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发展:乡村活化的空间思考
——以云南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玉碗水村为例

2018-08-14 02:22苏艳妮
中国名城 2018年8期
关键词:水村风貌民居

苏艳妮 高 静 孙 弘

1 乡村活化的相关概念

传统古村落,蕴含着太多的原生态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以及建筑美学,不仅仅是我国乡村悠久历史文化和宝贵自然遗产的 “博物馆”,同时也是中华璀璨传统文化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一些传统村落的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破损严重而无法修复,加之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不加区别的拆旧建新,致使大批传统村落古建筑遭到摧毁。传统村落丢失原有的风貌特色,其自然景观及人文环境一定程度遭受破环,最终影响了传统村落里村民们安详的生活。

现如今,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古村落是一种稀缺的人文资源而对它们加以保护、利用,并用以开创旅游收入。但对于传统古村落来说,当务之急应该是,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与保护历史建筑、发展地方产业相结合,以古村落及古建筑为保护重点,全力“活化”传统村落及古建筑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充分整合和利用当地祠堂、庙宇、空老建筑等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恢复“古村记忆”。

在乡村活化课题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了乡村“活化”的探索途径,其中孙君指出:乡村社会发展和重建不仅涉及到文化发展、经济发展,并与政治状况有紧密的联系。王竹认为,只有将乡村的整体发展状况纳入考虑的范围,才能更好的把握活化乡村的空间途径,为乡村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就现阶段国内乡村活化实践状况来看,罗德胤认为需要对乡土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借助自然资源的优势来发展迎合长期需求的旅游经济,以此来充分体现乡土资源的效益和价值,得以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在充分了解乡村传统精神和文化的基础上,乡村活化工作才会更加有保障,未来的发展目标才能更明确,更多的人才会投入到乡村保护和发展这一事业当中去。

2 玉碗水村概况

玉碗水村隶属于春和镇黄草坝村委会第六小组,位于春和镇西,距离春和镇街道19公里,是山区地带。该村隶属滇中“大昆明旅游圈”,有着良好的旅游资源。全村土地面积1020公顷。村民为清朝中战乱时迁入,彝族居多,其保存的清朝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图1)

图1 玉碗水村现状整体风貌图

2.1 自然资源

玉碗水村四面环山,地形特征为“碗”形,地势由东北到西南逐渐变缓,地下水丰沛。 村落选址为“碗”底平坦地带,依地势而建,形成特有的布局形态。

全村耕地面积1360.00亩,受地形及气候影响植被茂盛,保护较为完整,无保护类植物,常见植被有栓皮栎、桂树、石楠、松树、杜鹃、红花木莲、云南拟单性木兰、鹅掌楸、美洲花柏、马蹄荷和北美红豆杉等(图2)。

图2 自然资源图(农田、林地)

2.2 传统建筑资源

通过调研发现,玉碗水村保存较好的百年建筑有4栋,建于清朝,位于村东南侧,建筑风格为滇中传统民居,其承载着玉碗水村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别致的特色风貌。

彝族民居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合院式是最常见的一种民居形式,其中,民居多采用雕花窗、雕花门、梁坊雕花装饰等工艺,反映了百年前工匠艺人卓越的雕刻技艺。随着彝族社区的不断发展,彝族居民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虽然在总体框架、建筑风格及建筑设计等方面仍保持传统风貌,但在房屋内部空间营造装饰等方面,却逐渐受到现代建筑形态的影响,逐步采用了现代化装饰手法和装潢材料。这些民居,深刻反映了古老建筑传统与现代建筑文明的有机交融与和谐共存。

玉碗水村历史建筑主要有以下几个:

1.玉林寺

玉林寺是玉碗水村乡贤文化的历史见证。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距今143年。当初由乡绅会同本村村民集体出钱出力,历时一年有余建造完成。占地面积为110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由大殿、院落及寺外小广场构成。院落建筑面积为580.25平方米。院落用于“观寿老爷会”,此外还用作商议生产事务,举行祭祀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玉林寺兼作小学校之用,主要使用正厅一楼及东坊二层六间。(图3)

图3 玉碗水村现状整体风貌图

2. 水井房

村内现存百年水井房一处,占地面积为170㎡,是村民世代繁衍生息赖以饮用的水源。(图4)

图4 水井房现状图

3. 重点保护民居

村内重点保护民居始建于明清同治时期,主要是94、95、96号。建筑格局与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以合院木结构为主,其门窗、梁坊、垂花柱、雀替等雕刻工艺精湛,反映了清代彝族民居的建筑文化。(图5)

图5 保护民居现状图

4. 古树名木

村内生长年限最长的一棵古树,约有五百年的历史,为该村的风水树。位于村落西侧的栓皮栎,树高30多米,树径2米左右。对古树的保护措施较为完善,整体树姿较为优美,观赏性强,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也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图6)

图6 古树图

2.3 非物质文化资源

通过与当地资深老人以及村领导交流,了解到村民主要以彝族居多,他们十分重视祖先崇拜。主要宗教活动有“祭密枝”(祭山林)、祭山、祭龙(山泉或大树)等。祭祀活动有固定的时间,而且颇为隆重,这些原始宗教崇拜与农业有关。村内火把节时,会有“跳乐”活动。这是当地彝族的一种特色文娱活动方式,通常男女老少在空旷之地点燃篝火,或围绕一个中心,村民们围成圈子,和着弦子或月琴等乐器的节奏,双手拍掌,边唱边舞。

3 村落现状

为了寻找适宜的保护与发展方案,笔者在玉碗水村采用观察、访谈与拍照等形式进行调研,大量地记录了玉碗水村的发展历程与建筑质量等情况。其目的有三:一是调查村民对现有居住条件是否满意,借助居民对住房的评价与要求,为方案提供改善的切入点。二是通过调查重点保护修缮的具有百年历史的玉林寺、水井房以及两处民居房,为当地地域特色文化与民居建筑保护提供参照。三是将调研期间了解到的村史及民族风俗记录整理成文字,将其融合注入到设计实践中。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村庄人居环境恶化,公用设施缺乏,使玉碗水村人已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现代生活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村落建筑混杂

玉碗水传统村落,以二层建筑为主,新建建筑仅在三层以内,整体建筑高度控制较好,这为村落整体风貌打造带来极大的便利。其中土木结构建筑占60%,砖木结构及砖结构建筑占40%,整个村落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存在防火防灾等安全问题。根据现场调研发现,村落建筑以年代为标准可分为三个类型,清朝时期、60—80年代时期、80年代至今。

少部分砖混新建的房屋质量良好,建筑主体结构稳固。大部分土木结构的房屋质量一般,有的建筑局部质量存在问题,屋顶、墙体、门窗等部分缺乏日常维护,出现破损。几栋土木结构房屋,因无人居住,质量较差,建筑主体结构损坏,部分倒塌。其它的简易棚、牲畜棚和仓储用房等建(构)筑物,需要整体加固维修。(图7)

图7 建筑形态现状图

3.2 基础设施不完善

当前村落用地布局较为紧凑,但公共服务用地占比小,后者主要集中在玉林寺及新客堂,村内没有医疗配套设施用地、篮球场等运动设施用地。地面停车场与公厕数量少,村落内部缺乏公共绿地及避灾场地。

村庄有给水管网,能满足生活用水需求,但3—5月天气干旱生产用水不够,村内生活污水缺乏管理,随意排放,严重影响村内环境卫生。电力电信设施基本完善,但整体无体系,影响视觉美观。另外,缺乏道路照明设施,造成夜晚活动不便。村内的生活垃圾未实现定时定点收集,全村无垃圾房,影响周边的生态坏境。村落内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村落人居环境品质低下。

3.3 景观特色被弱化

玉碗水文化底蕴深厚,有语言、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的悠久传统。除了传统节日在玉林寺举办,村民平时缺少娱乐性活动广场和公共绿地。村内街道混乱,小溪沟水顺路畅流,没有完整的水系景观,街道不成系统,弯路、断头路较多。村内周边自然环境非常好,但村民保护意识薄弱,没有合理利用,缺乏整体规划。

针对上述问题,规划需在改善人居环境、复兴地方文化等方面加大措施,以激发玉碗水活力。

4 空间活化探索与思考

玉碗水村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村落性质被定位为:具有浓郁彝族文化底蕴、历史遗存特色鲜明、整体格局风貌完整、乡贤文化真实传承的传统风貌型国家级传统村落。在分析资源优势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村落的现状,保护规划的总路径应设定为:重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玉碗水村原本的真实历史,保护其全部的历史信息,做到村庄空间活化。

本次保护对象包括七个方面,分别为:村落山水格局、村落自然景观资源、院落空间、传统建筑资源、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如表1所示:

表1 玉碗水村文化遗存保护对象及其分类

因此,规划保护的路径为,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核心,以科学保护为前提,突出玉碗水村彝族文化、乡贤文化特色,统筹适度开发各功能,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多元共生格局。

村域格局:山体+农田+村落;村落格局:农田+绿林+院落+祭祀场;院落群格局:建筑+院落+绿化。最终定位为,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契机,将玉碗水村打造成以彝族文化传承为首要,以特色村落空间格局保护为重点,以独特建筑风格保护延续为基础,以生态、宜居、宜游为目标的特色传统村落。

4.1 古村落历史空间还原

按历史古建筑与传统风貌布局,村落可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彝族传统房屋建造与现代建筑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重点保护的建筑出现了被破坏的情形,如何解决这些,已刻不容缓。

核心保护区,即以百年古宅、玉林寺、水井房、古树为重点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域。要尊重居民产权,以院落为基本单位。任何人员不得擅自拆新建、拆建、扩建,如需翻建,必须遵从修旧如“旧”的原则。院落必须保护与延续原有的铺地形式和铺地材质,局部路面的恢复改造,必须采用传统材料,并且延续原有的铺设方式。禁止改变传统院落空间风貌。(图8)

图8 玉林寺院落空间设计对比图

对于建设控制区域,核心保护区的建筑风貌与环境要素保护一般,一定数量的村庄区域对核心保护区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视觉影响;该区域大多数建筑风格不尽统一、建筑质量参差不齐。鉴于此,该区要依据建筑导则对老旧建筑进行修缮,建筑高度控制为3层。对于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高度、色彩、体量和空间布局等,要遵循与核心保护区风貌特色协调一致的原则。应注重文脉延续,同时不断加强保护力度,在此区域内不能建设任何有损历史遗迹及其影响环境的建筑。在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或建筑整修,须严格服从“色彩淡雅、风貌协调”的原则,对于其他与传统风貌差异较大的建筑物、构筑物应逐步实施整改,整改措施包括拆除、降层和外立面整治。区域内的现有建筑应注重修缮、保护,对于内部建筑风貌不协调者,应对其进行科学合理整治,使其与古村落风貌相互协调。(图9)

图9 建设控制区内空间设计对比图

环境协调区:建设控制区外的村庄其它建成区,以及为保护周边山景田园环境为目的的植被、农田、林地等。控制建设,保护现有的植被与农田景观,形成良好的外围景观及生态屏障。环境协调区内严禁任何与古村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建设活动发生,同时在生态脆弱地带应特别加强与控制与要素无关的一切开发建设。保护现有农田景观以及保持现有耕作,此间土地只能作为农业用地。

4.2 活化核心建筑,整治新建筑

重点保护建筑位于核心保护区内,它们是玉林寺和3栋民居建筑。建筑外观形式、风格及色彩保存完整,历史遗存丰富,能较好地反映清朝时期当地民居建筑特色。对于保护类建筑,需采取恢复原貌的工程措施,使其恢复传统风貌。

玉碗水村传统建筑的改造应科学合理地进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维护修缮的层面,而应该通过现有建筑技术、功能置换等科学先进手段,从而实现传统建筑的“返老还童”。例如,对村内空置空余的老旧建筑进行改建,通过功能置换的方式改变其使用功能,将单纯的居住功能变成民宿、农家乐、村图书馆等其它功能,实现功能的置换和复合,为玉碗水古村落旅游业的发展补充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整治改造新建筑多位于建设控制区范围内,建筑风貌应与核心区风貌特征相协调,对建筑风貌不协调或是破旧建筑,要进行符合控制要求的改造或翻建。建筑外观造型、色彩、高度、体量都应与村落环境相协调。(图10)

图10 彝族民居模型思索图

为找到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传统风格,我们从云南民居建筑中抽取出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的因素,运用到新建建筑的设计中来。因此,新建或改建民居屋顶不宜出现单坡屋顶和不规范的屋檐起翘形式。勒脚为青砖饰面,墙体表面涂刷灰白或土黄色弹性涂料,墙体四角及部分墙体包青灰色涂料。门窗形式选用传统式样花格门窗或者具有现代元素窗格样式,阳台、露台外栏杆,涂刷棕色油漆。农宅建筑总体高度不得超过15米,严格控制空间的合理高度不仅有利于保持村落肌理的连贯性、环境的物理舒适度和视觉尺度的合理性,同时有效保持了原有村落的街巷空间尺度。(图11)

图11 民居改造效果图

4.3 改善人居,保护自然环境

在对玉碗水村传统村落环境保护、人居改善的过程中,坚持以“外围覆绿、内部插绿、院落续绿”为理念,村庄内绿地共划分三种,山林地、公共绿地、宅院绿地。山林地植被景观丰富,物种多样,规划保留原有的山体景观,形成山川延绵、茂林修竹的森林景观。公共绿地以开敞空间为主,包括各级广场,适当配备休闲健身设施、花架、坐椅、小品等服务设施,为村民交往,游憩提供主要场所。宅院绿地设置在民居院落内部,植被以本土树种为主,创造良好的院落活动空间。

绿化风格设置,以乡村自然生态为主,结合保护区域功能定位,在总基调一致的基础上突出村落自然景观特色。对四周山体景观进行打造,结合祭龙山古树名木,适当增加绿色景观视廊通道。绿化荒山、荒地,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同时种植各种适宜的乡土树种,营造不同的山林景观。当前村落外围为大面积农田,要沿村落建设用地边界进行绿化恢复,形成环村绿带,改善村落整体外环境。以绿化配置对村落内部空地进行改造,改善村落内部居住环境。对于居民院落空间,延续现有村落民居院落空间特征,结合每户院落空间配置植物。

4.4 “生活”转变成旅游产业

玉碗水村产业发展主要以农业、烤烟业以及养殖业为主,结合村庄现有发展基础与文化资源条件,要大力发展底蕴文化和旅游服务等新型产业。利用现有历史村落的优越条件,开辟一条以历史古迹、彝族文化为主导的旅游线路。

例如,依托田园农业种植资源,可打造“QQ”农场,让游客亲身体验种植采摘等农业生活;村内保留原始烤烟棚,让前来的游客观赏原生态烤烟种植加工过程,使其转变成一种原生态文化展示给游客;科学改造合理修缮老旧建筑,通过采取功能置换的模式使其从一般居住功能变成农家乐、主题休闲区等旅游相关配套功能,以此吸引游客;村内养殖产业可让游客吃到原生态土质产品。通过上述多种产业的复合发展,从而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带动村落共同致富,让村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同时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周末休闲度假及文化体验的适宜场所。

4.5 新旧融合

玉碗水村独特的历史、地域、民俗特征,尤其是明清时期遗存下来的居住建筑与生活场景,突出反映了彝族文化中自然和谐的生态观,是彝族历史文化遗迹的活化石。

在玉碗水村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开辟绿地、广场、公共设施等活动场所,创造公共交往空间,不断将村中的传统活动(祭祀、跳乐等)、传统街巷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古树广场在用于祭拜古树的同时,也作为村民日常生活集会休闲场所。实现传统村落村民与外界人员和谐相处,形成玉碗水村自主传统生活模式,从而使古村的历史记忆得以延续。

5 结 论

城市在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给传统村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原生态农村景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曰趋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村庄,丢弃了原有对家乡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审美观,盲目模仿城市建设,现代材料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建筑色彩的任意拼凑,使乡村固有的田园风光和文化底蕴逐渐丧失。

玉碗水村的传统文化、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它告诉我们,在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可以适当放慢脚步,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效的保护自然环境、历史建筑、民族文化等,突出弘扬当地的传统特色,不能改变村落居民的生活方式。“保护与活化”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修复自然环境,恢复古村风貌;活化核心建筑,整治新建筑;发展文化及旅游产业,使新旧融合,实现玉碗水古村落空间的保护与文化的复兴。

说明:本文所有图片均由作者自摄或自绘。

猜你喜欢
水村风貌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包裹的一切
《水村图》及其「二进宫」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夏日雨后
修武县岸上乡一斗水村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