.板书课题,明白题意

题目中有一个生字“聿”,教师既要注意读准字音,又要提醒学生避免与“律”混淆。子聿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陆游的小儿子。笔者让同学们读题说一说诗题的意思,注意题目中的“示”是指示、训示、的意思。那么陆游为什么要教育儿子?他是怎样教育的,他教育的内容又是什么?带着疑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全诗。

2.朗读全诗,理解字词

筆者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自主朗读全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接着指名读诗,借机正音。

自读自悟: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的意思还没有理解?在交流过程中相互讨论,查字典,读资料,明白相关词语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绝”表示程度深,极、最的意思。

“躬行”:亲自实践。“躬”是亲自的意思。

【反思:字字落实是准确理解诗意,把握诗情的基础。一首诗的题目,往往揭示了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先从题目入手,接着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能读懂的字词的意思,再提出读不懂的字词相互研讨,着眼“最近发展区”,力求让学生“现在发展水平”,获得最佳发展。】

三、文章上口

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轻声细读,慢慢品味,找一找原因。

1.读诗句,感韵律

显红“成”和“行”两个字,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这首诗是偶句押韵。因为“eng”和“ing”是相邻的韵母,这在古诗中是被允许的,叫作“斜押”。

2.读诗句,感节奏

读诗除了读出韵律,还要读出节奏和停顿。学生先静听专家的录音朗读,后标出停顿号,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练习朗读,再让学生自由练习诵读。

师: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各自诵读的基础上展示品评,让学生体验诵诗的乐趣,提高诵诗积极性,以后遇到朗诵古诗活动,读起来就有滋有味了。

【反思:古诗词讲究韵律之美,乐感极强,且节奏鲜明,跌宕起伏。诗词的押韵、节奏以及停顿是它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也是让人读起来文章上口的原因。所以在让学生关注读音和词意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发现、练习、把握诗词中的押韵、节奏、停顿等知识技能,从而充分享受到这份音乐美所带来的震撼。】

四、文化体认

1.说诗意,讲典故

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它和我们讲了什么道理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品读诗句,感悟诗句的蕴涵。

首先,结合第一句,说诗意讲典故。

生:这句是说古人读书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年少时下了工夫,到了年老了才能有所成就。

师:读了这句话,同学们想起了哪些关于努力做学问的典故呢?

例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我先让学生简单讲一讲这些典故。接着,品读第二句,再让同学说说相关典故。

生:这句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到底是有限的,要想深入透彻的理解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纸上”让你想到了典故——“纸上谈兵”,请简要讲一讲这个故事,总结一下赵括失败的原因。书本上的知识是机械的,需要通过实践灵活运用。

2.品诗句,明道理

人们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诗不厌百回读。这首诗里有两处对比,分别是“少”与“老”、“行”与“知”。“少”与“老”是一组反义词。教师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到深层次的含义,懂得这样写才能更加突出古人做学问的勤奋和持之以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人是青年时期刻苦努力,到后来壮年甚至老年才取得成就的吗?

生:司马光、苏洵等。

“知”与“行”也是一组互相对比的词,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明白“知”是书本知识,“行”是实践运用。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也就是知行合一。

在明白了做学问要持之以恒和知行合一的道理之后,让学生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背一背,将诗句铭记在心,终身受用。

3.赏诗句,学典故

这节课,我们回顾了一些成语典故,但是还要让同学们要知道咱们古诗中的“用典”更是比比皆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学一学。

出示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孟浩然)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学习这些典故,体会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厚重的积淀。“用典”其实就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使写诗做文立论有根据、减少词语之烦累,也有委婉表意、充實内容的作用。

【反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所以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者联系诗中暗藏的成语典故,让学生感受“用典”的精妙。接着在两组词的对比中,明白做学问的核心要素即——持之以恒、知行合一,从中感受诗句中的哲学智慧。最后引领学生品读我们平时所背诵的古诗中的“用典”,明白“用典”的作用,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文学有味

1.简介作者

古人大都以诗言志,如果你想真正读懂这首诗,就必须要了解这位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背景。

出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二十岁时就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可惜屡遭秦桧排斥,一生仕途坎坷。晚年他退居家乡,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子孙身上。他对小儿子说:“我今仅守读书业,汝勿轻捐少壮时。”后来他的家族以诗教传承,在中国文学史和教育史上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2.随情练笔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晚年所写,此时他已经是七十四岁高龄。冬日寒夜,北风呼啸,他浑然忘我,沉醉于书卷之中。或许是看得太久,眼睛都要看不清了。回忆往昔,自己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策马扬鞭、征战沙场的少年。虽然年老但报国之心仍在,自己的文章、学识还在。这时他想起自己才二十几岁的小儿子子聿,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挥毫写下《冬夜读书示子聿》。

让孩子们在这种情境下写一写这首诗的意思,读诗的感悟,受到的教益,进一步理解陆游所说的做学问的道理,这样的读写结合,水到渠成。

【反思:古诗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影响相当深远。强化古诗对学生熏陶感染的力度和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者通过对陆游生平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随情练笔的写作过程中能更好体会陆游这首诗的含义。】

3.拓展总结

同学们,陆游在这年冬夜一共写下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我们今天学习的只是其中一首。课后请大家将这七首与今天所学的结合起来读一读、品一品,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收获满满。

【反思: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四文融合的古诗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是要使学生们将这种“文”“剩”在心底,积淀素样,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宋)陆游.剑南诗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宋)陆游.家事旧闻[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 张文勋.诗词审美[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 任运昌.小学古诗词教学改革略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9)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