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思索

2018-08-11 09:21张守才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长方形面积思维

新课程改革实施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注重运用启发式方法教学。课堂提问无疑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体现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更离不开提问,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提问应讲究方法,讲究策略,有针对性,应关注全体学生,应成为学生思路的导航仪。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味的教师问学生,学生是顺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完全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无法培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问的主动性。当然,仅有敢问还是不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怎么样提问才是好的提问。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做到有效,就要注重课堂提问技巧,那么,课堂提问有哪些技巧呢?

一、放弃高冷,和蔼自然

提问时,态度要和蔼而自然,要有耐心,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会抛开恐惧心理,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质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冷静的思考,更别说畅所欲言。

二、语言准确易懂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易会使学生提不起数学的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三、形式灵活创新

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它属于叙述性提问,是教师在讲述性谈话中的提问。曲问,有些问题原本可以照直叙述,但那样往往缺失启发性,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印象不深。若改变原来叙述的方式,巧设提问的角度,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搭上桥,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表象。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激问,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四、耐心等候,巧妙把握时间

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在教学《平行线》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以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类吗?”稍作停顿,在学生分类之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五、激发创造性思维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提问时,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如在高年级教学相互啮合的齿轮关系时,让学生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大人带着小孩在路上行走时两人的步伐一样吗?谁的脚步更快?谁的脚步更慢?小孩为什么跟着大人跑?又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導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孩子在轻松而愉快的教学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本领,使孩子的思维和身心健康得到真正的发展。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要能有效引领学生的思路,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慢慢去经营、去探索,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它,让它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信,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作者简介】

张守才,男,1973年3月出生,辽宁省盘锦市人,吉林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函授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长方形面积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怎样围面积最大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大的面积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用面积求坐标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