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 助力幼儿探究与传承

2018-08-08 10:23郁文娟
教育界·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水乡探究传统

郁文娟

【摘要】各类纲领性文件指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从娃娃抓起。文章着力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践行文化探究,形成幼儿园、家庭及社区多方联动,共同助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探究与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颁布,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的共识。《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从中不难看出,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因此,作为启蒙教育的主阵地,我园也开始了积极尝试。

根据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园首先从选择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活动内容开始,如特色种植、水乡民居、水乡服饰、昆曲评弹、儿歌童谣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本着遵循“基于幼儿、融于生活、重在实效”的原则,幼儿园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探究活动,并充分发挥家园、社区多方联动的优势,助力幼儿从小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在不断积淀传统文化素养的同时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接纳感,从而在互动融合中内化成自身的文化素养。

一、源于生活、融于亲情的文化浸润,帮助幼儿全方位感受文化内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指出:“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我园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始终秉持全员性、渗透性及生活化等原则,以更好帮助幼儿走近传统文化,用直接感知、实际参与、亲身体验的方式去了解和感受其内涵。

1.全员参与、亲情联动的文化调查

《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优秀,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对于幼儿来说,对文化的了解和传承需要适宜的途径与载体,在我们选择合适的内容展开系列活动伊始,我们就设计了相应的文化调查表,动员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对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并遵循小班幼儿以直观、形象为主的原则收集资源,如代表性的食品、物件,及亲身参与相关活动等。中、大班以参观、调查等方式展开,并在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源,如现场拍摄的照片视频、图书中找到的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等。在个性化收集的基础上,再借助汇总整合的方式,在与同伴分享交流中获得经验的再次提升。如小班幼儿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民俗文化的探究,在元宵节来临之际,家长和幼儿一起开展了关于元宵节吃什么、做什么的资料大收集,五彩元宵及各式花灯成为孩子们集中收集的最为典型的材料。借助这些现有资源,教师组织幼儿、家长共同开展了关于五彩元宵和做彩灯、猜灯谜等活动,让幼儿在好玩有趣的实践探究中感受元宵节浓浓节日氛围,产生喜欢、接纳民俗文化的情感,感受其中的真、善、美。

2.源于身边、融于生活的文化体验

任何一种文化体验和感知都离不开与生活的融合及一以贯之,《纲要》指出:“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为更多遵循幼儿的身心规律和学习特点,我园在开展文化教育时充分考虑借助身边的文化资源开展相关活动,并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让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中。如苏州话以软糯著称,素有“吴儂软语”之美称,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及外来人口的增多,能说一口流利苏州话的幼儿越来越少,传承和保护苏州话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我们发倡议书动员家长一起参与此项活动,并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坚持在家用苏州话进行日常交流。幼儿园除了设有固定的“苏州话日”,更收集和整理了相关的苏州童谣、民间故事、脍炙人口的评弹片段等,供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在潜移默化浸润的同时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借助日常生活不断重复的特性,在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幼儿对苏州话的感知和践行得以不断巩固和积累。

二、融于乐、践于行的自主探究,促进幼儿不断积淀文化素养

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意识产生于他们对自身动作的反思,儿童因为动作而认识了世界,儿童也因为动作而意识到那个发出动作的“我”。因此,对于幼儿来说,任何一种文化积淀与形成都必须由他自己通过参与、践行来完成,因此我们尝试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和鼓励其积极参与,并在其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文化积淀。

1.寓教于乐、融于游戏的文化践行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我园在组织幼儿进行优秀历史文化的探究中,就是遵循其规律,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让其在寓教于乐的游戏氛围中获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实施大班主题《中国娃》时,水乡服饰作为苏州地区农村百姓中还有保留的一种文化载体,引起了幼儿关注,为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我们以“水乡服饰”为微课程开展系列活动。首先组织全园家长进行了水乡服饰大收集,并通过水乡服饰亲子秀感受其端庄秀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收集到的服饰投放到游戏区,供幼儿观赏、穿着表演和装饰,整个游戏的开展与水乡服饰紧密结合,相映成趣。此时的水乡服饰既是表演区的演出服,也是角色区的工作服,还是美工区制作和装饰的工艺品。通过游戏,幼儿不仅充分感受了水乡服饰的悠久历史,还真实体验了其实用性、传承性等特点,进一步引发孩子探究的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对地域优秀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2.基于实践、自主探究的文化积累

基于幼儿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发展这一特点,我们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开展相关活动。我园有一块超大的种植场地,大班幼儿通过前期的种植活动,积累了较多的种植经验,为让幼儿更多了解种植与当地环境及节气之间的关系,老师与幼儿一起展开了“我想种什么?可以种什么?”的讨论,根据幼儿的意愿,他们在秋季选择了种植六种豆子,分别是四季豆、刀豆、芸豆、扁豆、毛豆及蚕豆,也由此开启了种植、观察的探究之旅。一星期后,除了毛豆以外的豆子都陆续发芽,由于种植的品种都是幼儿自主选择的,种植毛豆的幼儿开始焦虑不安起来,但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还是能耐心等待。持续观察两周后,毛豆组的幼儿开始和老师一起寻找总不发芽的原因,他们怀疑种子是否被虫子吃掉,于是扒开泥土寻找,发现毛豆种子已腐烂。无奈的孩子在采访有种植经验的奶奶后才明白,原来在常温下,苏州地区秋冬季是无法种植毛豆的,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改种油菜。其他五组的幼儿开始忙碌起来,扁豆组开始为植株搭爬藤的架子,四季豆、刀豆开出朵朵小花,蚕豆苗长得最慢,是矮矮的、壮壮的。又过了一些日子,四季豆、刀豆开始收获,而扁豆、芸豆也开出了花朵,孩子们开始期待它们长出果实。一次严重的霜冻不期而遇,扁豆、芸豆的叶子开始萎缩、枯黄,孩子们着急万分,并加大浇水力度,但最后还是死了。伤心的孩子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原因,终于发现原来扁豆和芸豆不适合在秋季种植;蚕豆在秋季种植,冬季孕育,再到春季开花结果。至此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经验在幼儿自主种植活动中得到验证和积累。本次探究活动的发起与实践都是由幼儿自主完成,教师只是在幼儿出现问题时给予适时的提示,助推幼儿的探究往纵深发展的同时,协助幼儿进行材料的收集、信息的汇总等,由此进一步促进了幼儿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智慧的感知和了解。

三、巧创环境、多方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就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特殊群体文化的认可和自我归类的过程。陈鹤琴先生曾说:“首先是培养文明修养,让孩子在幼儿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做人;其次是文化认同,即对民族文化产生亲切感、形成归属感,让孩子确立我是中国人的观念, 为培养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而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文化的认同都需要在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围中逐步形成,因此文化的积淀需要幼儿园、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认同和参与。

1.创设支持性区域环境,提供自信愉悦的文化体验

为幼儿创设支持性的区域环境,不仅能让他们保持探究的热情,还能对自己的探究与体验充满自信。我园地处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幼儿园与斜塘老街的距离不足两公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文化积淀,为我园的园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资源。在主题活动“斜塘老街”中,教师不仅组织幼儿徒步参观老街的房子、桥等标志性建筑,还把幼儿所见、所闻的生活事物带进教室,鼓励幼儿在真实的探究体验中自主学习。如:建构区开始建造各种粉墙黛瓦的水乡房子;角色区推出了苏州美食坊;美工区制作的苏州糕点吸引孩子们争相购买;表演区的苏州评弹孩子们学得像模像样……为了鼓励幼儿在支持性环境中乐于表达与表现,我们与幼儿一起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设置了专门的材料超市,为幼儿的创造提供机会。在这温馨和谐的游戏氛围中,幼儿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则根据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特点,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助推幼儿获得自信愉悦的文化体验。

2.构建家园、社区多方联动,形成独立自信的文化氛围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内化除了需要个体的不断积累,还需在其周围形成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文化传承氛围,并使处于这个氛围中的个体之间形成多方联动,从而推动个体逐步形成文化认同。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学家布朗芬·布伦纳也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从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生态系统,每个小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发展施以影响。我园在实施地域文化教育时,就充分考虑这一因素,鼓励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前提下创设一个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联动氛围,共同助推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就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小班幼儿和老师一起开展了一个关于重阳节的微型主题活动。为让幼儿充分体验和了解本地的节日民俗文化,老师首先动员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相关资料,知道了本地习俗中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吃重阳糕等活动,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分两条线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条是以家长为主导的系列活动,如买重阳糕送老人,在赠送重阳糕的过程中感受爱意、理解寓意;带家中老人进行一次出游活动让孩子感受家人对老人的关爱;给爷爷奶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体验爱与被爱的滋味。另一条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系列活动,如用亲子互动、区域练习、集体创意等方式制作重阳糕,鼓励幼儿通过自主探究、了解重阳糕制作的方法、重阳糕的种类等,一起观察、品尝、了解感受重阳糕的外形、颜色、味道等,并把重阳糕作为一种游戏材料串联起整个游戏过程,进一步延展了对重阳糕在重阳节中寓意的理解。最后把糕点分装在礼盒中,在老师的带领下把重阳糕送给社区孤寡老人、清洁工人,在重阳节当天还邀请爷爷奶奶来园,共同庆祝重陽佳节,享受浓浓亲情的同时促使传统节日文化精髓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园借助斜塘特色文化所开展的系列探究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又为幼儿的自主探究创设了适宜的环境,促进了幼儿对本地区、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凸显了树立文化自信从娃娃抓起的先进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栋祥. 基于幼儿 融于生活 重在实效——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对话.上海托幼[J] . 2017(10):6-13.

猜你喜欢
水乡探究传统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唱不尽水乡幸福多
梦里水乡画里藏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水乡哪里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水乡的美,最美在人
老传统当传承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