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警务实战中的应用研究

2018-08-11 06:34张帆刘瑾瑜
武术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无人机应用

张帆 刘瑾瑜

摘要:随着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警务实战面临的挑战逐渐升级,在警务实战中增加科技手段的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无人机在警务实战工作中能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以群体性事件处置为例,针对当前群体性事件传统处置方法、手段存在的不足,对无人机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

关键词:无人机 警务实战 应用 群体性事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7—0138—04

随着国内经济、科技水平的提高,国内安全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警务工作也随之改变。警务实战面临更大挑战,特别是应对群众人数较多,地形复杂,社会影响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受制于装备水平,警力人数和技战术水平等不足的原因,基层公安机关深感力不从心,对群体性事件处置也常常出现诸多不足的地方,有时甚至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无人机是一个随着社会、科技发展而新生的通讯联络工具。在诸多生活工作领域可以发挥出其特有的功能。目前,无人机也不断运用到警务实战工作中,对执法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如,2017年“7.01”辽宁锦州恶性杀人案侦破、2017年7月6号上海警方启用无人机抓拍高速公路交通违规行为,等等。

面对群体性事件处置的难度,如何迅速获取清晰明了的实时画面,如何对群体性事件中重点人口进行识别、锁定、自主跟踪,可以充分利用无人机,这样能有效提高成功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率,解决目前警务实战升级的难题。当前,加强对警用无人机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应用研究,可以深化广大民警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处置工作的顺利完成。

1 警用无人机的内涵和作用

1.1 警用无人机的内涵

警用无人机属于无人机的民用领域,也是无人机技术开始军民融合的一种重要体现。但是相对于民用无人机,警用无人机因其对执法的参与而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目前的应用实例而言,警用无人机大体可分为侦查、威慑和劝散、集成作战三类。

1.2 警用无人机在警务实战工作中的作用

警用无人机在警务实战工作中具有以下作用:(1)侦察监视、收集信息。无人机可深入处置现场,依靠装配的可见光照相机、电影摄影机、标准或微光电视摄像机、红外扫描器和雷达等设备,完成各种侦察和监控任务;利用多架无人机形成立体空中侦察监控网,还能实现现场3D适时建模,使所获得的情报信息更加立体易读。(2)通信中继、信息传递。无人机可装配抗干扰扩频通信设备、大功率固态放大器、全向甚高频和超高频无线电台中继设备等装备,为地面人员提供通信中继功能,克服复杂环境对通信的干扰。(3)物资运输。无人机可利用GPS定位系统向处于受困状态下的警务人员进行精准空投完成信息化作战下的警用物资运输。

2 我国群体性事件处置现状分析

2.1 群体性事件处置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成分、就业方式、思想观念、利益关系、分配形式日益多样化,经济社会转型会引起社会利益结构的巨大变动,使得社会群体的利益矛盾突出。这也造成近些年群体性事件数量的攀升,规模的扩大,2012年发表的《社会蓝皮书》表明: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群体性事件因为其参与人数较多、社会反响较大、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而随着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规模扩大,公安机关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方式和方法的优化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执法警察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1)信息不畅通导致防范不力。在群体性事件处置初期,有效控制人数规模,缩小社会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前期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其中信息的快速收集和高效传递,能为指挥中心的准确决策提供支持和保障。但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处置存在一些问题:信息传达不及时,重点人员管控不到位,指令下达滞后导致处置难度增大。(2)应对缓慢,导致控制不力。群体性事件有着规模随着时间逐渐扩大的特殊性,因而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做到迅速调解与处置。但目前群体性事件处置大多存在:公安勤务效能低,对于人员的调动并没有做到快速反应。指挥中心与实战民警之间的层级和中间环节过多,综合指挥调度能力较弱。

2015年湖南双峰“6.17”群体事件处置就反映出了以上处置存在的不足。2015年6月8日,双峰县杏子铺镇沿河村陈家组村民曹慧(女)在杏子铺镇中心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公安机关接警后速赴现场,開展勘验调查工作。17日18时,死者曹慧心血和胃内容物经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毒化检验,证实致死原因系“杀虫双”农药中毒。曹慧死亡事件发生后,极少数别有用心之人恶意炒作,民警只能采取强制撤离的方式。此次事件严重干扰和破坏杏子铺镇的社会治安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该案例中,群众在派出所聚集的过程中聚集速度很快,而侦查人员的侦查视角受到派出所环境制约,无法及时观测和判断闹事群众的快速聚集,造成短时间内进出派出所的所有通道被占领,执法民警进出受阻,严重影响后期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闹事群众情绪失控后对事发现场的摄像头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导致指挥中心无法及时了解现场的实况和动态,使远在指挥中心坐镇指挥的指挥员无法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与决策,让事态进一步升级为对我执法人员和现场调解领导的人身攻击。虽然事件最后被成功处置,但是整个处置过程中暴露出传统处置手段的诸多不足。

2.2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影响因素

要改进公安机关对于传统的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方法,提高处置效率,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及影响:

一方面,公安机关预警报警作用的发挥。公安机关预警报警是否能真正发挥预防、打控作用,必须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密切掌握社会治安动态,广泛收集社会矛盾可能激化的信息,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情报工作优势,形成信息库,及时的掌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警报警的预防作用。

另一方面,信息传递网络的健全完善。畅通的信息网络可以使得信息迅速传达到位,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赢得先机,为防止事件的扩大赢得时间,对处于萌芽阶段的群体性事件做到早疏导、早处置。

第三方面,扁平化指挥体系的形成。公安机关扁平化指挥体系是指由公安机关指挥中心直接下达指令,调度一线警力的“点对点”式的指挥结构。指挥中心直接对各单位进行综合指挥,减少指挥层级,实现快速现场掌控,对事件具有针对性的处置,实现执法现场的实时视频内容和位置信息的高度融合,以提高公安机关的作战指挥能力和处置效率。

3 警用无人机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实战应用

优化群体性事件处置方式和方法就必须有新的技术层面力量支持,这是警用无人机技术实战应用的基础。

3.1 处置前期

群体性事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有一个酝酿、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处置前期,快速准确地完成情报收集,进行危险评估是基础。

(1)地形侦测。处置现场的地形地理环境是制定处置方案的重要参考因素。无人机优异的滞空性能可以获得人力无法达到的观察视角,提供处置现场及周边道路交通的全景影音,可帮助决策指挥人员清晰明了地掌握现场情形。

(2)人数估测及识别。无人机利用宽阔视角可以对现场人数进行估测,通过比对分析计算男女比例,年龄结构;对人群中的组织策划者进行面部识别,通过数据比对,快速提供其基本信息,为指挥中心快速决策提供重要保障。

(3)危险评估。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与现场人数及其武力等级成正比,聚集人群手中持握的器械和现场能够获取的如砖头、木棒等即便器材将为处置增加几何倍数难度,无人机通过监控和视频传输,可以使指挥人员第一时间确认危险等级作出准确决策。

(4)人员疏导和舆情控制。群体性事件处置“宜顺不宜激,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聚”。利用无人机进行政策宣传,发放传单,第一时间告知参与人员权利及义务,能有效劝阻和疏散人群。同时,科学规范的执法流程通过视频传送和保存能有效抑制流言,维护执法形象和政府公信力,进行正确的舆情引导。

3.2 处置中期

群体性事件持续一定时间得不到有效化解和妥善解决,现场局势会逐渐混乱,影响交通,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甚至会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在处置中期要坚持依法果断处置。无人机的应用在这个阶段能发挥重要作用。

(1)监控现场动态,引导警力部署。群体性事件事态易变,需要密切掌握现场形势走向,提前部署警力,制定处置方案。无人机利用高空宽阔视角可以完整监控现场及周边情况,协助指挥员科学部署警力,由外往内呈梯次设置警戒线。提前规划处置和撤离路线,预留应急通道。

(2)扁平指挥精准到位。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人数众多,环境复杂,受制于处置视野的范围,很容易“当局者迷”,导致通信指挥不畅,延误战机。无人机的使用可以让指挥员完整掌握现场动态,精确引导、指令处置小组进行处置,及时调整和完善战术,真正实现可视化的运筹帷幄,制胜千里之外。

(3)信号屏蔽,防止流言。群体性事件处置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人员(处置队员和参与群众)的伤害,在通讯发达的现代执法环境中,以偏概全的臆论、谬论很容易误导不明真相的群众,通过无人机对处置现场及周边定向定时的信号屏蔽,一方面清理出警务活动的信号通道,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遏制流言、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4)精准空投。通过无人机对处置中心现场进行补给和装备的空投,能有效缓解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对聚集群众进行急需物品的精准空投。

3.3 处置后期

群体性处置后期是大部分围观群众被驱散,重点人员已经被控制带离,进行清理现场,遏制“反弹”和救护、安抚群众阶段。重点在于现场控制:控制重点人员,控制散场群众,控制受伤人员,控制交通要道,控制通讯网络。

(1)无人机通过高空监控,实时传送现场画面,处置现场及周边情形一目了然,指挥员可以根据无人机提供的实时画面正确引导处置人员控制带离重点人员的路线和时机,完成对重点人员的有效控制。

(2)无人机可以通过音频引导散场群众有序撤离现场,监控通往事发现场

周边道路,对有再次进入事发现场的外围群众提前预警,有效遏制反弹。

(3)引导医护人员进入现场对受伤人员现场救护。

(4)引导现场清理和证据固定,储存处置视频,防止谣言产生和传播。

4 无人机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警用无人机的应用虽然有助于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成功,但目前警用无人机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4.1 续航能力有限

目前市场上民用无人机的普遍续航时间为40分钟左右,续航能力成为制约民用无人机发展的主要问题,较短的续航能力同样难以满足警务活动的需要。为此,需要公安机关与无人机企业达成相关协议,针对警务化使用的需要,为公安机关研发与量身定做含有无线充电技术、油代电、大容量电池等有关解决方法的警用无人机,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还可多架次交替使用,以增加使用时间。

4.2 无法实现全天候使用

公安机关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是在全天候下进行的,而当前无人机虽然对作战环境要求较低,但是民用无人机领域依旧难以实现全天候使用,大风天气对无人机有操控影响,雨雪、雷雨天气会影响无人机的使用。为此,公安机关装备、后勤保障部门可与军队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借助“融合、创新、发展”的军民融合政策,对警用无人机进行技术创新,用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全天候作战投入。

4.3 信息发射和接受易受干扰

民用无人机与控制站之间的通信链路容易受到干擾,从而影响无人机对现场的数据的传送,以及控制站对数据的接收,从这方面看,无人机在警务化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针对性破坏。为此,警用无人机的使用需要做到固定基站、移动基站、手台遥控相结合,缩短通信链路,从而保障信号的稳定。

4.4 警务人员中无人机专业人员稀缺

公安警务人员中有无人机操作资格的人员极少,对无人机有彻底了解的人员也极少,相关技术人员的缺乏会制约无人机警务化使用。为此,公安机关招录新警时需要招录相关技术人员进入警队,同时对在职警员委托有关的权威机构进行培训,达到无人机的操作要求。

5 结语

利用无人机的相关能力和特点辅助完成相关的公安工作能够提高公安人员在警务实战中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也是适应当前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现状的有效办法,无人机在群体性事件中的参与,能够促进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得到优化。无人机还可应用于交通违章、侦查、社区警务、反恐、安保等诸多领域,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必定是未来警务实战的发展趋势,根据实际需要定制警用无人机、加大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需要得到开展和稳步推动,这是提高公安警务实战效率的需要,也是公安机关对时代发展潮流的适应。

参考文献:

[1]范小军.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措施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2(33):121-122.

[2]王振光.公安机关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3]张珩.无人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飞航导弹.2005(2):23-27.

[4]邹湘伏.无人机发展现状及相关技术[J].飞航导弹,2006(10):9-14.

[5]张建.公安扁平化指挥体系建设及应用技术分析[J].中国安防,2013(10):87-91.

猜你喜欢
群体性事件无人机应用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与群体性事件
高校学生常见突发事件情况分析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浅析征地拆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特点及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