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区活动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8-08-11 10:23胡凤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胡凤平

【摘要】幼儿学习数学以动手操作为主,并通过反复操作材料加以练习。数学区材料的合理投放是幼儿有效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当前幼儿园数学区材料呈现出高结构、幼儿操作兴趣低等问题;幼儿的数学学习应与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创设游戏化情境开展数学活动。数学区角材料应生活化以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应低结构以加强幼儿的探究。

【关键词】数学区角材料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98-01

一、当前数学区材料存在的问题

(一)高结构化材料多,幼儿操作兴趣低

教师对材料的设计能够反映出教师对幼儿活动的支持程度。材料和幼儿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关系,即材料的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教师设计材料的外部特征能激发幼儿对材料的探究欲望,而材料的结构化程度影响着幼儿对材料的探究程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将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划分为高结构性材料、低结构性材料以及非结构性材料。高结构性材料是指教师对材料进行了高结构化设计,即教师对材料附加了特定的任务,幼儿必须严格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以便达成教师预期的目标。高结构化材料分为两种,即可设计为具有竞赛性的规则游戏和附加特定任务的作业,如数学区中的扑克牌、掷骰子为竞赛性质的规则性材料,图形配对、按数取物(按物取物)、记录单等为附加特定任务的作业。低结构性材料指教师根据目标进行了简单的设计,没有限制幼儿的玩法的材料,如数学区中的各种形状的积木、不同颜色和长短的吸管等;非结构性材料是指教师既没有设定特定的目标也没有设计材料的玩法的材料,如数学区中部分教师投放的纸杯、吸管等。大部分班级的材料都是高结构性的材料,并且大多数都是设计为附加特定任务的作业形式。如小班的按数取物对应的活动材料“套指环”、“插花”等,很难拓展幼儿的思维活动,大多仅停留于某一次练习本身,对提升幼儿数学能力的有效性较弱;如中班在指向双向排序目标的材料中,很多教师设计的材料仅仅是为了排序而操作,练习性强而幼儿操作兴趣较低,如单纯的通过方向箭头提示找停车位的材料。

材料的投放是数学区活动中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在数学区存在大量的不能引发幼儿活动兴趣的材料。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是幼儿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发展的介质,也是开展数学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幼儿园数学区材料投放对策

(一)投放低结构化材料,扩展材料的教育功能

在数学区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及持久性与数学区材料的投放有着直接的联系。首先,数学教育已经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幼儿的学为中心;从重视幼儿的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幼儿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区投放的材料应该是利于幼儿获得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的材料;是具有一定探究性与游戏性的材料。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尽量提供低结构化的材料,低结构化材料本身没有固定的规则与玩法,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能够扩展材料的教育功能。比如教师在区角投放的木棍、吸管等属于低结构材料,幼儿可以用它进行度量,也可以用它进行点数、排序等。

同时,由于低结构化材料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幼儿可以对低结构化材料进行不同的组合,如在数学区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组合其它区域内的材料,如美工区的剪刀与瓶盖其教育功能原本是定位在发展幼儿的小动作、手眼协调等方面,但是通过将这两种材料组合,幼儿可以将瓶盖剪刀间隔摆放形成按规律排序的模式,从而发展了幼儿的数学能力,扩展了材料的教育功能。同样幼儿也可以将娃娃家的各种水果进行分类或者是点数,通过将活动区低结构化材料进行组合变换,既可以扩展材料的教育功能,又可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投放生活化材料,引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

幼儿数学教育的环境是指能够引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能促进幼儿逐步形成数学概念,丰富有关数、量、形、空间、时间等经验的一切东西。数学是工具性学科,幼儿的数学能力是在生活运用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在活动室投放生活化材料能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生活中运用一定的材料进行数学学习能够发展幼儿应用数学的能力。

1.将活动材料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能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兒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现象产生兴趣。”这些都强调了幼儿数学的学习需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源于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趣味性。在活动区投放生活化材料,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某方面的目标投放相应的生活化材料。如在数学区投放排序相关的材料,教师可以跳出仅仅是按长短、多少排序的固定目标模式,引入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材料投放进去让幼儿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排序,如可以投放按“高—矮”排序的杯子、机器人、纸房子等各种材料,按 “大—小”、“酸—甜”的各种水果,按“软—硬”排序可的各种糖果,玻璃糖、水果糖、奶糖、棉花糖等等。通过各种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排序。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情境投放生活化材料。如教师可以将数学区与其他活动区相联系,请数学区的幼儿帮角色区 “超市”先整理好货物,再把整理好的货物送到娃娃家,教师可以在数学区投放一定数量的“货物”,其中某些是需要按颜色分类整理,有些是要按大小整理,有些要按用途或者功能进行整理等等,通过创设情境幼儿感觉到数学能解决问题,引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生活中引发幼儿数学的学习

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画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教育内容,数学的工具性作用使得幼儿时时刻刻都和数学相联系,但是幼儿在其他活动中获得的数学教育信息是隐蔽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数学意识,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活动室中的数学学习与幼儿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幼儿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途,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在于在生活中不断应用数学知识。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能够帮助幼儿进行数学学习的资源,教师要能够善于挖掘这些有用的资源,将隐性的教育时机显性化。如关于数的信息:幼儿回家的途中能发现的各种数信息,马路上有几辆车,几个行人等。关于形的认识,幼儿发现车轮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桌子、椅子的形状等等。还可获得对物体的大小、颜色及其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的认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有关时间与事件顺序的关系。因此,通过一日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知识的渗透,既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巩固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