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的构成与发展

2018-08-14 09:48崔慧玲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城镇居民

崔慧玲

内容摘要:本文以旅游目的为视角,选取2000-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采用拟合模型对不同旅游目的的消费占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主要目的是观光游览和度假休闲,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促进观光游览和度假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旅游目的 城镇居民 旅游消费

前言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这些政策的颁布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旅游业进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了旅游业的发展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和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转变。

研究城镇居民旅游消费问题可以有效把握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由于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目的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国内旅游市场需要趋势的演变,和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息息相关,因此,文章以旅游目的分组为视角对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进行研究,可以及时追踪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旅游产品供给。

当前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现状

(一)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不断增加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旅游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如图1所示。2016年,在稳定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保障下,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在全域旅游及“旅游+”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旅游消费体系日益健全,自由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自驾游、乡村游持续升温,带动全域旅游示范工作顺利开展。国内自驾游、乡村游等旅游形式成为出游常态。根据相关报道可知,2017年第一季度旅游消费持续上升,如广西省33个特色旅游名县及创建县共接待游客3800.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393.05亿元,促进全区旅游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的新格局。根据途牛网监测的旅游数据可知,当前北京和天津等地的一些传统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比较稳定,而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的游客接待量以15%的速度增长,内蒙古、甘肃等西部地区的旅游接待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增长率超过20%。2016年,旅游接待量增长较快的地区为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海南、广东、辽宁等地区。

(二)旅游消费范围不断拓展及注重体验式旅游消费

随着全域旅游、“旅游+”政策的不断深入,以及旅游业态新要素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当前的旅游产品内容,促进了旅游衍生性产品的消费。根据相关数据可知,故宫博物馆仅在2015年上半年文创产品销售额已经达到7亿元,科技、文创等因素在旅游消费中的渗透改变了当前的旅游消费结构,旅游消费结构正在由景点门票、购物、餐饮、交通为主的花费转变成体验式消费。体验式消费包括文化娱乐、主题住宿、旅游商品、目的地生活体验等,其消费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三)度假旅游消费呈常态化

在国内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了旅游消费的主要目的。2017年在产业和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海岛和邮轮等度假旅游将继续成为消费的热点。2017年我国国内的母港口运输能力将增长50%以上,其中,华南港运力的提升将助力邮轮旅游市场的发展。邮轮的商业用途也在被积极地拓展,包船产品成为企业团队游和会奖游的重要选择。另外,邮轮的主题游产品如围绕爸妈游、亲子游等邮轮特色主题活动,也不断受到国内城镇居民的喜爱,这将成为邮轮旅游新的增长点,进一步促进国内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

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的构成——基于旅游目的视角

(一)旅游目的相关研究

旅游者根据旅游需求、意识观念确定旅游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内旅游消费的发展,当前旅游目的的研究逐渐增多:一是对不同景区或者地区旅游者的旅游目的进行调查研究,孙晓等(2012)对绥化市农民的旅游动机目的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旅游动机主要包括休闲度假、享受自然风光、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游览名胜古迹等。二是对不同群体的旅游目的进行研究。刘春等(2011)以武汉黄家湖大学城为例,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及目的动机。魏来等(2010)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他们的旅游目的动机。三是调查研究特定目的的旅游动机。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旅游形式开始出现,如海岛游、直升机游、邮轮游、生态游等。文章基于旅游动机视角对旅游消费的构成与发展进行研究。

(二)旅游目的视角下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分析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可知,城镇居民国内旅游目的的分组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2000年-2007年,旅游目的分成探亲访友、观光游览、会议、商务、文体交流、度假休闲、其他等7组;2008年-2013年旅游目的分成观光游览、探亲访友、度假休闲(2011年增加娱乐)、商务出差、健康医疗、其他等6组。但是,在实际的学术研究工作中,旅游目的的划分和描述越来越细致,区分界限清晰,结合已有的旅游目的类型分组情况,文章将旅游目的分成五组(见表1),根据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计算得到旅游消费中不同旅游目的的占比。

(三)不同旅游目的消费占比的擬合模型分析

为了对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旅游目的的消费占比进行更加精确的分析研究,采用拟合模型对表1的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年限为2000年-2013年。

建立模型。本文将年份设置成自变量,设2000年为1,其后每年逐年增加1,将不同旅游目的的分组消费占比设置成因变量,得到回归模型:

(1)

公式(1)中, Yi代表城镇居民不同旅游目的消费占比,t代表年份,ai、bi代表待估参数,εi代表随机扰动项。i代表不同的组别(e代表观光游览,f代表探亲访友,g代表商务出差,l代表度假休闲,s代表其他)。

参数估计。采用SPSS19.0软件,对2000-2013年的不同旅游目的分组的消费占比进行回归分析,整理数据资料得到以下方程:

Ye=0.247+0.02t (2)

Yf=0.206+0.001t (3)

Yg=0.391-0.026t (4)

Yl=0.058+0.006t (5)

Ys=0.089-0.004t (6)

模型检验。拟合优度检验: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到五个回归模型的R2值,R2值分别为0.796、0.005、0.889、0.892、0.429,R2值越接近于1,说明拟合优度越好,对原始数据的解释能力越强,根据此结果可知,回归方程(2)、(4)、(5)的拟合优度较好,方程(6)的拟合优度较低,方程(3)的拟合优度极低。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给定 a=0.05,根据t分布表得到自由度为13的临界值为2.160,由回归结果可知,方程(2)-(6)解释变量系数的t值分别为t(2)=5.843、t(3)=0.205、t(4)=-8.013、t(5)=8.614、t(6)=-2.968。t(2)、t(5)的值大于临界值2.160,t(4)、t(6)的t值小于-2.160,t(3)在-2.160~2.160之间。因此,除了方程(3)之外,年份对分组贡献率呈显著影响。

综上分析,(2)、(4)、(5)回归方程通过统计学检验,(3)、(6)回归方程未通过统计学检验。

模型分析。根据回归方程(2)、(4)、(5)可知,在2000-2013年间观光游览的消费贡献率以每年2%的速度上升、商务出差的消费贡献率以每年2.6%的速度下降、度假休闲的消费贡献率以每年0.6%的速度上升。方程(3)、(6)未通过统计学检验,说明在2000-2013年间探亲访友、其他两组的消费贡献率变化不显著。对城镇居民国内消费旅游的研究表明:“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是当前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

促进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旅游消费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同质化严重,营收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经营效益亟待提高等问题,文章希望利用现代观念对其予以改造,挖掘旅游属性,使其更好地对市场需求尤其是旅游需求予以满足。

将农业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相结合。农业休闲旅游和体验耦合在一起可满足旅游者的探新求异、自我完善、社会交往等旅游动机。休闲农业要营造具有乡村特色、令人回味的旅游体验,在情感上与游客建立联系,注重利用创意设计手段,挖掘、提炼、吸收、重塑地域特色,美化场景景观,并与游客的想象、偏好、理念等建立联系。具体如下:感觉体验,结合感觉体验的内容进行旅游景区硬件条件与环境等的设计或优化,满足游客的感官要求;农作体验,包括农作物观赏、园艺习作、农耕活动、特色农艺;农具体验,农具展示、农具操作;农村地理体验,利用农村资源进行游憩项目的开发,如打水仗、捕鱼等;农村生物体验,游客对田间到饭桌的整个过程进行体验,开展挖野菜、烹饪野菜、品尝野菜等活动。

由观光休闲向多元融合转变。产业融合是一个开辟新市场的动态发展过程,将不同资源、市场、技术相互渗透、交叉,衍生出新产品、新业态。休闲农业集聚了农村各类要素资源,应对其与相关产业功能进行融合,增加旅游消费粘性。如农耕民俗和科普实践、亲子教育相结合,农业景观与娱乐活动相结合等,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感情体验。

构建生态消费链。结合旅游景区建设瑜伽馆、心理诊疗室,健身、幼儿教育等,让消费者在绿色自然的生态环境中进行上述消费,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会得到更多心灵上的满足。在生态环境中进行与健康相关的活动,符合更多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必将提升传统休闲度假产业的附加值。建成的生态旅游养生购物中心,结合互联网平台,引进跨境服务理念,打造“旅游+康美养生”“旅游+智慧电商”“旅游+会议会展”等融合项目,助推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

(二)升级观光游览旅游产品及促进旅游消费

开发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分类旅游产品。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这个说法不新鲜了。在生存阶段,人们基本不需要旅游;在生活好的阶段,人们需要观光或度假功能属性强的旅行;但随着人们的需求移向马斯洛需求的上部,侧重的精神层面的旅行类产品越来越重要。现市面上主流的旅游产品依然是以推介目的地的观光与度假为主,因此在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的基础上开发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分类旅行产品。

完善观光旅游景区的配套设施。观光旅游景区要想拓展旅游空间,使旅游、文化、创意相融合,应该完善相关的设施、服务、管理,将景点建设转变为“全域景区”建设。如武当山旅游景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该景区建设成了山水城一体、文旅农融合、景点景区联动、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宜居宜业、人文和谐、文明幸福的目的地。推出了武当精品游、古建筑鉴赏游、道教养生游、影视追梦之旅、武当夏令营、道茶品味之旅等一大批特色旅游线路;修建了“隐仙别院”、“福地居33号”、“灵山居”等民宿客栈,太极湖水上飞机、拖伞、游艇等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晓,王倩颖,刘海英.绥化市居民出游动机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4)

2.刘春,劉苏衡.武汉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黄家湖大学城高校为例[J].甘肃科技,2011,27(14)、

3.魏来,章杰宽.老年人旅游动机及其旅游景点选择偏好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4.李伟,胡静,陆汝瑞等.基于旅游目的的特殊时段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

5.许春晓,朱湘平,何蔓莉.出游目的与红色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关系[J].怀化学院学报,2015(10)

6.李彪.国内城镇居民出游目的灰色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3)

猜你喜欢
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城镇居民失业保险制度问题研究
宿州市城镇居民保险意识的调查分析
省份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出炉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对房价波动的影响研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
基于收支结构的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