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体特征彰显语言魅力

2018-08-11 10:23林茹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语言魅力语文课文体

林茹蓉

【摘要】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文学体裁一般分为四种,即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不同文体决定文章的语言形式和谋篇布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把握文体特点,发现文本的核心价值,并在课堂上加以落实,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起码要求。

【关键词】文体 语文课 语言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27-0203-02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前理事长崔峦教授说:“语文课要和内容分析说再见。”没错,我们都认同崔峦教授的觀点,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还是经常围绕着“课文内容分析”来开展教学活动。理论上接受容易,实际上操作起来不容易。然而,我们是语文老师,没有人叫我们“课文老师”。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没有套路,也没有固定的模式。那么“和内容分析说再见”之后我们的语文课怎么上?我们怎样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呢?下面我将根据专家的理论以及个人在教学中的认识,以《穷人》为例,不揣浅陋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关注文体特征,彰显语言魅力”开展教学活动,让语文课不是“分析内容”,不仅仅是教课文。

从文体上分,《穷人》是一篇小说。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人物行动为主,其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等,都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即使描写一些自然景物,也还是为了人物的行动。语文意识比较强烈的语文老师,在研读教材中的小说之后可能会发现哪里都可以挖掘出教学的内容,如果教学时无法精准取舍,课堂上会陷入胶着的状态。因此在教学小说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小说的教学内容,抓住小说典型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精巧情节的安排开展教学活动。

《穷人》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三组“心灵之歌”的开篇之作,是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巨匠,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享誉世界。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知道,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它突出表现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他的小说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人物的本来面目。托翁的这种创作风格在《穷人》一文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这样一篇短篇小说,我们该怎样抓住语文的核心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呢?

一、品味典型的环境描写

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即使是节选或者片段,都以典型的环境描写,为刻画人物的形象作好铺垫、渲染和衬托。《穷人》在这方面堪称典范。它一开头,作者就不惜笔墨详细描写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屋外“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又黑又冷”,屋内“温暖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孩子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安静地睡着……”屋外环境是如此恶劣,而屋内,却是那样“干净、温暖、明亮、温馨”!作者对女主人公桑娜的赞美,尽在平静的叙述中。尽管都是环境描写,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作者着力于屋内环境描写,从地面、炉子、食具、床、孩子一一道来,大环境的恶劣和小环境的温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女主人公的勤劳与贤惠,用屋外的“寒风呼啸、汹涌澎湃”衬托出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在大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在风雨飘摇中还能够把家经营得如此温暖舒适,这家的主人该是多么的勤劳、热爱生活啊!“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这是文中的另一处环境描写,“没有生炉子、潮湿、阴冷”、“对着门的床”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凌乱、绝望的家,让人感到窒息。这处描写与开头桑娜家的陈设描写形成了对比,字里行间的怜悯和悲伤触动着读者的心弦。纵观全文,除了题目“穷人”之外,没有一个“穷”字,穷人“穷”到什么地步?作者借环境描写,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穷困,感受到穷人的命运的悲惨,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品味情节的巧妙安排

为表现人物形象,成功的小说都巧妙地创设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穷人》一文曲折的情节是从桑娜探望生病的女邻居开始展开的。目睹了西蒙一家的惨剧,桑娜没有作任何思量,就把孩子抱回了家。对桑娜抱回孩子的经过,托尔斯泰仅作了简洁叙述,对她当时的心理活动描写也仅用了一句话:“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这个不加考虑的做法,流露的正是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

情节发展至此,如果桑娜回家后只是安然等待丈夫渔夫回来,那么人物形象肯定是不丰满的、不生动的。托尔斯泰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地刻画了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从忐忑不安、紧张、担心、后悔到最后下定决心,在一系列反复思量、患得患失的心理活动中,真实地再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内心世界——同情孤儿,热爱丈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对桑娜的行为和举动,作者惜墨如金;而表现桑娜抱回孩子后内心的忧虑,则浓墨重彩,细腻的心理刻画使一个真实的、善良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三、品味人物形象的刻画

小说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人物形象的特点中探究主题,从而真正读懂小说。

《穷人》一文中对渔夫和桑娜,托尔斯泰几乎没有用到直接的描写。文中既没有桑娜外貌的细致描写,也没有两人性格的介绍,而是通过故事的发展、人物心理、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行动的描写等让读者一步一步明晰人物形象。

1.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这句看似平常的心理描写,却折射出桑娜的淳朴善良。面对生活的苦难,桑娜没有怨天尤人,她默默地坦然地承受着命运的不公,内心依然保持着对上帝的感恩。桑娜的穷困和善良,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对话刻画人物形象。

“哦,是你!……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我?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其中的省略号表现的也是桑娜不知如何开口,思虑再三的过程。在两人一阵沉默之后,桑娜回过神来,试探着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之所以没有直接述说,是看到丈夫这样回来,想到他的艰辛实在不忍直说,但是又不得不说。桑娜善良的性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穷人》一文的情节中设置了两个悬念:第一个悬念是渔夫能否平安回来,从侧面衬托桑娜一家的艰辛和渔夫的勤劳。当渔夫平安归来,第二个悬念又牵动着读者的心,渔夫是否同意收养两个孤儿。“两个人沉默了一阵。”这个沉默中有渔夫劫后余生的惊魂未定,也有桑娜难以启齿、愧对丈夫,没能体谅丈夫的艰难,自作主张带回那么大的压力。当桑娜把西蒙的死讯告诉渔夫之后再次选择“沉默”。这一阵沉默之后,故事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转机,渔夫作出收养孤儿的决定。环境的描写乃至桑娜内心的独白都展现出她是一个纯朴善良、体恤丈夫、善解人意的渔家主妇。当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孩子的命运将会怎样?今后这一大家子的怎样生活?桑娜与渔夫将会遇到什么困难?一系列的问题牵动着读者的心,让人掩卷沉思,意犹未尽,不得不说作者的高明之处让人叹为观止。

小学语文教学虽然不必过意强调文章的题材,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文本的题材,有所侧重,有所取舍,把散文教成散文,把小说教成小说,把剧本教成剧本,把诗歌教成诗歌,让我们的语文课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还应该把最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滴灌输给学生。课堂上,让灵魂在古诗中穿行,让思维在寓言中跳跃,在散文中摩挲语言的情感。让我们的语文课少点“分析内容”,多点语文味吧,因为我们是语文老师,借助课文教语文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不折不扣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关注文体特点[J].陆香.教学与管理.2013(35)

[2]小学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设计、实施与评价[D].史志仙.杭州师范大学2015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郭柏山.才智.2017(04)

猜你喜欢
语言魅力语文课文体
可怕的语文课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语文课里挣分忙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给国际象棋语言插上灵动的翅膀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幼儿园老师的语言魅力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