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与中国传统文化

2018-08-11 06:34薛欣闫鑫
武术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健身气功健康传统文化

薛欣 闫鑫

摘要: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健身气功与中国传统文化互为影响,互为促进。健身气功具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入世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思想、贵和尚中的整体和谐精神、注重伦理的道德主义情怀、排斥神学宗教的世俗化精神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健身气功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又蕴含了医学、养生学、美学等传统科学的内核。

关键词:健身气功 传统文化 健康

中图分类號: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069—04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健身气功在理论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在行为方式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同时,经过发展又与现代科学相适应,与当今文明相协调,是建设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形式。[1]

健身气功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犹如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其根须展到四面八方,吸收着各方面的营养,其文化理论渊源是多元的,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又蕴含了医学、养生学、美学等传统科学的内核。

1 中国健身气功文化概述

中国健身气功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母体的核心本质特征,是中国文化母体下的一个分支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等等,都可以在健身气功这一子文化形态中得以体现和折射。而是否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种文化形态能够确立的重要标志。[2]健身气功文化是怎样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呢?

1.1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入世进取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自强不息不但表现出持之以恒、坚韧不拔,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首先是“健身气功”名称的由来和确定。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养生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群众习练气功空前活跃的情况下,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现象。为使健身气功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19%年8月国家七部委联合对原有气功的概念、范畴等进行了改革和规范。认定群众通过参加锻炼,从而强身健体、养生康复的属于健身气功。即健身气功首先要具有体育的属性,要体现体育运动的基本精神和目的,需确立自己独特的运动形式,是体育化的气功。而且对四种原有的功法,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进行重新整理创编推广,使健身气功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换新颜。

其次,自强不息的精神还体现在习练功法、强身健体需持之以恒。健身气功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三种基本要素相结合练习的方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要通过经常的、科学的练习才能达到气功态,才能展现出活力旺盛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状态需要长时间的艰苦锻炼,要通过一招一式的学习、练习、体悟和提高。因此,在习练健身气功过程中要牢牢树立持之以恒的信念,并不断地磨炼意志品质,在旷日持久的习练中体验到健身气功的真谛,最后达到性命双修,强身健体的目的。

1.2 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是指人与自然、人自我身心内外的高度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更是健身气功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健身气功的天人整体观反映在顺乎自然、适应社会、主动调控等具体实践和理论等方面。健身气功在练功方面往往要选择天时、地形、环境、季节和气候等,要顺应四时,辨识阴阳消长的要求。如在练习健身气功.六字诀中,要按四季循环、五行相生的锻炼顺序。“天人合一”在健身气功中还表现为功法动作模仿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具有仿生学特征。其中以五禽戏的演变最为突出,体现了人与自然同构,生命生灵为自然之精粹的理念。健身气功以“调心”来强调“顺乎自然”“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要主动地适应自然和社会,要在社会生活和竞争中,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避免和排除环境带来的生活压力和生理疾病。

1.3 贵和尚中的整体和谐精神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传统和谐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运用和谐观去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生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身心统一规律和养生之道的文化。健身气功在习练过程中,始终遵循着“松”“静”为核心的原则。“松”,就是要全身放松,使气血流畅运行;“静”就是要做到心态平静,排除各种杂念和紧张、忧郁的情绪,使整个身心达到和谐安舒。[3]因此健身气功无论是在功法原理特点,还是动作习练要领上,处处体现了整体、和谐。从健身气功的特点上注重整体锻炼,主要从形、神、气三位一体的人体生命整体观出发,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进行综合锻炼,通过外在的身体运动,配合内在的呼吸吐纳,最终达到调整人体内在潜力,改善和增进人的整体功能,达到强身健体,内外兼修的目的。而每一套功法也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和谐统一。如健身气功.易筋经的柔和匀称、协调美观;健身气功.五禽戏的左右对称、动静结合;健身气功.六字诀的松柔轻缓、协调配合;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动作连贯、循序渐进。

1.4 排斥神学宗教的世俗化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长河中,神学宗教始终或大或小,或深或浅地影响着中国社会。但以《道德经》、《周易》等著作,奠定了气功学的理论基础,原始的巫教,在气功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很小。尤其以“儒释道”为主导的社会思想主流与正统文化,使得中国对血缘亲情,现实社会、身体、生命、人生的重视远远超过了神学宗教。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简直把鬼神对大自然的造化作用都排除在外了。[4]孔子说:“道无鬼神,独来独往”,也认为客观规律和鬼神毫无相干。

中国本土产生的以及外来的宗教,几乎都显得非常世俗。[5]气功最初的产生离不开祭祀等神学,发展中又受到儒家、道家、禅宗、玄学等宗教影响,带有神秘的色彩。健身气功是在气功的基础上划分出的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气功,不但排除了神学宗教的影响,反而更多的由自然科学所能解释。

1.5 注重伦理的道德主义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德”的伦理性文化。特别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融洽,注重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健身气功从开始就强调立德修身,練功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年益寿,更要陶冶情操、修心养性,要把道德的修炼放在首位。“欲修其身,先正其心”。在学功、练功、教功的过程中必须作到谦恭,而目言行讲究诚信,不能作出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而且平时练功的放松入静,都是建立在要有良好的个人生活方式、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等。健身气功的涵养道德大致可以包括树立正念、陶冶性情、对治习气、增益禀赋、克己奉公等内容。[6]

2 健身气功与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以“阴阳、五行、八卦”模式为代表的整体观,是古代人们对客观世界,包括人的生命运动的认识基础,指导、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些非常独特的概念范畴,道、气、太极等等。不但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而且对世界、社会、精神、物质和人类本身在内的万事万物进行解释,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真理。“八卦”“五行”学说对健身气功的影响非常大,如被气功专家推崇的经典之作《周易参同契》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另一本经典著作《悟真篇》,明确地强调阴阳、五行、八卦的重要意义,阐明了阴阳学说对气功锻炼的指导意义。在健身气功练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上下、左右、动静等身体姿态变化、呼吸方式的阴阳交替、以及意念等活动达到阴阳调和,使气血畅通,防病祛病。

“道”与“气”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是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法则、规律。二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性。而气功的产生离不开道家,而且道家思想对气功产生深远的影响。“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普遍的哲学概念。

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庄子就是以“气”来表示万物的本源,又以“气”的聚散来解释生命之形成。而且,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虽然学说不完全一致,但“修身、治国、平天下”始终是各个学派的最终目标。那如何“修身”呢?儒家提出了“自省、慎独、治气养心”,以达到“常清静”;宋明理学则认为:人的生命是“心”“气”的统一,也就是说心和身通过气的作用而形成一个整体。

气功依道修炼,贵在得道。而中华民族善于用符号的形式将哲学的理论、及对道的认识表现出来,健身气功就是一种特殊的中国传统哲学符号。健身气功的一些外在形态,都是以“气”的演化和体现。同时,健身气功的锻炼方法,不外乎为“调身、调息、调心”,但它不同于其他体育锻炼、舞蹈练习等,是把“三调”结合在一起,而且“调身、调息”的目的最后都从属于“调心”,是为“调心”服务的。“形者,生之充”,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心者,生之制”,是人体生命的主宰。健身气功学说从宇宙整体观、天人合一观、人体生命整体观出发,把人的整个生命、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都看成一个整体,来研究如何是人体生命处于最佳状态的科学研究。

3 健身气功与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与健身气功始终是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领域内发展着,宏达、缜密的中国医学理论,如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传统经络学说、脏象学说以及中医辨证、整体的施治原则始终对健身气功的理论和功法实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健身气功的发展对中医有着渗透、融合、影响的作用。首先很多古代医学著作不但是中医理论巨著,是“医学之宗”,而且对气功学发展来说,也是一部部“圣经和宝典”。如《黄帝内经》中,就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明确指出了人体是以心为主导的统一的整体,人与自然和谁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人的形体是由五脏、六腑、五体以及诸窍组成的。虽然组织结构、形态和功能不同,但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全身组织器官联系城邮寄的整体,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机能活动。

健身气功离不开脏象学说的指导,其调身、调息、调心就是通过协调脏腑的功能,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健身气功的调心是通过意守、观想等方法,以调节心理活动,从而使思想入静、机体松弛、呼吸平稳,发挥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调息则同肺和肾有密切关系。通过肺脏的呼吸运动而进行的功法练习,不仅使体内浊气排出体外,更使清气人内与水谷精微之气合成宗气,随肺营灌全身。调身的功能在于增强脏腑的功能,尤其是周身导引的动功。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需单举和五禽戏中的熊戏等。

4 健身气功与中国传统养生学

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7]在古代,养生往往与导引相提并论。因为养生和导引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即强调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强调心身健康的统一,强调治病要“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养生主要是重视养“精、气、神”。传统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之本。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同样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在人体内的运动变化,就形成了人的生命活动;而神是由气化生而来的,主宰者人最高的精神活动,失去神也就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了。故精气神三者,共为一体。当然养生和气功导引还是有区别的:养生更强调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特别是饮食等方面;而气功导引着重研究以健全身心为目标的锻炼方法。

健身气功虽然各种功法方法不一样,但大多是通过疏通经络,养生炼气,通过炼气以养,增强人体气化,使全身之气充沛。另一是重视对“神”的保养,主张“形神共养”。主要通过导引、行气、按摩等方法激发和培补元气;通过各种调身、调息、调心的方法来增强人体形体健康、心神健旺,修身以立命养神,存心以安心养性,培养和陶冶人的高尚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5 健身气功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没有美学这个专门的学术门类,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去刻意探求美的本质问题。但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认识之下,美的本质就是自然,是“天地之美”,“自然之美”。因此在中国古代审美思想中,“韵”“气”“形”“神”“阳刚”“阴柔”“趣”“意境”等,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健身气功的美学也遵循了这些法则。

韵,可以解释为和谐而有节奏的,是美的一种表现。在健身气功中,韵就是和谐的节奏。包括动静、快慢、松紧、上下、前后、左右等节奏的变化,呼吸吐纳节奏的变化,以及身体配合音乐节奏相配合、相融合。在这种互为补充、互为衬托的变化统一中,使练习者体验到美妙和谐的韵律美。

传统美学中,无论是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都讲求气韵生动,以表现生命力的刚健充实。因此健身气功也通过外练身形,内修练气,达到“元气充足,精神旺盛,体魄康健,内外兼修”。所以健身气功强调行气、运气、调息、练意、练气、练神。

传统美学把“形”作为写神或取韵的物质基础,强调形神的高度统一。健身气功的功法中,也多强调“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强调形是神的外部表现,神是形的内在实质。如五禽戏中,不但要表现呼吸的基本规律,还要表現出虎、鹿、熊、猿、鸟各种动物或威猛、或安舒、或沉稳、或灵巧、或轻捷的神态,使形神统一,身心合一,同时也表现出了取物于大自然,融汇于人体的“趣”味。把现实体验与生活审美感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传统美学的“意境”在健身气功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仅体现在实际演练过程中的动作舒展,行云流畅,松静自然,以达到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境地,而且在动作的命名上,也使练习者一边练习,一边品享其意境神韵,达到“美”和“享受”,在这种和谐的美中,明确了生命的意义。

健身气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不但具有体育属性、健康属性,更具有文化属性。健身气功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一脉相承,是“天人合一”思想、和谐的整体宇宙观体现的身体载体,并同中国传统文化互为影响、互为促进。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问题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大健康”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理念之时,我们应当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健康的健身气功活动。在促进全社会健康发展的同时,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8.

[3]李刚.健身气功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6,4:17.

[4]林忠鹏.中华气功史导论[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12.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21.

[6]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30.

[7]http://baike.so.com/doc/1939482—2051905.html.

猜你喜欢
健身气功健康传统文化
浅析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久坐不动人群的保健机理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