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学习:数学学习的本真回归与突围

2018-08-08 10:23柏雪峰
教育界·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突围

柏雪峰

【摘要】整体性学习是对异化学习的理性突围,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本真回归。在学生整体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走近对象,展现脉络,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学习时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立体反思。通过学生整体性学习,形成数学整体性课程。

【关键词】整体性学习;本真回归;突围

当下,学生数学学习显现出诸多弊病,比如知识学习罐装化、数学思维碎片化、数学认知固化以及创造力弱化,等等。凡此种种,昭示着数学教学正偏离本真,学生数学探究、感悟、发现等潜质正遭遇侵蚀。异化的数学学习现实呼唤一种理性突围,呼唤着学生数学学习回归本真。基于此,我们建构“整体性学习”范式,旨在从学生外在学习活动与内在学习生命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圆融和共生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学习体验,生发学生数学学习感悟。

一、整体性学习:超越异化学习的理性突围

整体性学习不仅是整体性知识学习,更是学生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生命学习。整体性思维是一种“通体相关的思维”,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整体性生命是一种具身认知,强调学习不仅仅是心、脑的活动,更是身的活动,是身心一体的活动。因此,整体性学习内涵有三:一是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统一;二是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的统一;三是知识学习与生命成长的统一。

1.突破数学的“孤立岛屿”

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中这样写道,“对于孤立的信息或资料的认识是不够的,必须把信息和资料放置在它们的背景中以使它们获得意义。”整体性学习首先要用整体性思维,将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的建构,让数学知识上下贯通、左右相连。比如学习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联系长度单位,学习体积单位的进率时联系面积、长度单位等,让“长度是一根线、面积是一个面、体积是一个间”的数学结构性思想扎根于学生思维深处。如此,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岛屿”,而是勾连成一个广阔的平原。

2.形成学习的“具身认知”

整体性学习的根基是“自然法则”。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认为,学习犹如小鸟总是整体性生长的,而并非先长出头部再长出眼睛,也并非先长出左眼再长出右眼,植物生长也是如此,学生的整体性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天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的欲望和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生命生长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共同活动。从具身认知视角看,主要表现为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机械走向灵动。比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必须联系学生对整数的认识以及分数的认识,而学生的整数、分数以及小数的认知背景都是学生鲜活的生活经验。比如小数,就是学生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正好”与“不够”、“正好”与“还要继续平均分”的生活经验。

3.生成学生的“整全生命”

生成学生的整全生命是整体性学习的价值指向、根本诉求。“整体性学习”必须聚焦到学生“全人发展”上来。具体而言,首先是学生的“全智能发展”,即不仅数学知识技能,而且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文化与精神等都获得提升;其次是学生的“全身心发展”,即不仅学生的智能发展,而且是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再次是“全人格发展”,即不仅学生认知,而且包括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步发展。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圆的认识》,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圆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而且渗透“大方无隅”的极限思想,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乃至于方与圆的人生教育等。

从数学视角看,整体性学习追求一种更为上位、更为统整的知识,追求一种根据包摄性的数学思想方法;从学生视角看,整体性学习追求生命的和谐发展、身心的和谐统一;从学习视角看,整体性学习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经历、发现与创造。整体性学习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契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

二、整体性学习:聚焦全人发展的建构策略

如上所述,整體性学习的核心价值旨归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卡尔·马克思语)。聚焦全人发展的整体性学习,需要走进学习对象,洞悉知识脉络,引领破壁建构,实现师生教学做合一。整体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原动力,高举整体性学习的大旗,方能体现数学学科深度的育人价值。

1.走近对象,预留充足时空

整体性学习需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走近学习对象,把脉学生的认知,进而打通学生整体的思维通道,让学生俯瞰数学知识,落实学生数学思维的连续性,预设繁华的认知景象。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正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比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我在课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把脉具体学情。结果发现,几乎全部的学生都会读百分数、写百分数,但对百分数的意义、作用、计数单位等缺乏认知。基于此,我将教学的着力点铆在“百分数的意义”上,百分数的读写教学知识则一带而过。结果表明,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深刻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百分数的价值等就能自然形成体系。如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再彷徨、无序,而是积极地自我探究、自我解码和自我发现。

2.展现脉络,引领深度建构

毫无疑问,实施整体性学习首先需要展现数学知识的衍生轨迹、发展样态。因此,要突破知识节点,实现跨知识点、跨单元乃至跨界教学,提升数学知识的融合度,不断积累学生的本我认知。只有让学生洞悉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理解了知识所承载的思想方法、文化与精神,才能实现作为数学学科的整体性学习。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升和毫升》,基于对数学知识建构的完整性考量,我在教学中大胆取舍,将六年级的体积、容积等相关知识前置,通过“大任务单”捕捉学生头脑中的真实认知,助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不仅展开数学实验,而且展开数学推理、归纳、概括。通过整体性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升、毫升,建立了升和毫升的容积表象,理解了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而且形成了对升、毫升与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沟通、融合。学生获得的不再是单子式的知识点,而是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块、知识群。

3.立体反思,强化数理判断

整体性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的深度建构,而且需要学生的立体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为自我学习打开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更深度地建构“我”的课程,编制“我”的教材,重塑“我”的学习。学生将对自我先前的认知观点或肯定,或否定,或修正,或生长,由此诞生属于学生自我的数学学习新秩序。比如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苏教版教材出示的例题是情境化的,雪糕0.8元,冰棍0.6元,要求比较0.8和0.6的大小。这样的预设钳制了学生思维。我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比较0.8和0.6,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学生在数学旧知的基础上深度反思,想出了许多方法,比如“意义赋予法”——0.8元是8角、0.6元是6角,0.8米是8分米、0.6元是6分米;“画图法”——将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小数的意义法”——8个0.1大于6个0.1;“扩倍法”——同时去掉小数点和0,8大于6;和0.5进行比较,等等。可见,学生的数学思维是灵动的,他们用文字、图形、运算深度沟通了小数的意义。当然,还有学生通过反思,提出这样的观点:0.8和0.6不可以比较,因为“一个物体”可能存在不同,而这又引出了分数的本质,即对一个对象平均分,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而只是抽象地进行平均分。正是对数学知识的立体反思,强化了学生的数理判断。

伴随学生的整体性学习,一种整体性课程正悄然形成,学生外在的学习活动与内在的精神生命之间的联系更趋紧密。在整体性学习中,确证与表征着学生的主体性存在。整体性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盘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而且还生成了学生的整全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体性学习实践是迷人的、富有魅力的,是“倾听生长的森林”!

【参考文献】

[1]赵庆林. 整体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原动力[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 2016(1).

[2]张卫娥. 整体教学:儿童数学教学的智性建构[J].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6(10).

[3]朱桂凤.整体思维: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路径[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7) .

[4]王倩.小学数学知识整体性探究及其教育价值[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5) .

猜你喜欢
突围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堵车“突围”记
学员团突围战(中)
学员团突围战(上)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看这家医院如何突围
上微突围战
从雾霾中突围
饿了么突围
第二部 资源“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