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与“趣”之间

2018-08-15 00:12江光华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科学植物思维

江光华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年级科学课程已经全面开设,它在小学六年的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意义。如果说一年级学生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那么从一年级起就是一门“课程”了。因此,如何理性认识一年级科学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如何正确把握一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一年级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一年级孩子的心智发展阶段性特征,灵活使用和改进教学方法。在充分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材料选择、科学思维发展、学习成果表达等要素,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概念和经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游戏化的教学设计

游戏是小学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和活动方式。在游戏中,他们天真自由的本性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带给他们愉悦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因此,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发展阶段,加强游戏化的学习活动设计,把理性的科学概念生成和发展过程转化为轻松、愉悦、有趣的游戏活动过程。

例如,在教学《这是谁的叶》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叶的基本特征之后,依據这些特征寻找叶来自哪棵植物。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观察叶,加深对叶的特征的认识,又能够通过认识多种多样的叶,感知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建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相同的特征”的科学概念,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提升室外活动能力,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个“为叶宝宝找家”的游戏。课前,教师准备了校园内近30种不同植物的叶,它们的形状、叶脉、叶缘等特征均有细微的差异。课堂上,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5种不同植物的叶,让学生带着叶子走出教室,观察和判断叶分别来自哪些植物,并作简要的图画或文字记录。比一比哪些学生找得准,找得快。在明确了游戏规则以后,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游戏活动中。细致的观察,认真的对比,科学的判断,学生们在充满趣味的游戏活动中学习科学,发展能力。

二、整合化的学习历程

小学生的各学科学习是一个连续的共同体,学科与学科之间具有内在的融合关系,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以往,过分强调分科教学导致了学科间的隐性割裂,学生缺乏学科知识应用的情境和土壤,难以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方面发挥整合的功能与价值。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在小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以及学科思维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在整合中强化科学探究,在整合中优化学习体验。当然,在学生的整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理解其他学科的学段教学目标,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实现无缝融合,深度发展。

如教学《观察一棵植物》一课,教师先引导学生着重交流观察一棵植物的方法;然后重点介绍植物的根、茎、叶等特征;接着,让学生用画笔画一画自己所观察的那棵植物。教学过程中,一年级学生对于“画一棵植物”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表现得十分投入与认真。学生所画的植物图画,能够较为准确地画出植物的基本结构,也能用不同颜色的画笔画出各个细节。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完全利用了想象,画上了一些其实并不存在的附属结构,把对植物的真实再现变成了想象画创作。教学中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形,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与引导,说明清楚科学课上的画图与美术课上的绘画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客观真实是科学课上画图的灵魂。

又如,在教学《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中,学生通过对乒乓球、小木块、螺母、橡皮等不同物体在相同大小盒子内的摆放,认识到不同形状的物体用不同的摆法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数学学科中对物体形状的认识,又能够强化对简单加法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如《给物体分类》一课中介绍垃圾分类的好处与方法;《观察一瓶水》《认识一袋空气》学习中交流保护水资源和空气的重要意义与举措等。

三、结构化的材料支持

科学学习是培养小学生实践精神、创新思维、质疑能力等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而材料的结构性是其核心的要求。当前,在一年级科学教学实践中,有些科学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苦于身边没有配套的科学学习材料,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分组实验或教师的演示实验,常态化地用教师的语言描述代替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思维过程。即使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但没有对现成不配套的材料进行整合与优化,材料零乱随意,缺乏结构性。在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指向教学目标,无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系统建构。

例如,《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用若干个大小差不多的乒乓球和正方体小木块分别平铺在大小相同的盒子内,数一数哪种物体放得多?很显然,因为形状的不同,乒乓球放了9个,数量较少;正方体小木块放了16个,数量较多。同时,这两种物体无论怎么摆放,在同一个盒子里的数量始终是不会改变的。这个观察过程虽然简单,但材料的结构性要求却很高,乒乓球和正方体小木块的大小“差不多”是其结构性的核心要素。如果乒乓球和正方体小木块大小相差太大,就失去了基本的变量控制要求,不能体现出观察的公平性原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物体形状概念的深度认知与发展。

四、序列化的思维进阶

一年级小学生对于科学学习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观察、实验等活动中都积极参与,全心投入,显示出较强的动手能力。众所周知,科学教学中仅仅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显然是不够的。在学生观察、实验的同时,还必须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基于儿童的认知和思维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教学节奏和层次,在活动体验和师生对话中发展科学思维。

例如,《我们知道的动物》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并简要叙述喜欢的理由,在无意间引导学生表露对动物的原有认识。其次,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小动物,并将其主要结构画下来,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动物身体结构的方法和能力。接着,出示公鸡、小狗、金鱼、蚂蚁等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并交流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在比较中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最后,出示一个玩具小狗,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真实的狗与玩具小狗具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在求异思维中强化对动物基本特征的认识与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富有层次和梯度,在有序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助推学生思维发展。

五、个性化的成果表达

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一年级学生的心智表达尚处于持续建构期,他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在科学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上存在着诸多的类型。有的学生善于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有的学生善于运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有的学生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展示表演;还有的学生则善于运用亲手制作的作品予以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在个性化的成果表达交流中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与借鉴,实现协同发展与进步。

如在教学《植物是“活”的吗》一课中,学生在经历大蒜的种养过程后,全面认识了植物的基本特征:“植物会长大,会长叶,会开花结果,需要水分和阳光等”。同时,通过对一棵植物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比较,更深层次地理解了植物生长的周期。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学习成果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有的学生通过近三周对大蒜生长的观察,制做出了彩色的科学绘本;有的学生用相机拍下了大蒜的生长过程;有的学生制作了樱花一年四季的不同模型;有的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了“美丽的油菜花”情景剧;有的小组开展了“塑料花是活的吗”小型辩论赛;还有的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创作了朗朗上口的童谣:“小树小,朋友多,阳光水分陪伴她;腰板直,衣裳绿,天真活泼快长大……”。形式多样的学习成果表达,既反映了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又呈现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结果。在全方位、全景化的学习成果交流与碰撞中,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概念和经验。

在小学一年级科学教学实践中,“理”是科学课程的学科特质,“趣”是科学教学的方法追求。达成“理”与“趣”的完美平衡,能够营造更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当中。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和理解世界,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记录学习成果。在“理”与“趣”的深度融合中,能够真正引领小学生发展科学概念,优化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科学植物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