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企业环境审计的逻辑起点

2018-08-14 09:48刘洪海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环境审计逻辑起点环境治理

内容摘要:环境审计以“环境治理”为其逻辑起点,以生态文明为最终目标。因而,环境审计蕴含着生态文明的追求,影响着环境治理政策的目标和执行。本文通过确定环境治理与环境审计在政策过程中的和谐统一,探究现代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向,研究环境审计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寻找环境审计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环境治理 环境审计 逻辑起点

环境治理是精准化的环境保护

(一)环境治理的渊源

上世纪70年代初,由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两位撰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使得“环境保护”这一术语被广泛采用。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逐渐认为环境保护不单单是控制污染,更重要的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经济发展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环境保护的广泛含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80年代末,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匹配的重要性。概括地说,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入认识并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和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审视世界各国的环境审计均对环境治理加以诠释。因此,追溯环境治理的渊源是研究环境审计的第一要义与基础前提。

(二)环境治理的逻辑

“治理”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将其内涵定义为:“治理是个人、公共、私人机构管理其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环境治理是公共治理在环境领域的拓展,是管理学与生态环境学的联结点应用于经济生活与自然界互动交融的体系之中。在践行环境治理基本使命的过程中,应该遵从其逻辑关系和顺序,管控人们行为则为基本使命之根本。

因此,就环境治理的运行机制而言,管理制度、人才队伍、专业技术虽然是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但环境治理的最终价值取向则是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偏离了这一发展导向,企业环境审计则失去了本身的色彩。企业环境审计在秉承环境治理的第一使命时,需要顺应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利器,环境治理与创新的使者。当前,企业环境审计功能不断拓展,立足于传统的环境治理基础上,生态文明与和谐共创功能也日益凸现,企业环境审计内涵一直沿着这条逻辑主线丰富与完善,环境治理功能的拓展为企业环境审计发展铺设路基,也为企业环境审计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三)环境治理的价值取向

环境治理的价值取向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既深藏于“环境治理”之中,又游离于“环境治理”之外。生态文明是环境治理的灵魂,是环境治理实践中历经时间磨砺且积淀的富于典型的精神所在,是环境治理共性的凝练、个性的彰显,深刻折射出环境保护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生态文明是环境治理的价值所向,环境审计则是环境治理的外溢和延伸,是遵从环境治理的载体和依托。从某种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生态环境复杂形势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任何国家、企业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接受并认可。 “环境审计”作为环境治理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过程中的创新,不仅为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持续动能,也是实现环境治理价值取向的技术路径。在经济和信息共享的社会里,环境治理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治理”本质特征也更加凸显。

现代环境治理的发展趋向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治理逐步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也呼唤着环境治理方向顺应时代而调整,传统政府主导型的环境治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生态环境发展建设的需求。单一治理模式的失灵和市场治理模式的趋利性把企业环境审计推向了社会前沿,环境审计机构成为引领环境治理的重要组织。政府依然是环境治理的主体,但企业环境审计在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功能和在推动国家与企业参与环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足以导致环境治理结构的变革,参与环境治理的多元主体在协同互动中形成一种新的环境治理模式,在新的治理模式中,企业环境审计被推向了环境治理舞台的中央,企业环境审计的内容与范围将不断深化和拓展,在环境治理的影响力将超越人们传统的认知范畴。

企业环境審计借助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对企业环境项目进行鉴定和评价,传承和弘扬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引导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在生态经济社会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决策需要兼顾更多环境、生态因素,企业环境审计能够为之提供最为全面的咨询和设计。与此同时,现代环境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公共环境利益和生态社会诉求达成的使命。企业环境审计借助专门的技术与方法直接引导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环保行为方式、市场的消费导向和公众的关注焦点。因此,对环境热点进行关注聚焦、理性分析、深度反思、寻求突破,为政府提供对策,是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审计理应做出的回应,也是现代环境治理历史使命的发展趋向。

企业环境审计承载环境治理使命

(一)企业环境审计的本质和内涵

企业环境审计的本质是秉承社会契约精神,契约规范与约束环境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上承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启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从权利源头对企业资源环境责任进行审计,明确委托方在环境范围内的产权归属,发挥环境审计在资源环境系统的治理功能。

从内涵上讲,企业环境审计是审计新兴拓展领域,属于审计学科的覆盖范围。因此,企业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一部分是来源于传统审计学的基础性理论,但企业环境审计又有特殊应用领域和特点。企业环境审计自问世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世界各国应对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所遇到的共同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它契合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要求,在维护资源环境安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企业环境审计的定位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相关机构与部门对企业环境压力和环境状态做出回应,避免压力过于集中造成自然和生态状态的破坏。这个过程是环境治理领域相关要素自调节的过程。企业环境审计融入于自调节之中,又独立于自调节系统之外,监督影响环境的企业活动,预警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状态,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提出环境治理建议,协同有关部门做出响应,以实现企业环境审计预警、披露和矫正之功能定位。通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对环境治理责任主体产生威慑和约束,起到预警预防作用,揭示企业环境治理状态信息,矫正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各种偏离治理目标行为的发生,提高环境治理效果。

預警功能。由于企业环境审计隶属于政府审计范畴,具有公权力地位。从理论上来说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高度的强制性,能够使被审计的企事业单位产生足够的敬畏,起到预防和预警生态环境领域运行中的风险隐患的功能,增强生态环境治理系统的“免疫力”。

披露功能。对于环境治理而言,环境审计披露和揭示企业在环境领域的违法违规、经济犯罪,映射出体制障碍、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推动环保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由于环境审计的产生缘于环境治理的需求,因此披露功能成为环境审计的基本功能。

矫正功能。环境审计凭借其独立的公权地位,能够比较全面完整地采集和供给环境治理领域相关信息,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管理部门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环境治理数据信息,也可以为其它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环境价值判断提供可靠数据和基础支撑。环境审计通过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和反映,引导企业环保行为,矫正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违规行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进而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质量与绩效。

(三)企业环境审计建设的维度

目标维度——企业环境审计的功效与价值。企业环境审计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文本层面,作为环境治理的“利器”,通过自上而下的设计、自下而上的执行才能将其转化为具有现实效能的软实力,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愿景。在现实生活中环境审计实施的3E——效力、效果和效益是衡量环境治理的重要指标。应当充分发挥企业环境审计的功效和价值,以企业环境审计为工具,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业力量协同治理,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维度——构筑企业环境审计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因素对企业环境审计的执行产生重要的影响力。正向、良性的外部环境将促进审计目标与功能的互动。环境审计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环境发展而发展,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势必会让环境审计的实施铭刻着强烈的时代印记,环境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大规模的经济投资及精力投入,以维持环境治理体系的正常运作和后续发展。因此,应顺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企业环境审计人才,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构筑环境审计良好的外部氛围和环境,保证企业环境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开展。

路径维度——促进企业环境审计的具体化和理念化。企业环境审计的目标属于应然层面,环境审计的实施路径则属于实然层面,是将抽象的环境保法律、法规具体化为执行的程序、规则和方法。环境保护法律涵盖了环保规则的统一性与层次性,环境审计规程依据环境保护法律而产生,环境审计需要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程序予以明确和具体。在执行的过程中进一步演变成企业管理层、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权利和义务的约定俗成,内化为企业环境审计所涉及审计关系主体和客体所共同认知和遵守的意识,最终升华为人们认同和追随的环保理念和信仰。

(四)企业环境审计的方向引领

生态文明是环境治理发展的方向引领,企业环境审计的方向引领在于架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模式。企业环境审计明确了政府、社会和企业的角色,引领着政府、社会和企业形成良性的生态圈,承载着构建生态文明的使命,体现出环境治理中“依法治理”的基本方略。

企业环境审计的方向引领,首先应体现在环境治理使命的弘扬上,环境治理是以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己任的,只有这样才能彰显环境保护法律的理念和精神气质,企业环境审计制定和实施必须考虑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特征和历史传统。企业环境审计的方向引领,还体现在坚持环境治理方向和理念,充分发挥我国公共治理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提升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和创新活力。因此,履行环境综合治理,彰显企业环境审计使命,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企业环境审计的价值实现

价值认同的基础是多元主体的协同。企业环境审计价值实现过程,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充分表达建议与意愿的过程,更多是强调全体社会人员的广泛参与,最终形成对环境审计的价值认同。多元主体通过合理的参与、良性互动、积极回应等变革,促成环境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合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环境协同治理模式,构建了多元治理主体的平等参与机制,改变了以往政府一元主导的治理格局,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等生态环境利益相关者都可能成为环境治理主体。企业环境审计借助协同治理体现出来的主体优势,使环境治理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范围得到扩大,增强了环境审计决策的合法性、执行的有效性和监督的及时性。

价值认同的体现在于执行力。维护企业环境审计的权威和尊严,必须严格执行企业环境审计。如果说价值认同是企业环境审计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有效的执行力则是企业环境审计价值实现的关键。以往环境问题的反复,让公众对环境治理效能产生怀疑。如何避免环境治理深陷“塔西佗陷阱”,实现审计职能回归,一方面要严格环境审计法规的执行力度,守住环保法规底线,另一方面,在环境监测与评价领域引入第三方运营维护,做好执法监督,让第三方机构不能也不敢造假。只有强化企业环境审计的执行力,才能确保环境协同治理的价值认同,才能充分发挥环境审计在环境治理中的利器功能,才能逾越环境治理的“塔西佗陷阱”,发挥环境审计在环境治理中的正能量导向作用。在企业环境审计既定的战略和愿景下,对环境治理各项要素进行综合协调,制定出企业环境审计实施策略与方法,实现企业环境审计目标和愿景。

价值认同的延续在于不断完善。企业环境审计是基于环境治理发展起来的审计体系,需要与生态环境治理变革相呼应,应在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方面不断完善与创新。环境审计所确立的基本纲领、基本制度和基本经验不能变,这关系到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在价值观念上,企业环境审计提出了环境治理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准则;在实践路径上,企业环境审计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审计。共赢性是环境审计实现价值认同的动力支撑,现实性是环境审计实现价值认同的客观基础,也是价值认同主体的理性选择。企业环境审计要在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中实现价值认同。环境审计既要继承传统审计的精髓,也要不断创新超越、勇于突破。继承性是环境审计实现价值认同的思想根基,创新性是环境审计实现价值认同的未来之路。

价值的发挥在于坚守和创新。如果企业环境审计一直 “独善其身”,它将偏离使命与初衷;但如果环境审计一味追逐市场进行创新,将会丧失审计本色。因此,企业环境审计在坚守与创新的博弈中凝练出审计精神。为了弘扬审计的精神品格,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努力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审计本身应有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当前,环境治理的变革势在必行,审计精神的秉持和创新则备受期待,企业环境审计除了在坚守与创新之间平衡发展之外,在变革与回归之间保持着更大的张力,环境治理也必将在这两种张力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唐贤兴,肖方仁.社会资本积累: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J].学术界,2012(4)

2.李卓智.环境治理,谁之使命[J].中国经济信息,2015(Z1)

3.刘洪海.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

4.蒋成飞,刘鹤飞,王坤.对资源环境审计现状与发展的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6(4)

5.陶国根.协同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14(2)

猜你喜欢
环境审计逻辑起点环境治理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从人体内环境治理解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