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成就典范 万朵焊花闪耀业界

2018-08-15 09:56谈炯
上海企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造船中华

谈炯

茫茫大海,挂着各种国旗的船舶来回穿梭,很多都是中国制造。其中“中国沪东型”因高端质优,成为大洋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今年8月,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东中华)将迎来90华诞。90年前,英国商人伊利克·马勒在上海浦江之边创立了马勒机器造船厂,这是沪东中华的前身;当时有职工约30—40人,船厂规模不是太大,主要承担船舶航修保养,也造过1艘小船。1952年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毅、副主任粟裕签发军事管制征用命令正式征用马勒机器造船厂,并以城为名、按照地域所属,将该厂更名为沪东造船厂。彼时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沪东造船厂被确定为护卫舰的制造厂,之后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船厂还陆续建造了一大批散货船、油轮等,跻身国内领先地位,成为业界翘楚和世界航运巨头的重要商业伙伴。

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散货船、油轮炙手可热之际,沪东中华已在这些成熟产品上耕耘多年,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人脉,大批量的订单使得企业生产计划排到了2—3年后,但公司管理层没有陶醉在暂时的辉煌中,审时度势,另辟蹊径,尝试承接高度自动化、设备技术先进的4万载重吨冷风集装箱船,这艘可载2700标准箱位的集装箱船,选用不对称球舰、驾驶台自动化遥控及应急遥控等20余项新技术,堪称“90年代未来型”船。然而,由于德国船东苛刻,技术受制于人,导致设计滞后,建造缓慢,使这艘当时上海造船行业建造技术要求最高、吨位最大的出口集装箱船在交付的同时,也面临着巨额亏损的命运。那年9月我毕业分配到沪东中华,船台船坞虽有些萧瑟,企业内张挂着不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横幅标语,但干部员工的士气不见低沉,各条线生产依然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痛定思痛,管理层深刻意识到,高台打擂勇者稀,攀“高”之路不能止步,在做好散货船、油轮等以往驾轻就熟的拳头产品的基础上,沪东中华必须眼睛向外,积极进取,勇于变革,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舍易取难——走高端研制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能源缺口正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日益扩大,天然气(LNG)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从国外进口天然气是缓解国家能源紧缺的重要途径。而要从海外进口天然气,主要还是依靠海上运输,这就需要大量运输液化天然气的LNG船。液化天然气的操作比较简单,即在常压下,当天然气冷却到-163℃时,由气态变成液态,其体积也缩小了620倍左右,以便海上安全运输。据测算,一船天然气可供整个上海市居民一个月的用气量。这种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的船舶是公认的高科技、高难度、高附加值船舶,只有少数国家能建造。2001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会见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时说,“我相信,中国有能力建造出自己的LNG船。”总理的讲话掷地有声,在世界航运界、造船界激起千层浪,也鼓舞了沪东中华人的信心,在上级单位的坚定支持下,沪东中华上下渴望成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外从研发到建造成功LNG船,走过几十年漫长道路,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购买专利技术缩短研发周期,但是从图纸到实船建造之间的转换工作,仍然是一项纷繁复杂、巨大艰难的工程,其中许许多多技术难关,就像一座座大山挡在了面前。

沪东中华在反复比较、综合考量下,2002年11月底,与法国大西洋船厂和GTT公司共同签署技术援助协议,并组织大量科研人员,经过几年的潜心努力,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LNG船4个科研开发项目,实现了对法国GTT公司LNG船液货舱专利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公司设计部门集中各专业技术精英,对大西洋船厂提供的2000多份详细设计图纸和工艺文件进行了审核和中国化工作,其中转化了企业标准68份,攻克了货舱区绝缘和殷瓦曾的安装和焊接技术、装卸系统技术、汽轮机动力系统等3大关键技術,初步掌握了LNG船建造的关键技术。

2004年8月11日,由6家公司组成的广东液化天然气项目船舶投资方与沪东中华签署了2艘船舶建造合同和1艘选择船建造协议。如果从1997年开始前期预研算起,整整历时7年多,沪东中华投资10多亿元,从研发、设计、攻关,到设施改造、人员培训、管理体系建立,一路坎坷,终于完成了LNG船建造的各项生产技术准备工作。

又历经3年多的打造,2008年4月3日我国首艘自行建造的LNG船“大鹏昊”号在沪东中华命名交船,“十年磨一剑”,上海造船人终于摘取世界造船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几个造船强国媒体,对中国LNG船的建造进行了连续报道。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特别批示:LNG船顺利建造,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向高端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后,沪东中华又成功建造了5艘国内LNG船。

2010年,3种新型LNG船在北京闪亮登场,让世界航运界、造船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上海造船人的身上。凭借着这些新船型,沪东中华实现了LNG船出口零的突破,且一发不可收,形成批量建造之势。2011年1月,中标埃克森美孚/商船三井4艘LNG船;2013年4月,中标APLNG项目6艘LNG船; 2014年6月,中标PULNG项目4艘LNG船;2017年6月,中标YAMAL LNG项目4艘LNG船。一次次力压日韩欧洲造船强国,争得宝贵国际大单,为上海制造赢得荣誉。

转型升级——创沪东系列品牌

如今,这些被誉为“超级冷冻车”的LNG船已陆续成商品,航行在万顷碧波的国际航线上,一如颗颗明珠,闪耀着上海造船人的荣耀之光。沪东中华成功建造LNG船的这段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工人阶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是上海船舶工业“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成长史,也是国家海洋装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壮大史。

这些年来,公司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策、资金的大力扶持,能够顺利推进、加快实施企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建造了大型船坞和2台龙门吊,以及与LNG相配套的现代化船体车间、管子车间、涂装车间、电焊车间,等等,一系列硬件设施的投资建造与改造,使沪东中华在建造 “大国重器”的征程中“如虎添翼”。

公司还紧紧围绕国家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和能源科技进步的需求,推动国务院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落户沪东中华,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深入开展LNG移动接收站关键技术、穿梭LNG船关键技术、天然气动力系统在主流船型上的应用等重大科技项目研究工作,为拓展LNG产业链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企业一贯秉承“建造一代、改进一代、研发一代”的产品创新理念,不断优化设计,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研发建造了一系列高技术含量产品,并于2016年荣获“中国工业大奖”,这是船舶工业系统首次获得这一代表中国工业最高成就的奖项,对沪东中华建设国内行业领先、国际造船一流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成功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2017年沪东中华在LNG产业链延伸方面梅开二度:一是国内首款大型LNG-FSRU(浮式LNG存储及再气化装置)船将在沪东中华开建;二是沪东中华与商船三井签署全球最大LNG加注船建造合同。加上之前成功建造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G4型集装箱滚装船和38000吨双相不锈钢化学品系列船,以及即将开工建造的全球首款采用双燃料推进22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等,标志着公司在调整产品结构,转型发展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沪东中华建造的船舶产品已成为船东们青睐的“精品”,彰显沪东中华屹立世界造船金字塔顶端的强大实力。

现在的沪东中华,不光是一个单纯的造船企业,通过控股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责任公司,托管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强强联合发展的局面,整个“大沪东”地跨浦东、浦西、长兴、崇明“两岸四地”,产业涉及船舶配套、钢结构制作、软件开发、教育投资、餐饮服务、物业管理等多项内容,呈现出多种经营,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实例。

夯基垒土——扬船舶工匠精神

一进入企业大门,“造舰强军,造船兴国”这八个字就映入眼帘,沪东中华创造了许许多多“中国第一”,是助力人民海军转型发展的排头兵,是保障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中坚力量,是上海船舶工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开路先锋。张翼飞、张冬伟、秦毅、周蔚慈、俞洪昌,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大都和“焊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沪东中华可谓培育顶级焊工的“摇篮”。

仍以LNG船为例,建造难点之一,就是其液货舱内胆等部位都是用一种叫“殷瓦钢”的特殊材料焊接而成的,“殷瓦钢”形如薄纸,与常规船舶的钢板迥然不同,焊接这种钢板真可谓精雕细刻,犹如绣花一般。这样的工作,一般焊工不能上手,必须由持有“G证”资格的焊工来完成,一艘LNG船需要数百名这样的焊工,这对造船厂和焊工本人来说,都是种极大考验,船厂必须花费每人20万元以上的培训费,挑选优秀焊工进行长期磨砺,而焊工也要经受魔鬼般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往往一个手势,就要浑身是汗地练习10多天。秦毅做到了,凭着一股钻劲,以及常人所不及的执着与痴迷,成为了中国第一个取得殷瓦焊接“G证”资格的焊工。张冬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全身心的投入,追求完美极致,在钢板上“绣”出了一朵朵漂亮的“花”,终成为耀眼“明星”, 被称为“国宝级技术工人”。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党务工作的干部,我参与了这些“大国工匠”“上海工匠”的采访和宣传,数度交流,深入访谈,使我和他们成为朋友,甚至莫逆之交;我被他们的技艺魅力所折服,也为他们敬业爱岗的精神而点赞。

造船可以兴国,中国要成为世界造船舞台上的强者,就必须储备更多高技能人才。如今,打造一支与沪东中华坚持高质量发展,走高端之路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已作为企业“人才强企”的核心思想,纳入2018年五大重点工程之首和行政年度工作报告之中。近日,又恰逢《“公司工匠”培养选树管理办法》出台,再创企业新辉煌,看来沪東中华人都是主角,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工匠,其目的就是要让“中国制造”更加闪亮。

担当新使命、踏上新征程、谋求新作为。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专访时说,上海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一股子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锐气。沪东中华的发展壮大,正好契合市委领导的讲话精神。

推进改革,时不我待。改革就是最好的发展,改革就是最大的动力。我们对改革开放40年最好的纪念,就是用敢为人先、久久为功的勇气和恒心,大踏步走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沪东中华,继续勇当时代发展的开路先锋;沪东中华,正在书写“大洋上的中国荣耀”!

(作者单位: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部)

猜你喜欢
造船中华
江南造船首获大型LNG船订单
爱我中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
爱你,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