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三个方向

2018-08-11 09:21王丹丹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学德育

王丹丹

【摘 要】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德育的渗透,是新形势下对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要求。把握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看待问题等方面的教育,是中学历史课程中应体现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

历史课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社会,人们渐渐跨入了物质的天堂,却跌下了精神的深渊。为了渗透历史学科的德育作用,历史教师更应该明确本学科的三个导向作用。

一、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历史拒绝杜撰,历史教师描绘出的每一个史实都必须字字有依据,以时代的眼光公平、公正、客观、全面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中学生应该树立爱国主义的情感,历史这一学科的作用就顯现得淋漓尽致。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祖国最为深沉且深厚的情感,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体现,随着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入,这种情感在学生的胸中逐渐成型,并愈演愈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历史,人才辈出;无数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的不懈努力,创造了各方面的成就。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中国的凿井、冶铁、丝绸、造纸术、指南针、瓷器等文化,在蜿蜒的丝绸之路上熠熠生辉,被商人们带到其他国家,这条友谊之路、文化之路、经济之路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让西方人逐渐了解——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历史有璀璨也有屈辱,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流血的屈辱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史能够激发他们的敬佩感——我大中华儿女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民族气节,那从来不肯弯下的脊梁,撑起了中华。

二、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中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品德教育。历史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借助教科书中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进行。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与战舰共存亡的邓世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共产党员吉鸿昌;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梅兰芳蓄须立志不为汉奸与走狗演出,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无不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古今名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体味到其中做人的道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称之为亚圣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倡大丈夫的性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西汉大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史学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身无分文,以忧天下”……这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品质和伦理道德,都是教师可以运用以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素材。

理想是青少年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使他们的理想能够反映历史前进的方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渲染历史人物的品质,在这些伟大人物的熏陶之下,青少年会逐渐产生远大的志向,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历史总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如果不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重蹈覆辙原地踏步的事件将一次又一次的重演。用历史的眼光,辩证地去看待问题,是中学历史教育中必须交给学生的方法。

人民大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在文明诞生之际,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走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文明时代到来以后,竞争与合作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博弈靠的是经济,靠的是综合国力。是历史让我们知道了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民族走向复兴,让我们的国家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世界秩序的重建,而战争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方式。战争会使人性扭曲,战争环境下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泛滥,多少人打着爱国的旗号却显现出自己骨子里的凑热闹因子,最终成为了一帮乌合之众。

近代中国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先不讲,远的秦军坑赵卒,近的清军扬州屠兵,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战争在中国古代不计少数。统治者在实施统治措施的同时,到底有没有考虑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都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胜利者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之后打败“胜利者”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所熟知的历史加以改编甚至杜撰,目的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而我们作为历史的旁观者,眼光必须放清澈,客观地去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从中提取重要信息,而不能让虚假蒙蔽了真实,混淆了视听。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让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在阐释一件历史的真实面貌时,鼓励学生多方面去分析背景、原因、事件的历史意义,再练习联系现实,谈谈启示,将课堂拔高一个层次,在教的过程中渗透价值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去学。

总而言之,中学教育中的德育目标直接影响中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方向,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向还很多,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但一定要构建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只有将德育目标置于历史教学的规律中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多解中学创新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