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醉花阴》阅读教案

2018-08-11 09:21佘宇晖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醉花赏菊词风

佘宇晖

教学目标:

1.品读分析本词,解读词的意象,体会其“愁”情。

2.通过与《声声慢》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掌握分析相同意象在不同诗词中的情感。

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不同的词作风格。

重难点:

1.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对比理解两个作品中“愁”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导入:有一位女作家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诗文,她的词作却是另外一般风情,她就是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称号的宋代词作家,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

一、品读《醉花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用一个字概括本词——愁。

词人从哪些方面写相思之愁呢?

提示:时令、时间、景物、行为

小结:日夜思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

二、对比阅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找出两首词中出现的相同意象,并分析各自的情感。

酒、黄花、黄昏

《醉花阴》“把酒”,在前文中交代是“佳节又重阳”,在这样一个亲人团聚的日子里,词人不能与丈夫团聚,只能焚香独坐,打发无聊的白天,到了黄昏为纪念佳节,寄托相思,独酌增添几许离愁别绪,而独自一人把酒赏菊,是富有情趣的。

《声声慢》“淡酒”,接下一句是“怎敌他晚来风急”,“风急”明写天气恶劣,试写词人愁浓。几杯酒入愁腸不觉醉,不是酒淡,而是词人愁绪深重。

《醉花阴》“有暗香盈袖”,词人赏菊饮酒这种雅致的生活,因丈夫远游而染上了淡淡的闲愁。“人比黄花瘦”瑟瑟西风中的瘦菊与帘内因思念而憔悴、玉肌消损的词人形象叠印在了一起。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已经凋零,如今再也没人欣赏采摘,词人与黄花形象还是叠印在一起,如今无人可思,无人可念。菊花的枯槁憔悴,愁损容颜,正是李清照孤苦飘零的晚景写照。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黄昏是一天中思人最切之时,在黄昏中把酒赏菊,才足以表达闺中怨妇思念远方归人的一腔愁绪。

《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黄昏中细雨梧桐,如泣如诉,像是撒不尽的伤心泪,“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中营造的是一个香气浮动,有色彩的黄昏,人虽哀怨,却还有思念,有希望,有要等待的人。

《声声慢》是灰色的空间,一点一滴都像一把把利剑刺向内心的悲苦和绝望。

三、知人论世

李清照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

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坛放射出奇异的光环。

四、小试牛刀

品析《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中的风雨,与“浓睡不消残酒”中的残酒,与《声声慢》中的“风雨”“淡酒”有何不同?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醉花赏菊词风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清宫庆典承应戏中的【醉花阴】套曲
乐谱:醉花阴
赏菊
瞧,明艳的菊
醉花阴·海狮
叹流年
金秋赏菊
怀柔文化政策影响下的清初词风嬗变——以朱彝尊、陈维崧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