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之外思索教育人生

2018-08-10 19:36吴鸽
师道 2018年7期
关键词:吴晓波金钱老师

吴鸽

第一次写读书笔记是这样的方式:kindle放在手边,电脑打开,一边读,一边打字,读到哪里,想到哪里,就记到哪里。我在第三遍读吴晓波《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本书时,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必须要写!”我还没想好题目,说实话,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题目来表达自己读完这本散文集之后的感受,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线索串起我要表达的浓烈、琐碎的情感。

为什么喜欢?因为书中带来的关于生活、关于时代、关于人的贴近大地行走的亲近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作者及他的生活本身满足了我们普通大众的心之所向:中年盛名、财富自由、家国情怀。

自 由

开篇《自由与理想》有两段很好:“‘作为知识分子,你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罗斯福的这句话里有一种决然的挣脱,职业选择应该来自兴趣和责任,而与生存无关。”

“在一个一切均可以用财富量化评估的商业社会里,思想自由不再是一个哲学名词,而是一种昂贵的生存姿态,它应基于财富的自由。”

读后思考,这种自由是人人向往之而不得的。90年代末作者吴晓波敏锐嗅到房地产业的趋暖,将几乎所有的稿费和积蓄都投掷于购房;2003年他离开服务了13年的单位,创办“蓝狮子”出版中心,这是他的理想。在他的掌控中,没有为了理想出卖“自由”。他认为理想和自由不可以被互相出卖。自由是世俗的,它不在空中,不在别处,它就在地上。可如我们这般安逸于体制内的一般读书人,期盼自由支配时间,自由选择或放弃职业,自由地在四月去京都看樱花……都是虚妄。我们只能在自己的领地里营营役役,期待政策调整,渴望“春风吹度玉门关”的那一天。没有勇气去获得像他所说的自由,因为缺乏胆量,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一份“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的气魄和能力。

我想起2017年的暑假,在苏州的一场培训会上见到的那位老师,她努力践行自己的理想:一个人办一所学校。工作23年,辗转多所学校,从村镇到城市,从非重点到重点校,从普通高中语文教师到学科组长,一路走来,一切努力似乎都是在为这一天做准备。她毫不掩饰地袒露心声:“我前面23年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在挖地道。”她也激情满怀地鼓励更多人要试图出走,“天大地大任你行”,得有臂膀推开那条路。

可有多少人有这样的臂膀能推开这条路?杭州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陽也是成功的典范之一。成功势必有背后持之以恒的付出与努力,他们目标专一,每日精进。王开东老师在公众号中也写过一篇爆文《如果铁饭碗被砸烂,教师该怎么办?》。首先他觉得这一天或许很快就会到来,理由有三:一、打碎铁饭碗是大势所趋;二、相对激活教育体制的活力;三、有效减轻国家负担和养老压力。他也给出了应对措施,也是三点:一、从今天起,锻炼身体;二、从今天开始,强大自己;三、从今天开始,追求自由。

归根结底一句话:适应时代,不断改变!

再回到这本书上,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读吴晓波?因为他满足了普通大众的幻想,读他的书及他的人生时,会无形地将自己所想投射在他身上,似乎在这样的文字里,我也成了那般有能力的自由人。殊不知,浮生是梦,醒来,还得三步一叹。

“一个人能否拥有与之制衡的能力?加缪提供了三个结果:我的反抗、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

开 阔

我喜欢读他,也因为他是我读到的第一位财经作家的散文集。他跳出了我原先的阅读圈,不属于教育,不属于文艺。在文字中,欣赏他在见过、聊过那么多企业家之后所形成的高屋建瓴的大局观。记者出道的他,现在可以说是绝对的成功人士,即便走了那么远,可还能感受到他的初心,那些不断扣问自己的反思与感悟。

读一本书能否带来获益,我的标准是,看作者能否引发我的兴趣,让我想顺着他的一本,去读他的N本。罗振宇也曾说过他的学习方法:“逮住一个视野广阔的人,就想办法穷尽地看他所有的东西。这样收获最大。”

曾经“财经”“财经类作家”是离我很遥远的词。我长期拘囿于教育类书籍不抬头,当然这是我工作的需要,也是一种精进的方法。可今天,当我读他时,我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不仅是这一本,由它我还索引读了《激荡三十年》《大败局》《腾讯传》。

他引导我重新审视个人与金钱的关系,以及对金钱的态度。在《把人引向毁灭的从来不是金钱》一文中说:“现世万物,金钱是似乎是交换一切的万能工具,包括最不可逆的时间。”在教育领域,我长期受到的濡染是凡事“不谈钱”,只说情怀,讲奉献。当我从书里抬起头来,望向生活,追问内心,我明白自己对待金钱的态度:我绝对也是积极的。

从象牙塔到象牙塔,固守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固定的时间会有一笔微薄的收入打到卡里,日子就在这么过着,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过着自给自足的小日子,也算美好。这样的生活只能平静,禁不起风浪。陡然间,想起那年母亲病危,每天下午4点,主治医生会让她的助手来病房叫我。不长的走廊,每一次我都走得异常漫长沉重。因为我知道她要和我说什么:检查结果告知及账上没钱了。那一年最困难的是,要动手术前必须保证有30万,因为要做好出了手术室就进重症室的准备。30万,就能救命……如果一个家庭拿不出这么多钱呢?

我看吴晓波写企业家风雨兼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商海浮沉,不论是成也好,败也罢,包括作者本人,在我心中都是可以仰望的英雄。

在星巴克的下午,喝一杯咖啡,和朋友聊,寒假开始每天一杯,而且没有时间都想尽办法找时间来这里坐坐。朋友说,你想过没有,每天一杯,一个月就是900元。而咖啡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必须品,有些人是不会花这个钱的。今天由吴晓波的这篇《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又想起了那个下午。就如他说:“在这个中年的午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春光的草坪上喝一杯上好的龙井茶,你有足够的心境和学识读一本稍稍枯燥的书,有朋友愿意花他的生命陪你聊天唠嗑,你可以把时间浪费在看戏登山旅游等诸多无聊的美好事物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成本的,而它们的投资期无一不是在你的青春阶段。——喝下午茶,对自己长相负责,西装革履,卑微而平静地活着。”

承认吧——“现代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金钱抗衡、妥协、乃至平等共处,最终彼此取悦的历程。”

改 变

敲下这个标题时,想到最近有一位老师上口语交际课。我们备课时热火朝天地谈论“无人”的话题:无人机、无人超市、无人码头……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渗透领域愈来愈广的今天,有没有一种危机感?幸好,教师这一职业据专家预测,无论科技怎样发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仅有2%。

尽管如此,时代在风起云涌地发生着改变,人理应顺着时代改变,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透过这本书,我可以窥见到吴晓波的朋友圈。

“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从央视辞职,做自媒体《逻辑思维》,圈粉无数。他还在不断适应和改变,从一开始自己做自媒体不断怂恿吴晓波开创自媒体,而后以经验之谈告诫朋友:想清楚——你已经有名有利,为什么还要做自媒体?你打算投多少精力做自媒体?凭什么年轻的朋友们要读你的自媒体?

这是对朋友的告诫亦是对自己的追问。相信在无数个黑夜,他也在这样不断问自己,在叩问中,他的自媒体平台渐渐地拥有了数百万粉丝,每天一条的“罗胖60秒”,截至我写这篇文章的今天已经是第1912天了。

我是他的“忠实粉”,他让我对罗斯福的那句格言深信不疑——“作为知识分子,你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好快意的人生!如果有一天,我们也有能力可以抛开生存的考量,决定自己的职业,那也必定来自兴趣和责任。

吴晓波、罗振宇这一类人,在时代的高速公路上狂飙突进,在突击中的蜕变让人怀疑时间是不是对他们特别眷爱。时代改变了他们,他们也改变着这个时代,他们在引领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前进的洪流中。

而我们还在固守,我们真的是在固守。

回看教育——这么多年,听各种教育改革的声音,实则多数改得让人啼笑皆非。悉闻,最近一次省级比赛,组委会要求一切返璞归真,只可以带一支粉笔,一本书,不可以借助一切的外在工具。这是教育的再次反省,还是倒退?莫衷一是,无法评说。只是在听到这件事时想到另一个场景:给家中小儿报了一个课外培训班。家长可以随时听课,也就是说课堂是完全开放的。我作为老师难免带着挑剔的心态坐在最后面听课。2个小时的课,我关注老师,关注教室里的儿童。每个人都是那么兴致勃勃,激情昂扬,该讲的一个不落,条缕清晰。课后,小儿问我,每一周可否再加一课,我问为何?他回:有趣!

是什么有趣,让我们认为枯燥的课堂变得这么吸引孩子?是教学手段。屏幕演示,有声有色;答题抢分,调动情绪;练习比赛,紧张刺激。内容还是那个内容,只因放在不同的载体上传递,课堂华丽转身成了一盘知识大餐,极度诱人。这是与时俱进的课堂,也是需要抱团研究需要调动各项资源的課堂。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式课堂相比,它未必就不“本真”,它对教师的要求同样很高。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未必就是返璞归真,在用心教学的老师手里,当然可以经营出精彩纷呈的课堂,但在无所用心的老师那里,就是墨守成规,懒于做出改变了。有多少老师,愿意以全部的热情、激情、智慧,大量消耗时间地去经营自己的课堂,并适时地做出调整和改变?如果你能不假思索地给出肯定的回答,相信你绝对不会是一个普通的教师。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就像十年前无法想象现在有微信、有支付宝一样。我只知道,2018年年初读的这本书,带给了我遗忘已久的激动。我在一遍遍的阅读中,在一个字,一句话,一段文中,不断走出过去的自己,并告诫自己:“新的世界露出了它锋利的牙齿,要么被它吞噬,要么骑到它的背上!”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吴晓波金钱老师
二则(金钱下的木偶)
吴晓波:我的自信害了我
双面吴晓波:最有钱的文人,最纠结的商人
吴晓波的“IP证券化”?
语丝画痕
明星人物以商业化透支声誉得不偿失
二则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