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湖绸伞的传承与发展

2018-08-14 09:42郑淳昕丁芸
山东青年 2018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带一路

郑淳昕 丁芸

摘 要:西湖绸伞,全称“西湖竹骨绸伞”,是浙江省杭州地区特有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其作为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以西湖绸伞为研究对象,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问题,在调研了解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在“一带一路”影响下,西湖绸伞如何更好的继承与发展下去方略。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湖绸伞;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湖绸伞,造型灵巧、色彩鲜艳,既可遮蔽阳光,又可作为装饰品,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故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继承,杭州是“一带一路”地方合作委员会秘书处的永久落户地,由此观之,杭州丝绸文化是“一带一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西湖绸伞的历史演变

1932年,杭州知名伞厂都锦生丝织厂所有者—都锦生从日本绢伞中受到启发开始试制绸伞。经过两个春秋的努力,西湖绸伞于1934年问世。此时,西湖绸伞每把售价7.50元(约合一担米)且没有图案花样故销路呆滞。不久,都锦生厂精心设计伞面——定以刷制西湖风景图案,以体现绸伞的独特情趣,此后西湖绸伞销路遂广。抗战前期,全市绸伞年产量渐长;抗战期间,绸伞生产全部陷入停顿;抗战胜利后,绸伞年产量高达1万把,为旧中国历史上的顶峰。 1952年下半年,西湖绸伞由土产出口公司收购外销苏联,由此流向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印尼、锡兰、意大利、菲律宾、印度、缅甸等四十余个资本主义国家和中立国家。 至此,西湖绸伞打开了国外市场。建国后,良好的生产环境使得绸伞业迅速发展。然而1852年塞缪尔·福克斯(Samel Fox)发明的铁制弧形钢股伞架与1928年汉斯·霍普特发明的可折叠雨伞,先后对绸伞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文革时期,绸伞被视为“四旧”物品曾生产奄奄一息。几经停产后,绸伞终得继续生产,但销量甚少,仅被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得以保护。

二、西湖绸伞现状

有着“西湖之花”美称的西湖绸伞20世纪风靡于世,且获奖无数。西湖绸伞曾在1984年和1981年两次获得“浙江省优质产品”荣誉证书,1990年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2001年获世界华人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2003年获杭州市优秀旅游商品金奖。且在2008年,西湖绸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杭州市政府立项建立中国国家级伞业博物馆。但却面临着外来文化冲击、原材料稀缺、手艺濒临失传的危机。

然而,现阶段,在杭州各大景点所出售的西湖绸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绸伞,而是商家利用其它相似材料仿造而成诸多。中国“一带一路”国策提出后,人们给予作为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西湖绸伞更多关注。可在我们的调查访问当中,有60%的受访者因市场上假货横行而丧失了对西湖绸伞的信任,以至不愿购买。且由于真正的西湖绸伞对于原材料要求较高,工序技术要求也很高,且各项工序都需以纯手工制作,成本较高,故市场价格昂贵,也导致其销量不佳。除此之外,经调查,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不高,西湖绸伞面临淹没于新事物潮流中的危机。高达70.8%的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将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巨大影响。西湖绸伞成本之高的原因除了工序复杂外,还存在原材料稀缺,且制作要求极高这一因素。制作绸伞的竹子一般选用浙江安吉、德清一带的竹子,它并非毛竹,而是精选淡竹,一般选择生长期在3年以上时间的竹子,口径要在五六厘米,不能有阴暗面。加之, 在充斥着浮躁之气的当今社会,枯燥、乏味的手工制伞工艺学习很难吸引大批的传承之人,导致手工制伞工艺濒临失传。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湖绸伞发展的新契机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获得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为沿线各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新机遇,为非遗领域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性。自“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以来,各类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互相交流且蓬勃发展。2017年5月11日深圳文博会设立“一带一路·国际馆” 且沿线3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2017年10月10日“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走进波兰;“2017感知中国·俄罗斯行—吉林文化周”于俄罗斯莫斯科成功举办;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于2017年12月10日在福建泉州开幕。以上活动均为西湖绸伞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成功典范。

四、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湖绸伞的传承与保护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西湖绸伞的工艺技术传承

1. 伞面丝织技术的传承

西湖绸伞的伞面采用浙江杭嘉湖地区的A、B级厂丝电力纺制成。“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西湖绸伞应在杭嘉湖地区招商引资,通过竞标等方法,吸引中外商家公平竞争、进行投资,建立相应的丝织厂。同时招收工人,在工人上岗前邀请老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传授技术,并且建立相应的机制,从而全面传承西湖绸伞伞面丝织技术。

2. 伞骨技术的传承

西湖绸伞的伞骨,应精选生长在山谷溪边,竹筒细长,竹节平整,篾均皮薄,色泽青翠,挺拔圆直,竹龄三年以上的淡竹为材。 习总书记对“一带一路”的倡导,可使得相关投资商愿意于淡竹的著名产地:奉化、余杭、德清、安吉、富阳等地建立淡竹种植园,专门种植淡竹。因此,须对淡竹种植园进行实时监控,避免虫害,以防在淡竹表面留疤,影响伞骨的质量与美观。可以通过与竹商签订具体协议,长期固定购买品相质量良好的淡竹,以保证西湖绸伞伞骨的纯正。竹园还可向游客开放,同时发展旅游产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3. 伞顶和伞柄技术的传承

伞顶和伞柄,须采用坚硬细密的古树或乌树木料为材,“一带一路”政策为相关投资商提供了合作机会,可与其合作建立专门的树林或者通过竞标选择长期合作伙伴。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西湖绸伞保护的措施

1. 工艺保护措施

在科技高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的发展正向机械化、人工智能化发展。西湖绸伞作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手工技术工艺的传承成为难题。除了传统的人工传授工艺办法之外,西湖绸伞应加大科研投资,对制作工艺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制造出符合传统技术工艺的相关机器。完成以下工序:披青、上架、剪糊边、刷花、穿花线、贴青等。这样不仅能更好的传承传统的技术,也可以提高效率,增加产量。

2. 管理措施

在几经低谷和崛起后,西湖绸伞现在面临的管理层面问题日益严峻。首先,建立基本的工作制度迫在眉睫,制作工艺必须细致。其次是须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生产目标和生产计划。除此之外,还应重视西湖绸伞的技艺和图案创新,注重对工人创新性培养,鼓励大家勤于生产、精于创新。

3. 经营战略

面对当今市场,各类物美价廉的普通雨伞的冲击,西湖绸伞面临多项挑战,因此便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积极地将中国特色产品推广向世界大舞台。因此,首先,可将生产分为对内、对外两个部分,合理定位西湖绸伞。对外主要为出口型精加工。对内侧重于注重实用性和观赏性。其次,采用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外商目光为西湖绸伞的技术研发、生产提供资本、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并注重西湖绸伞的技艺创新。第三,须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西湖绸伞。可以适当请当红正能量明星作为西湖绸伞的代言人。

从工艺保护措施出发,结合有效的管理措施与积极的经营战略,相信在不遠的将来,西湖绸伞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璀璨明天。

[参考文献]

[1]杭州市档案馆. 杭州西湖伞厂志·专志

[2]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带一路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