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来穗人员融合学堂发展报告

2018-08-11 10:23彭勇良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

彭勇良

【摘要】随着来穗人员增多,来穗人员的融合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促进来穗人员的进一步融合上,融合学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把握了白云区融合学堂发展的基本状况,本报告就数据和案例做了分析,并就白云区进一步发展在线上教育、全面融入、丰富教育资源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来穗人员 融合学堂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290-02

一、白云区来穗人员融合学堂建设的背景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出现了史上罕见的超大规模人员流动。作为广州属于中国超大城市,也是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截至2015年底统计数据,共有外来人员783万,人数已接近本地户籍人口数量,截至2017年9月底,白云区累计登记在册来穗人员233.7万人、出租屋137.1万套,人数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量,数量均居广州市第一位,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5.4%、23%。由于长期以来受制于现行体制与资源约束,在穗的外来人员在生存与发展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这都阻碍了美丽广州、幸福白云的建设,也让很多外来人员无法在价值上找到归属感。何服务好、管理好来穗人员,成为我区社会治理工作的难点和焦点,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形成不同程度社会集体性焦虑。

融合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主要是为了使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而后,融合教育的内涵扩展到促进移民及其子女的适应融合,加强随迁移民及其子女的归属感。

二、融合学堂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课题组就“白云区融合学堂发展现状”在白云区三元里街等街道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下面就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情况做分析。

(一)关于白云区融合学堂发展现状的调查

课题组通过陌生拜访、融合学堂学员个人访问、电话访问等方式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5份;参与调查的来穗人员59.3%为男性,40.6%为女性。绝大部分为26-60岁年龄段的工薪阶层。51.9%的来穗人员受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中专),30%为大专学历。在受访人员中,85%为融合学堂学员。

1.白云区来穗人员对融合学堂教学适应状况

关于白云区来穗人员适应度的调查,我们主要从白云区来穗人员对融合学堂学校的課程内容设置、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适应等方面展开。

由于白云区融合学堂在教学内容上针对性很强,一是直接面向来穗人员及其子女,二是直面来穗人员及其子女的需求,所以来穗人员对融合学堂的课程内容的适应度很高,在教学方式方面,大多数来穗人员表示能接受,但由于来穗人员学历层次差别大,在目前融合学堂的教学中无法实现“分层教学”,所以部分来穗学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掉队”的现象.

2.关于白云区与家乡的比较

流动人口来穗前长期生活过的乡土社会与现在所处的广州市白云区,在社会组织方式上、在风土人情方面虽有共同点,但在差别是明显的。

相对上一辈而言,随着内地和沿海城市在服务和基础实施方面逐步趋同,而不是改革开放初期“你有我无”的状况,来穗人员,特别是来穗人员子女在对白云区与家乡的比较中显得更为淡定,心态也更为平衡,但是“双重心理”还是很明显的,一方面“故土难离”的乡土社会情结很明显,另一方面对繁华富裕的城市生活的渴望和现代的城市文化的尊重也很明显。表现在社区融合的态度上,来穗人员也表现的比前期更为积极主动,所以大多数来穗人员很珍惜融合学堂提供的学习机会,希望藉此认识更多本地人,了解更多本地的风土人情,尽快融入白云区的社会环境中。

3.来穗人员对融合学堂的评价

3.1参加融合学堂活动的收获

在调查对象中,80%的学员表示能全部听懂讲课内容,10%的学生大部分能听懂,能听懂少部分的占6%,一点听不懂的占4%。在参加融合学堂学习收获方面,92%的学员认为融合学堂的内容很有帮助,5%的学员认为一般,另有3%的学员认为内容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一般来说学历越高,社会资源越多的学员往往对教学有更高的要求,也更不容易满足自己的需求,但目前融合的学堂的资源仍不足以实现“分层教学”,只能通过课后拓展来满足这部分学员的要求。

3.2学员对融合学堂的建议

从调查来看,融合学堂学员对于“建议”一项的回答都很积极,显示了来穗人员渴望融入本地的主观意愿和对融合学堂的信任,从这方面看,融合学堂具备了一定的吸引力,但这也说明了他们在融合进程中遇到了困难。在调查中,来穗人员对融合学堂的教学内容提的意见最多,结合前面关于融合学堂学员学历层次较低的结果来看,反映出学历低的来穗人员拥有的社会资源较少,获得解决问题所需信息的途径较少,他们希望通过融合学堂能解决更多他们在融合进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关于白云区融合学堂建设案例

为了充分把握白云区融合学堂的发展情况,课题组高度重视融合学堂的实际运行状况。课题组通过现场听课、课后访问等途径获取融合学堂运作的具体信息。

案例:鹤龙街来穗人员融合学堂

2017年5月8日上午,一场以“职场情商心态修炼”为主题的培训在鹤龙街融合学堂举办,这也也是鹤龙街融合学堂成立以来的第一课。

当天的培训课用案例和问答等互动方式,教来穗人员认识情绪,提高职场情商,打造幸福职场。不少来穗职工还现场咨询了积分入户等政策内容。据鹤龙街流管中心主任钱宏军介绍,该街聚集了不同层次的来穗人员,他们存在着语言不通、安全意识薄弱、对政策法规不熟悉等问题。对此,鹤龙街将以融合学堂平台为来穗人员提供积分入户、积分入学、公租房等政策知识宣传,以及劳动技能、粤语学习、创业就业等融合培训,为来穗人员提供多元、贴切的融合服务,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白云区来穗人员融合学堂发展的现状分析

本课题通过融合学堂课程的建设,带动来穗人员社区教育需求调研、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等5个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融合学堂有效履行使命,相当程度满足来穗人员社区教育的需求。通过社区学堂课程建设,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在城市工作的竞争力;通过讲授城市现代意识和文明行为,培养其在城市生活所需的意识与习惯,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打破文化的隔阂,发展彼此间的正常社会交往。

(一)融合学堂全面顺利运作

按照《广州市白云区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截止2017年12月,白云区每个镇街都已经建立一个可容纳100-150人以上的融合学堂。目前,共建成28个来穗人员融合学堂,开展各类培训210多次,服务培训来穗人员超1.3万多人次。将其作为融合计划实施载体,紧贴来穗人员融入广州社会生活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共性需求,积极开展培训活动。

(二)融合学堂教学内容受欢迎

1.开展来穗人员“认识·适应·融入广州”培训

针对社区、企业来穗人员的不同需求,以(镇)街为主阵地,每年开展系列人文素养提升关怀培训,促进来穗人员“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截至目前,共开设培训班20期。

2.开展来穗人员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通过技能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和岗位工作能力,促进其在经济层面融人城市。技能教育是融合学堂课程建设的重点;设置道路交通安全、防火防爆安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等培训内容,提升来穗人员安全意识,减少生产及生活事故发生。

三、白云区来穗人员融合学堂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融合学堂的硬件建设,大力开展“互联网+”行动

在调查和访问中,来穗人员感到最无法把握的就是融合学堂的地点及授课的时间,白云区较其他区要更大些,融合学堂无法做到空间上便利,致使很多学员感到“时间成本”很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融合学堂开发“网上学堂”已经成为现实必要,既可以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也可以把教学视频放在网络,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这样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直接向社区居民进行远程教学,既可根据现场实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又可以和居民互动交流,解决了融合学堂发展的瓶颈问题。互联网可以向来穗人员输送优质的教育资源、弥补社区教育的师资及课程资源不足方面。

(二)要把融合学堂办成双向的“融合学堂”

融合是双向的,是你情我愿的,不能来穗人员一头热,而本地这一头冷,切莫把融合学堂办成仅有来穗人员的学堂。

社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是影响来穗人员与城市市民接触的重要条件,如环境良好的小区设有公共的体育设施、花园,融合学堂可以走出“学堂”,走进社区,组织一些社区活动,来穗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融入社区生活,进而加速城市融合。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白云区来穗人员聚集在一起,其居住的条件相对较差,社区的各项设施和管理都难以匹配。因而,在这样的社区内,具有主观融合意愿的来穗人员也难以形成良好的社区社会资本。因而,融合学堂应当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在来穗人员集中居住的社区,融合学堂工作者应当在软件和硬件设施方面加大改造与建设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三)加强师资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

坚持需求为导向,就一定要加强教学资源的供给,丰富融合学堂教学资源,壮大融合学堂教师队伍的社會化和一定程度的专职化。社会上蕴含着对来穗人员进行教育的丰富资源,融合学堂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形成多层次的教育基地,包括社区为来穗人员提供的场所、各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的可以面向来穗人员的活动场所、社会文化场所、历史和人文景观,以及网络等新型阵地等。要将其纳入融合学堂的教育体系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使其成为吸引来穗人员的教育阵地。除此之外,要聘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士、社区工作者及热心来穗人员教育的志愿者从事该领域的工作,帮助来穗人员建立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薛晴、刘俊英:《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与我国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改革与战略》2012年第1期.

[2]嘎日达、黄匡时:《西方社会融合概念探析及其启发》,《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3]孟传慧、田奇恒:《被征地农民的群体分化与社区融合以重庆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6期.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背景下的学前发育迟缓儿童的需要探究
自闭症幼儿融合教育模式探讨
融合教育环境下孤独症儿童认数个案研究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聋生“随班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