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2018-08-18 06:53万佳唯单斯琴张倩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本科生外语

万佳唯 单斯琴 张倩倩

摘 要:互联网已经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与文化变迁。“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组深入调查当前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国际交流能力现状,仔细梳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提升的策略,并将其成果应用于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人文社科 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提升策略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训练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10300059Y)

一、引言

“互联网+”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维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对跨文化交流人才的需求增加,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的助力下培养更多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成为一大热点问题。

二、研究现状梳理

(一)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CNKI检索,国内标题名为“本科生交流能力”的论文共计740篇;博硕士论文共276篇,其中博士论文有12篇。题名为“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的文献共计161篇;博硕士论文有57篇。篇名为“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的文献共计31篇。根据卓越亚马逊等出售书籍类网站数据,有关大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相关专著有15部左右。总体看来,学界对本科生交流能力的研究主要有:

1.分析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比如论文《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的现状与对策》从“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交际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了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的现状。”[1]论文指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了国际交流;学生的四项技能有了较大进步,语言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提升;能适当使用交际策略开展交流。

2.分析本科生国际交流水平提高所需的政策扶持。例如,论文《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与领袖特质开发》指出,“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经验,需要给本科生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设计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创造多元的国际交流形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领袖特质。”[2]

3.分析已有的国际交流教改经验并进行归纳和探讨。例如,论文《本科生海外科研训练与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以“精讲精练”为例,指出其“在落实国际交流方面需注意的问题,对国内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的制度化建设进行梳理与整合。”[3]

4.探究本科生国际交流对教育的现实意义。比如论文《试析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由师资构成、课程设置和校园环境建设等三方面切入,论述了作为大学基本职能之一的国际文化交流,其不容忽视、意义深远的作用。文章明确表示,“确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地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4]

5.以某专业、某院校、某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提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策略。例如,《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出“要以提升国际交流能力与人文素质为两翼,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类研究倾向性强,重点突出。”[5]

(二)国外研究现状

依据ProQuest数据显示,搜索“学生国际交流能力”(“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共显示380条结果。依据Springer link数据显示,搜索“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共显示116193条结果。相关网站数据显示:AMAZON有关“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图书大约有20余部。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交流的案例分析以及语言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比如阿娜达.P.卡洛丽(Anandam P. Kavoori)的著作《全球化的逻辑:国际交流的案例研究》(The Logics of Globalization: Case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指出,全球化的逻辑通过询问全球媒体,为国际交流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关键语言,从而推动文化的流动。该书借鉴跨国文化研究,分析了现代国际交流的大趋势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又如杰克.C.理查兹(Jack C. Richards)的著作《介绍学生看的书:国际交流英语》(Changes Intro Student′s book: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指出,英语是一种国际交流语言,不局限于一个国家,地区或一种文化,大学生需要不断激发自己,不断提高国际交流意识和能力。

(二)问卷调查梳理

为了解本科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情况及国际交流能力现状,研究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本校在读大学生,总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8份,其中256份来自线上问卷,其余来自线下问卷发放。

此次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本校在读大学生,参与者50%来自文学院(原语言文化学院),另50%来自非语言专业。50%的参与者一周使用外语交流的时间为1小时左右,仅有8%的人为3小时及以上;47%的参与者使用外语交流的熟练程度为基本理解,41%的人为有困难,10%的人为流畅;57%的人只掌握一门外语,27%的人掌握2门,5.7%的人掌握三门及以上;70%的人未经历过雅思或者托福考试,17%经历过雅思或托福考试的人认为自己考的一般,只有1.43%的人認为自己的考试成绩优秀;大部分人通过学校安排的课程、外语软件、外语电影等渠道提高外语能力,只有少部分人通过浏览外语网站及上培训班学习外语;极大部分人学习外语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和提高专业成绩,少部分人是出于自己兴趣;57.1%的人认为学校外语学习环境一般,35%的人对外语学习环境较满意;在平时的外语学习生活中,90%的参与者认为口语交流能力很重要;大部分人认为自身外语能力达不到出国留学的标准,并且一部分人是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60%的人会主动参加英语竞赛,23%的人对比赛不太关心;50%的人交际圈里没有外国友人,45.7%的人有1-2位国际友人,极少部分人有3位国际友人及以上;大部分人平常和国际友人交流的话题为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但在交流过程中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会造成交流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国际交流能力较差,仅能基本使用英语,熟练度较差。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项:学校及学生本人对国际交流不够重视,学生缺乏进行国际交流的機会;大部分学生对外语学习缺乏兴趣;外语能力的不足及自身的经济困难使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出国留学,而在校园内学生难以接触到国际友人;纵使平常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会造成诸多问题。

三、国际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交流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资料检索数据分析后存在的问题

经过CNKI检索及相关数据分析,尽管国内学界有不少成果讨论本科生交流能力,但是研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提升策略的有关论文及著作相对而言比较稀缺,这表明相关研究并未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此外,经过外文数据库检索及相关数据调查,不难发现国外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提升策略有关的论文及著作情况与国内相似,研究内容匮乏,这表明相关研究并未受到国外学界的高度重视,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推进。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后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依据调查情况,对制约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大学生国际交流计划的实施困难重重

目前大学生实施国际交流计划流程繁多,计划的设计、审批和实行需要经过层层把关,因此从计划开始到完成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可能导致计划延期甚至夭折,影响计划的执行与发展。

2.有限的项目制约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发展

当前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数量“供不应求”,众多高校抢夺相似交流项目的现象屡见不鲜,并且某些项目长时间未变化和更新,不利于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可持续发展。

3.大学生国际交流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而公正的管理体系用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国际交流的选拔往往侧重优秀学生,这就使大多数学生失去了机会,无法在国际交流中展现自己和提升自己。

4.经费匮乏使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无法开展

当下,有限的经费无法支撑高校对大学生国际交流的需要,来自社会上的支持也量小力微,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规模与质量。

(三)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意义与价值

1.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意义

大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当下必然的趋势。相当一部分院校会建立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友好联系,积极鼓励本校学生“走出去”,与国外大学更多地交流相处,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社交能力。国际交流给大学生带来的不止如此,国际交流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国际思维,综合提高个人素质,以至国民素质整体提高。

2.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价值

(1)大学生国际交流的经济价值

国家鼓励大学生“走出去”,促进国际交流,全国各大高校都积极响应,组织与外国友校交换留学生项目。这样,大学生通过国际交流增加各国友好来往,给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从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

(2)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文化价值

大学生国际交流实际上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大学生通过国际交流拓宽了自己的国际视野,了解了他国所展现出的文化差异,这必定对自身有一定的震撼与冲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世界文明的缤纷色彩,并将本国的文化与文明传至世界。

(3)大学生国际交流的教育价值

大学生通过国际交流可以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知识理念与技术,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我。大学生在交流中促进自身思维更新,并持续激发自身创造性与主动性,努力成为我国所需要的现代创新性人才。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对课程设置做相应调整并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设置出能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应用课程,如设置网络互动课程,让同学们在线交流;借助互联网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将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突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亟需提高,由于大部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实践缺乏”[6],“创新能力有待提高。”[7]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引起了我国高校的普遍重视。”[8]要培养合格的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本科生,就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不断解决教学瓶颈。

(二)帮助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申请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帮助人文社科类本科生通过互联网平台申请参加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通过互联网全球性的特点帮助他们了解国际领域的最新动态,结识国际友人,甚至是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业学者。同时结合现实生活观察、参与外国人的跨文化体验(cross-cultural experience),开展相关国际交流活动。

(三)鼓励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多使用外语

利用互联网优势拓宽交流方式,通过网络搜索口语话题、使用外语口语学习软件、利用APP平台展示自己、参与外语论坛讨论等提高口语技能。利用互联网的共享资源,扩充学习内容,提高外语使用率。加强语言交流技巧的培养的同时,培养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以拓展语言交流能力。

(四)鼓励人文社科类本科生使用社交网站全面展示自我

借助互联网平台,展示个人的全面素质,展示内容包括自己的专业特长、作品,如摄影作品、文学评论、好书推介。

(五)大力培养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媒介素养以获取正能量

高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科学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提高甄别和分析能力,使新媒体对他们成长成才及交流交往的提升提供更多“正能量”。

(六)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培养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的比赛。

这些比赛项目包括演讲比赛、写作大赛、口译比赛以及各类能突出语言交流能力的大赛。“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能力比赛,提供了更便捷有效的途径。

(七)积极营造国际交流环境并开展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国际交流愈加频繁,有效利用其优势条件,例如利用互联网可互动性的特点举办外语讲座等活动或视频讲授,跨地域创办英语角等社团,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八)帮助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到国外知名高校留学深造

利用互联网学术申请技术缩短国外高校申请时间,促进人文社科类本科生留学深造进程。“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行业最明显的特征是资源共享,信息透明,中国的教育应与国际接轨。留学深造可以帮助人文社科类本科生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以及开拓国际视野,为国际交流能力打下扎实基础。

(九)帮助人文社科类本科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差异

人文社科类本科生通过利用互联网搜查资料、浏览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等渠道充分利用课后资源,通过关注老师的课堂讲解、开展观看有关外国文化的电影、网络免费在線阅读有关外国文化的书籍等活动,使其了解外国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差异,减少交际障碍。

(十)确保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大学生国际交流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投入资金与智力支持的工作,要求及时针对相关的情况作出应对和调整,需要校方、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五、结语

如今,中国在众多领域与国际交往更加频繁,对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说“文学对社会诸多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9],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具有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国内有研究者试图探讨文学作品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建构,并研究达到“采用多种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10] 的方法。这也启发我们考虑如何在在互联网+背景下,采取多种策略,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这一目标。应注意的是,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内涵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外语正确理解及表达谚语行为的能力;二是正确使用符合特定文化的社交语言的能力。”[11]

参考文献

[1] 朱吉梅.非外语专业本科生国际交流能力的现状与对策,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2015(6):139.

[2] 蒋莱,王颖.本科生国际交流活动与领袖特质开发[J].现代教育科学,2008(5):79.

[3] 陈玉银,刘建新, 杜爱芳,王清华.本科生海外科研训练与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2(5):212.

[4] 方玲玲, 陈新.论国际文化交流对高等教育创新的现实意义.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

[5] 南志标.草业科学学科设计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第九次全国口腔医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8):11.

[6] 张军,张平.自我发展理论下的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文学,2017(2): 134.

[7] 张军,张平.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 安徽文学,2017(3): 115.

[8] 张军,吴建兰.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5): 266.

[9] 张军,吴建兰,纪楚楚. 索尔?贝娄国内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2016(1): 77.

[10] 张军.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4(6): 75.

[11]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9.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本科生外语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AStudyon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WillingnesstoCommunicateandtheInfluentialFactorsinsidetheClassroom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关于强化高校国际交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一届二次理事会议在大连召开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