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与“贵州山民组画”

2018-08-17 02:46顾朴光顾雪涛
当代贵州 2018年34期
关键词:山民水彩画苗族

文_顾朴光 顾雪涛

庞薰琹(1906—1985),江苏常熟县人,192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攻读医科,毕业后弃医学画。1925年赴法国留学,就读于巴黎叙利恩绘画研究所。1929年底回国,参加启蒙画会。1931年与倪贻德等组织决澜社,倡导现代美术。此后庞薰琹相继在上海美专、杭州美专、北平艺专任教,创作了《人生的哑谜》《如此巴黎》《无题》《苦闷》等具有先锋色彩和鲜明个性的作品。卢沟桥事变后,他辗转来到云南昆明,任职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9年11月,庞薰琹受命组建贵州民间艺术采集团,并借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芮逸夫任助理,对黔地少数民族衣饰纹样进行考察和采集。从当年12月到翌年2月,采集团深入贵阳、花溪、安顺、龙里、贵定等80余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运用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借助摄影、绘图、访谈等手段,记录了大量苗族妇女服饰及图案、纹样,顺及风俗民情;采集整套服饰和挑花、刺绣等实物标本402件。贵州少数民族的纯朴、善良给庞薰琹留下了深刻印象,苗族妇女的服饰和花边、图案令他赞叹不已。回到昆明后,他在对考察成果进行整理、研究之暇,陆续创作了“贵州山民”组画。

庞薰琹 《笙舞》 水彩。(作者供图)

“贵州山民”组画当初共有多少幅已难确考,经过岁月洗淘,现存约30余幅,主要藏在中国美术馆和庞薰琹美术馆。它们全部作于1941年至1946年间,画的都是贵州少数民族(主要为苗族)的生产生活、风俗民情。内容大致有两类,一类重在描绘人物的活动暨场景,一类重在刻画人物的神情暨服饰,前者如《射牌》《丧事》《卖柴》《挑水》《畅饮》;后者如《笙舞》《盛装》《小憩》《橘红时节》《双人吹笙》。质地多为绢本,也有少数纸本,艺术上采用平面化和装饰化的手法,较好地把西方绘画的写实技巧和传统绘画的意蕴情趣融合在一起。作品构图和谐稳重,色彩淡雅秀逸,人物表情安祥,画面笼罩着一缕淡淡的哀愁,是彼时彼地画家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外化。对于该组画的画种归属,庞薰琹自认为属于中国画,当代学者则大多将其归为水彩画,不过它们很少采用西方水彩画常用的浸接、点彩、洗涤等技巧,较多地借鉴了中国画的线描、平涂、渍染等手法,是水彩画民族化的可贵探索。

抗战时期贵州少数民族生活十分贫困,但组画没有表现他们“落后”的一面,而重在描绘其美好的心灵和美丽的服饰。对此,庞薰琹解释说:“我所描写的贵州的同胞,无容讳言,与实际的他们离得很远。不能拿民族学的尺寸来衡量。因为笔下总不免流露出自己。”因此,庞薰琹所绘的“贵州山民”组画,并非现实生活的客观写照,而经过了艺术上的提炼和升华,被理想化和诗意化了。实践证明,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对现实生活采取若即若离,不即不离的态度,实在是一种高明的艺术策略。而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我们重新品鉴这批作品时,更加感受到它蕴含的巨大艺术魅力。总之,“贵州山民”组画是庞薰琹艺术创作的一座里程碑,也是贵州绘画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猜你喜欢
山民水彩画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补妆
新年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忘记你
苗族老照片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