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下地,铲出杨靖宇印章

2018-08-15 10:37
文史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通化县兴林杨靖宇

在中国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展厅里,陈列着一枚铜印章,这枚印章高3厘米,宽1.5厘米,印章上部雕有狮子钮,下面刻有“杨靖宇印”4个隶书字。作为东北抗联的历史文物,这枚印章的发现始末却是鲜为人知。

杨靖宇将军印章的发现者叫柳明章,退休前是吉林通化钢铁公司炼结厂的一名铆工。招工前,柳明章是吉林通化县兴林镇的农民。

1967年6月的一天,柳明章和同村农民张元冲铲地, 铲着铲着,张元冲的锄头突然被一个东西挡了一下,他用手扒拉开土一看,是一个铜质狮子狗,上面全是锈。柳明章喜欢小物件,就要过来,打算拾掇一下系在烟袋上。

回到家,柳明章就用水清洗狮子狗。洗完一看,才知道是一个扭头蹲着的狮子,高3厘米左右,红铜打造。虽然物件不大,但做工精细、完美。狮子下方是一个方形平面,边长1.5厘米,年头久了被泥土糊上了,边角露出字迹笔画。柳明章找来一根钉子,把土慢慢抠掉,发现上面有字,但看不清楚。

下午上工时,柳明章跑到生产队会计那借来印泥,顺手拿过来一个笔记本,接连盖了十多下。这一盖柳明章便惊呆了,“杨靖宇印”4个隶书大字清晰可见。这可不得了。柳明章赶紧向生产队汇报,又报告给民兵连长赵景秀,并把印章交给他。

柳明章将这枚红铜蹲狮印交给赵景秀后,从此就再没有见到这枚印章,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当年用印泥盖出的有“杨靖宇印”的笔记本。

那么,杨靖宇的印章为何会遗落在通化县兴林镇呢?这要从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河里根据地说起。“河里”是指长白山腹地龙岗山脉中段的哈尼河上游山区,通化县兴林镇是根据地的中心,在东北沦陷时期,这里曾经划归金川县(今辉南县)管辖,故亦称“金川河里”。

杨靖宇印章

据资料记载,1933年9月,独立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前身)陆续把建在磐石和那尔轰山林师部所属的修械所、被服厂、临时医院迁到河里,河里由西南部游击区的一部分变成了后方基地。1934年11月初,为了搞好军需供应,河里地区留后方部队,设立后方机关、军用物资的贮存场所、一军临时医院、被服厂,这里还是一军进行休息、整训的地方,战士们称河里是一军的“老家”。

1933年年末,杨靖宇率部开进现兴林镇境内的惠家沟进行休整,此后他曾11次到惠家沟谋划抗日大事,惠家沟也就成为抗联一路军的司令部所在地。

1936年7月,中共南满党的第二次大会以后,东、南满党和一、二军的主要干部,在通化县兴林镇惠家沟召开了联席会议,即著名的“河里会议”。这次会议组建了中共南满省委,即吉林省委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吉林省的第一个省级领导组织,并诞生了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任书记魏拯民。

根据党史、军史专家研究,1933年年末至1937年,杨靖宇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后期为抗联一路军)战略移师东边道,在金川河里一带活动,随后开辟了桓仁老秃顶子、本溪老和尚帽子、濛江那尔轰等抗日游击根据地,这期间位于兴林镇境内的河里后方基地对游击根据地起到了生活保障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杨靖宇生前曾到过河里及周边沟屯17次,他的印章遗失在通化县兴林镇境内也就不足为奇了。

猜你喜欢
通化县兴林杨靖宇
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一单元拓展阅读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长相思·山儿青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初夏
论湿地在通化县森林资源保护中的重要性
通化县村屯造林绿化建设要点分析
打造六种模式 转变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
英雄杨靖宇之死
通化县兴林乡人武部给民兵报道员奖订《军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