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对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018-08-14 09:48白春梅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普惠

白春梅

内容摘要: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商贸流通体系中的子系统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文首先梳理普惠金融和商贸流通体系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出普惠金融下农村商贸流通业优化路径,最后结合普惠金融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建设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 农村商贸流通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城市消费的不断拓展使得我国经济取得较快发展,随着城市消费的日趋饱和,农村消费将逐渐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逐渐建立并发展,商品流通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济“新常态”战略的提出,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普惠金融”被正式写进党的执政纲领,旨在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尤其是农村欠发达地区)提供广泛、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如何将“普惠金融”有效与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相结合,解决农村商贸流通业面临的金融支持不足、信息化水平低下等问题,从而实现农村商贸流通市场体系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普惠金融概念

普惠金融是来源于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在2005年5月召开的全球会议上正式提出。关于普惠金融的定义,联合国认为普惠金融是一个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所有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更多地是针对收入水平较低,其本身带有一定的扶贫性质。普惠金融在全球有一定的发展,引入我国是在2006年,但是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才被正式提出,并确定了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其他相对困难弱势群体。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更多地集中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体系需要在宏观上保证良好的监管和法律体系,同时在微观上保证足够的金融供给主体。

(二)普惠金融涵义

国内外“金融发展”理论都强调了金融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地位和作用。普惠金融展现出的是“普遍惠及”的金融概念,目标在于实现所有人以自身可承担的成本获得自己需要的金融服务,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来说是实现均衡发展。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普惠金融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服务对象更广。普及性是普惠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的重要特征,主要弥补传统金融无法惠及到的小微企业、弱势产业以及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二是功能更加多样化。随着科技进步,普惠金融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三是服务理念现代化。普惠金融区别于传统的政策性金融和扶贫性质的金融帮助,而是以公平的环境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内容更加丰富。根据金融包容联盟的定义,普惠金融系统至少包括金融消费者保护、相關银行制度以及金融提供者的相关评价系统等核心内容。

(三)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是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实体性构架,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为农村商贸流通提供一定的服务,它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贯彻了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通过程,具体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等活动,其中物流环节是整个商贸流通体系的核心环节,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的骨干流通企业至关重要,流通体系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是其现代化特征,也是其不断发展目标。其子系统包括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金融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伴随着城乡商贸流通业差异逐步扩大,农村商业网点构架、业态结构、空间布局、消费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来看,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基础设施差、业态层次低、业态种类单一,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亟待改善,金融作为农村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支撑,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正规涉及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机构服务的覆盖面较低。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主力军在于银行金融机构,但是很多银行由于农村信息技术的劣势以及管理成本过高,农村银行网点支农职能履行不佳。另一方面,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的农信社,在具体服务农村经济的时候需要考虑政治背景以及过多依赖国家“援助预期”,最后有“脱农变异”的趋势。

二是农村商贸流通业对应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而且可持续性不强。农村经济本身具有自己明显的特征,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内生性,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往往出现内生性不足的现象。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服务农村商贸流通过程中,也表现出业务单一、服务规模低以及服务手段有限的缺陷。

三是农村征信体系亟待完善。融资服务一直是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但是农村普遍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商贸流通体系各个环节需要密切合作,任何环节的脱节都将对整个体系造成严重影响,各环节企业需要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农村监督体系缺乏,农村经济贷款难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村镇级别的银行和贷款公司长期持续经营较为困难。在完善农村征信系统的背景下,农村信贷担保服务业将更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盘活整个农村商贸流通经济。

普惠金融下商贸流通体系优化路径

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主体为大型的农村合作社、乡镇龙头企业和小型的农户、家庭农场以及外出务工人员,涉及到农场商贸流通体系的三大子系统,物流配送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见图1)。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存在基础设施差、业态层次低、业态种类单一等劣势,普惠金融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战略不仅有利于提升社会福利,对于农村商贸流通业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其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推进县乡流通再造。在农村地区经济活跃的地区,其经营主体主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乡镇龙头企业,其资金实力相对较强,农村商贸流通的更多表现在农产品向外运输以及生产资料的对内输入。普惠金融转型着重在抵押贷款方面设计并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镇龙头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在农村经济相对不活跃的地区,其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户、专业大户或者家庭农场,其资金实力相对较弱,商贸流通体系更多体现在农产品的对外运输。普惠金融转型着重在贷款优惠、审批便利、还款多样化方面设计并满足散户、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在满足商贸流通主体投、融资需求的同时,积极引导并支持乡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到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流通业各环节个性化需求。虽然我国城乡经济差距较大,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市经济渐趋饱和叠加国家政策倾向,农村经济水平得到大力提高,农村购买力、农村的消费环境、农村消费习惯以及农村流通渠道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改变。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对应的单一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互联网背景下催生的电子商务体系更是对农村支付手段以及物流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型物流公司需要金融机构提供个性化融资产品。现阶段乡县农村市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超市,逐渐发展了以商业街、餐饮店、百货店、影院以及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与此对应的商贸与文娱服务平台以及农村最主要的工业品和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逐渐发展,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农产品流通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相匹配金融支付、电子清算以及企业融资等金融服务和产品需求逐渐上升,金融创新必不可少。

三是优化金融服务模式与外部环境,实现商贸流通业标准化经营。农村偏远或者贫困地区消费品主要以夫妻店为主,标准化的直营连锁店、农家店和大型农贸市场十分匮乏。普惠金融以优惠的贷款利率、便利的审批流程、多样化的还款方式,引入大型连锁流通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标准化物流配送以及适应农村地区人民的电子商务。利用连锁经营的示范作用,构建农村流通网络平台,助力城乡地区物资双向流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购销以及网络购物的重点平台,形成以城市、县城、乡镇、村庄相互流通的商贸流通网络。

四是全面落实国家政策保障,推进农村商贸现代化建设。普惠金融与传统单一的国家政策支持和扶贫计划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普惠金融的存在可以进一步促進国家、地方政府对于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金融机构综合运用贷款贴息、经费补助、奖励等多种方式,对农村的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帮助。中国现阶段城市已经基本形成了由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他们的定位、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基本已经确定。但是农村金融发展道路尚未走上正轨,对于农村经济影响最大的农村信用社具有悠久历史,为农村地区经济做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通货膨胀、经济不景气等原因,农村信用社也面临停滞不前问题。政府通过道义劝阻、积极引导以及财政补贴的形式如何将现有的城市金融组织体系融入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与农村现有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形成密切合作,共同探讨出农村金融建设之路。

结论和建议

普惠金融是改变我国农村经济现状的有效手段,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普惠金融由于涉及范围广、需求主体多元化等特征,我国目前普惠金融尚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征信体系都有待提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经济趋于饱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也是实现我国经济更上一步台阶的必然选择。农村商贸流通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媒介,以普惠金融为契机,实现商贸流通体系现代化方向发展,对此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加快推进金融基础知识建设,为农村流通业发展提供环境支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也衍生了一系列现代化的物流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普惠金融需要建立一个能够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金融市场给予支持。例如鼓励金融机构与相关企业在第三方支付、移动终端服务、电信运营等方面提升现有业务水平,构建现代化的支付平台。另一方面,加强征信系统建设。农村金融发展的限制也来源于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管理成本较高。这一短板可以通过政府的主导以及相关信用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进一步指导和约束。当失信行为产生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大对其惩戒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

其次,构建多种类型供给主体,填补现有农村金融服务空白。金融服务的供给者是金融服务的不可或缺的脊梁,只有引入一定量的金融服务机构才能提供一定数量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另一方面足够数量的金融机构能够形成有效的、竞争的金融市场。我们在保证政府资本进入农村普惠金融的同时,也应该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逐渐走入农村视野,但是这些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规范和监管。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他们依然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他们凭借自身的超大规模、庞大客户基础以及现有金融服务网点为普惠金融提供支持。金融政策渗透到最基本的需求单元需要传统金融机构的帮助,最终实现真真切切地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面。

最后,加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为农村商贸流通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是其发展的关键。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的方便快捷赢得了社会大众的青睐,互联网金融业将成为农村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互联网金融覆盖率在未来几年必将得到大幅提高。当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共同走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时候,分类监管和有效控制变得十分有必要。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金融环境相配合。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田树喜.中国金融倾斜的实证分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刘萍萍,钟秋波.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及转型路径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6)

3.周桂良,毛丽娜,吴鼎新.基于经验挖掘的苏北农村现代化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

4.吴金龙.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 浙江金融,2015 (12)

5.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4(8)

6.安军,王广明.贫困地区金谏供求分析与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J].海南金融,2007(8)

7.杨守德,赵德海.农村商贸流通业市场化发展阶段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0)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普惠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