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积极心理干预 创设培智语文课堂幸福感

2018-08-08 10:23于敏
教育界·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幸福感

于敏

【摘要】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课堂同样如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提升学习的幸福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是每个教师的追求。

【关键词】积极心理干预;培智语文课堂;幸福感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课堂同样如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提升学习的幸福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是每个教师的追求。我们教师也不能一味地归责于学生的不足和难教,而要积极地想办法找根源找对策,创设有幸福感的课堂。

一、培智语文课堂的幸福感和发展智能的重要性

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长久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智障学生的幸福感体现在他们感官上的愉悦,思考、探究的乐趣,积极的体验、潜能的开发和功能的改善,以及能动地发展和享受生命,体现在他们从不能知到能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再到自己能会的智能发展过程中。

2016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生活语文应面向全体培智学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听说读写的过程离不开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能因素的参与。发展智能,不仅是听说读写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需要。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离不开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自我认知、自我改造。“认知”和“改造”,又离不开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认知活动的参与。既然学习幸福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那我们在培智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学理论、发展智能并举,就一定能提升智障学生的幸福感。

二、基于心育,寻觅培智语文课堂幸福感的路径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的认知幸福感

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大脑发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使其在感知、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在语文学习中有着较多的认知障碍。比如,智力障碍儿童的知觉恒常性比正常儿童差,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他们往往认不出来,他们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而语文学习中需要更多地去面对抽象的语言文字。那怎样才能让智障儿童克服这些障碍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智障儿童能够较好认知的内容。新版的培智语文教材中有一课《大、小》,在教学“大”这个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认知和理解方面掌握得较好:“变一变”——在学“大”这个字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人”字,出示“大”字后,我出示了“人”,学生都能认读出这是“人”。然后我让他们观察“人”和“大”的字形,找出不一样。接着引导他们“变一变”,怎么把“人”变成“大”。再接着老师站在前面,摆成近似“大”字形,让学生通过搬弄老师手臂,了解“大”的字形。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变化,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了新知,这样能记得更牢固。在“变一变”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获得了学习体验,学习兴趣增强,思维也活跃起来。教师在平时的生活环境中找出有“大”字的地方:餐馆里的饮料有大杯、中杯、小杯,字体有大、中、小号等等,把这些生活情景排成图片,让学生到图片中去找“大”。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产生探究生活的好奇心,从而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得到了有效地激发。

2.采取适切的支持性教学策略,让智障学生寻求满足学习需求的幸福感

智障学生大脑发育的不完善或受损伤,导致出现手眼不协调、空间知觉不足、不能控制手部的小肌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握笔书写的能力。智障学生全部都存在写字困难、完全不会写字等问题,或者学了很久还写得歪歪扭扭没有间架结构,每一个笔画都不能写在一个格子里。虽然平时对他们进行动作的训练,但是并不能满足他们同步进行语文学习的需求。因此,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智障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切的支持性教学策略。比如郭育彤、王一涵同学手眼极不协调,而且手部肌肉很软,都无法握笔。针对这两个同学的情况,我课前就设计字卡,把每个生字拆分成几个能独立的部分,在课堂上就要求能用分开的字卡拼成所学的生字,结构和比例正确就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切的支持策略,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不会因为不能写而无所事事或者沮丧,他们的学习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就寻找到了学习的幸福感。

3.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放飞智障学生想象的翅膀,获得成功体验的幸福感

智障學生虽然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方面相对落后,但也还是具备一定的潜力,我们要尽可能地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力。想象力对于智障学生就像是荷叶上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需要我们用心来呵护。特别是有一些智障学生有着比较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更需要保护好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

浙教版培智教材《快乐生活》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篇课文《下雪了》: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白了,树上白了,屋顶上也白了。在学习这段文字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情景,我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下雪后生活中的场景。通过观察,我引导学生说话:下雪了,屋顶宝宝的头上好像?树宝宝好像?大地妈妈好像?学生有了丰富的视觉感知后说,屋顶宝宝好像戴了白帽子,树宝宝好像穿了白衣服,大地妈妈好像盖了一条白被子。图片、视频都是教学资源,它们不仅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感知,还通过感知启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容易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也就有了学习成功的幸福感。

4.进行积极课堂教学评价,锻炼智障学生意志的“肌肉”,强化智障学生的幸福感

学习的意志不仅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积极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参与学习做出准确评定,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欲望,调动他们进一步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意志活动,与克服各种困难相联系。研究表明,智障儿童的情感体验长期处于低级阶段,失败期望高于成功期望,情绪比较消极。智障儿童由于认识活动的缺陷,在学习和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和失败较常人要多,他们就会逐渐丧失自信,对学习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开始,就觉得无法成功,放弃自己的努力。智障学生尤其需要锻炼学习的意志,才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强化学习的幸福感。因此,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的教学评价去锻炼学生意志的“肌肉”。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在恰当的时间彰显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失落感转移到成功的体验上,相信并感受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积极的评价就是积极的暗示,让智障学生也能产生强烈的心理优势,也能激发其潜能,产生努力学习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幸福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工作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虽然是智障儿童,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有着一定思维能力的儿童。如果我们在培智语文课堂上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就能使之创设出无法预设的精彩,让教学有了活力和动力,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幸福。

【参考文献】

[1]梁纪恒.特殊儿童早期鉴别、评估与干预 [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邢同渊.智力障碍儿童心理与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

猜你喜欢
幸福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为了提升群众的“生态幸福感”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四大举措提升职工幸福感
别让孩子的幸福感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