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性土边坡浅层滑溜的机理研究与防治

2018-08-10 08:58周凯敏
福建建筑 2018年7期
关键词:坡脚坡体渗透系数

周凯敏

(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3)

0 引言

山区架空线路的砂性土边坡塔位边坡,若受到降雨的影响,经常发生坡体浅层滑溜事故,发生滑溜事故的塔位大多为近两年刚投产的或尚未完工的线路。施工单位在开挖铁塔基础基坑时为图方便,将施工弃土随意丢弃在铁塔的下边坡方向,在长时间降雨以及基面排水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大股水流直接冲刷塔腿下边坡弃土,造成施工弃土带动边坡表层土一起向下滑动,滑动过程形成的强大动量,切削植被并冲毁树木。这种向下滑动的距离可以达到数十米甚至更远,形成类似流滑现象[1]。滑溜造成基础外露和保护土体流失,给线路的正常运行带来危害,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补救措施。然而,山区架空线路杆塔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发生事故的塔位,后期的治理非常困难。本文主要从砂性土的土性角度入手,对由降雨诱发的山区架空线路坡体的浅层滑溜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和预警措施,以尽可能地消除或减轻滑溜造成的危害,保障线路的运行安全。

由降雨引起的边坡土体滑溜的启动机理很多种理论。Yang WM等[2]认为,土体滑溜主要产生在坡率大于40°,残积土厚度小于2m的斜坡上;在降雨前,土体处于非饱和土状态,由于基质吸力的作用,土体的抗剪强度比较高,坡体就处于稳定状态;降雨入渗使得残积土饱和软化,基质吸力、土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不断降低;如果土体剪切强度大于抗剪强度这一临界状态时,土体将会向下滑动、分离,最后在重力和雨水携带下,形成流动下滑状态。Iverson等[3]认为,在滑溜时土体孔隙率对孔压上升有重要影响,伴随着剪切面上的颗粒重分布现象,孔压的快速升高使得土体有效应力降低,土体处于流态状,进而使得破坏土体产生较大的滑动距离。朱颖彦等[4]认为,当发生短时强暴雨时,上层堆积土的渗透系数较大,坡顶与坡脚形成较大的水力梯度,渗透力推动细颗粒向深度运移,在坡脚形成渗流出口,使得浅层土体最先发生重力剪切,进而引起失稳破坏。

综上可知,由降雨诱发土体滑溜现象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地形地貌、土性因素、降雨强度、土水运动学特征、动力条件等方面,其启动机理复杂,由降雨诱发坡体浅层滑溜是一种复杂的土水相互作用过程[5]。

1 不同土性的滑溜试验现象

图1~图2为试验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粒径土体在降雨作用下的破坏形态[5],两种土体呈现出不同的土体破坏和滑动类型。平均粒径较大的中粗砂,主要发生从坡脚渗透破坏开始,向后逐级分层分块滑动破坏类型(retrogressive toe sliding),呈渐进式破坏,如图2所示。而平均粒径较小的粉砂、细砂主要发生快速的流滑型破坏(flowslide failure),即后部土体先发生流态化后推动前部土体快速下滑,如图3所示。

图1 塔位发生坡体浅层滑溜事故

(a)坡脚发生渗透破坏 (b)分层分块滑动破坏图2 渗透系数较大土体破坏模式[5]

(a)渗透压密过程 (b)流滑型破坏图3 渗透系数较小土体的破坏模式[5]

分析原因:渗透系数较大的土体(k≥3.0×10-2cm/s)[5],降雨水体能够快速到达坡脚,使得坡脚先形成渗透破坏,而后上部土体因下部土体下滑失去支撑,并在内部水体渗透力和重力等作用下,造成自身土体分层分级破坏,并在水体的携带作用下发生流动,类似于牵引式滑溜。而对渗透系数较小(k<3.0×10-2cm/s)的土体,降雨水体来不及达到坡脚时,上部土体在水体渗透作用下,导致孔压升高,强度降低,土体呈流态化后推动前部土体一起快速向下滑动,类似于推移式滑溜,显然后者的突发性和破坏性更大。

2 滑溜的土水相互作用

降雨诱发型砂性土坡体浅层滑溜的机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雨的外部动能作用;二是降雨入渗后土体内部产生的相关作用[6]。降雨的外部动能作用主要是指雨水下落时形成的径流冲刷作用,引起土体颗粒分散、搬运、迁移、局部沉积等现象,冲毁土体表面植被层,并在坡面形成错综复杂的冲蚀沟,改变土体结构,最终导致土体失稳,破坏后的土体随着雨水的径流而产生流动下滑。

降雨入渗在土体内部产生的相关作用,指的是雨水进入土体内部孔隙后,在土体内部发生复杂的土水化学、物理和渗透等土水相互作用,土水间的共同作用使得土体破坏和流动,并造成坡体的浅层滑溜。将降雨入渗后土水间的相互作用归纳如下:

(1)水土化学作用

降雨入渗后,在不同的土体内会产生不同的水土化学作用:包括溶解与沉淀、交换与吸附、氧化与还原以及水解、崩解、软化等作用,导致土体的孔隙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等细观结构发生变化,并产生土体的渗透、强度、变形指标变化的宏观表象,进而导致土体塌陷或失稳。

(2) 水土物理作用

水土物理作用,主要是指水体入渗到土体内,土体内部含水量增加,水体的存在导致土体性质改变,使得土体稳定性下降。从极限平衡理论角度来看,水土物理作用包括两个方面[7]:一是水体的入渗增加了土体本身的重量,导致土体产生较大的下滑力;二是土体含水量(饱和度)的增加,导致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产生变化,如土体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进而引起抗滑强度的降低。

(3)渗透力学作用

渗透力学作用,是指水体在土体内产生的渗流静水压力与动力压力等,它对土体颗粒产生的不平衡力是导致土体运动,最终引起土体失稳下滑流动的原因[8]。

渗流作用在颗粒表面的力ff可分为两种:垂直于颗粒周界表面的水压力fp和颗粒表面相切的水流摩阻力ft,如图4所示。前者表现为流体的静水压力,当水体进入土体内部,饱和度逐渐增大,静水压力也随之升高,引起颗粒间的有效应力降低和土体的抗滑能力下降。后者表现为流体的动水压力,动水压力(渗透力)是颗粒产生运动的直接原因,它将导致土体的渗透破坏。一般为了计算方便,也可将渗流作用力ff分解为铅直向上分布的浮力fu与沿流线分布的渗透力fs,如图4(d)所示。渗透力是由土体内部不同位置间存在水头差(水力梯度)引起的,根据静力平衡推导出:

fs=-γwJ

(1)

式中:J为水力坡降;

γw为水体容重。

(a)静水压力 (b)动水压力

(c) 水体作用合力 (d) 作用力分解图4 渗流作用在单一颗粒上的力及分解

对砂性土边坡水体的渗流作用引起土体的渗透破坏,渗透破坏使得土体颗粒松动、脱离、运移甚至流失,进而引起土体失稳。渗透破坏与土性密切相关,不同的土体渗透系数导致不同的渗透作用和渗透机理,从而产生不同的破坏和下滑形态。

图5 滑溜的土水作用机理

综上所述,要弄清坡体浅层滑溜,就要弄清土水相互作用机理。降雨入渗引起坡体浅层滑溜的土水相互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水土化学作用、水土物理作用以及渗透力学作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换、周而复始的,如图5所示。

3 土体滑溜启动机理分析

对渗透系数较大的土体启动机理,主要是水体的渗流作用引起土体的渗透破坏。水体在土体孔隙中流动,只有当流体产生的渗透力足够大,使得渗透力和其它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颗粒才会发生运动破坏,并引起土体骨架破坏。最后在持续降雨作用下,与流体一道形成粘滞性混合体后快速向下移动。

对渗透系数较小土体引起滑溜的启动机理:降雨入渗过程中,一方面,土体受到雨水渗透作用,基质吸力降低,当下渗力足够大时,颗粒开始克服骨架间作用力而发生错动、压密,宏观上表现为出现较大的表层沉降,并认为表层沉降是渗透压密和基质吸力降低造成的,如图6所示。另一方面,当土体渗透系数较低,当浸润面到达土岩交界面后,由于水体不能自由流出,导致水位面重新上升,并使砂土孔隙逐渐被水充满,此时下部土体近似认为处于饱和不排水状态。

图6 渗透压密示意图

土体的压密和饱和不排水特性,使得土体所受的超载由固体颗粒转移至孔隙水中,进而导致土体内部孔压上升,其中孔压上升表达式见式(2)。即在不排水条件下,由于固体和水体在低应力条件下的不可压缩性,土体在渗透压密过程中所受到的剪应力将转化为孔隙水压力;当孔隙水压力大到足够抵消颗粒间有效应力时,土体强度衰减直至丧失,并形成流态化性质,出现类似静力液化现象[9]。

式中:u0为初始孔隙水压力;

v0为初始固相体积百分比;

K为液相体积模量;

v为固相占总体积百分比;

v=Vs/V;

V为试样体积;

Vs为固相体积。

当土体发生渗透压密时,体积V减少,导致Δv增大。因为液相体积模量Kw很大(K=2.067GPa),当Δv出现轻微变化,Δu的变化响应将非常灵敏,即当土体总体积出现细微减少时,孔隙水压力也有较大提升。

(a)流滑型破坏形成前

(b)流滑型破坏典型轮廓断面图7 流滑型破坏示意图

图7为渗透系数较小土体在降雨过程中形成滑溜现象示意图。降雨入渗过程中后部土体基本呈流态化(矩形区域),土体强度基本丧失;而前部土体仍处于非饱和阶段(三角形区域),呈现近固体物质状态,前部土体底部的摩阻力阻止后部土体下滑,持续的降雨,水体不断渗透到坡脚附近,使得前部土体的强度下降。当前部土体和底部土岩摩擦力,不能对后部土体提供足够支撑时,就会发生流滑破坏现象,宏观表现为后部土体推动前部土体以一个整体快速下滑。在下滑的过程中,土体的破坏形态轮廓发生变化,逐渐向典型类似于泥石流断面过渡型态。

上述说明,在特定土质环境和排水条件下,流滑破坏是降雨诱发山区架空输电线路坡体浅层溜坡的主要原因。

4 工程防治与预警

对架空输电线路降雨诱发坡体浅层滑溜的防灾减灾,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边坡滑溜的防治思路[10]。

4.1 防治措施

(1)对渗透系数较大的土体,水体能够快速入渗到土岩交界面和坡脚位置,不易在坡表层产生暂态饱和,当雨水渗透到坡脚时,只要渗透力足够大,就会使坡脚土体率先发生渗透破坏。因此,预防渗透系数较大的砂土发生滑动,除加强截水外,可考虑在土体内部,尤其是坡脚位置加强排水,降低水位达到降低渗透力的目的。具体可在土体内部设置土工合成材料或排水管。同时,要注重对坡脚土体的保护,如设置排水凌体和过滤网等,这样既可保证排水又可阻止土体流失。

(2)对于渗透系数较低的坡体,高强度降雨的入渗将产生渗透压密和孔压升高过程,并引起土体强度降低,土体呈流态性质,易发生浅层滑动。对于这类土质由于滑动深度较浅,建议加强截排水,并对坡面进行表面防护,防止水体进入坡体内部,防止因坡面冲蚀与表层滑动所造成的土体滑溜现象;同时也要注重配合整体的抗滑稳定措施与排水设施。

4.2 预警措施

(1)边坡土体发生浅层滑溜的破坏类型与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土性、含水量、地形等有关,这些因素影响土体基质吸力场和孔压变化特性,影响滑溜破坏的类型和发生滑动的时间。因此,在土体合适的位置监测土中含水量(基质吸力)或孔压的变化规律,将有助于预测边坡滑溜破坏的时间与规模。

(2)发生滑溜时,无论在试验和现场均能观测到张拉裂缝,出现即将滑溜的土体与基础分离现象。因此,架空输电线路在运检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土体张拉裂缝的调查,特别是在强降雨过后的例行巡查,观察基础周围土体是否存在脱开现象。当出现上述险情时,应及时将裂缝夯实充填,并及时将基础周围土体卸载外运,防止灾害的发生。

5 结论

(1)由降雨诱发坡体浅层滑溜是一种复杂的土水相互作用过程,水土化学、物理以及渗透力学作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换、周而复始的。

(2)对于渗透系数较大的土体,主要发生从坡脚开始的分层块体滑动,渗透破坏是诱发滑动的主要机理。

(3)对于渗透系数较小的土体,降雨入渗将发生渗透压密、孔压上升过程,并最终导致流滑破坏。流滑破坏具有突发和破坏性强特点,这是架空线路坡体浅层滑溜的主要原因。

(4)对滑溜的土体要采取以防为主的思路,除了结合工程措施外,对渗透系数较大的土体,应采用排水措施;对渗透系数较小的土体,尽量采用防水措施,降低水对土体的影响。

猜你喜欢
坡脚坡体渗透系数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降雨对库区边坡入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酸法地浸采铀多井系统中渗透系数时空演化模拟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乌弄龙水电站库区拉金神谷坡体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排水沥青混合料渗透特性研究
不同开采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多孔材料水渗透系数预测的随机行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