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业的未来

2018-08-19 15:36
投资与合作 2018年7期
关键词:存贷款非银行刚性

随着银行理财蜕变为准存款、准贷款产品,原先以受人之托、替人理财为目的,以主动资产管理能力为竞争力的整个资管业就变成了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延伸,银行系和非银行系资管机构的地位随即转变。那么,银行理财为什么会发生巨变呢?

首先要看到的是,“今生”的刚性兑付与“前世”行将结束时发生的风险事件有关。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银行理财尤其是挂钩境外投资标的的产品发生了大面积的亏损,许多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被腰斩。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的商誉,多数银行都对投资者实施了明里暗里的补偿。事后看来,那次事件有银行的过失,因为不少挂钩境外投资标的的结构化产品是普通投资者难以理解的,但是,那次事件也使得刚性兑付成为资管业甚至监管层默许的行业规则。

当然,引发巨变的根本还是在于2009年后的经济金融环境。2009年后的“四万亿”放出了巨额的信贷,而两年后的信贷收缩又使得前期的信贷投放项目面临断炊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理财成为对接信贷的自然渠道。同时,也在于银行理财乃至整个资管业趋于存贷款化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推动的以基建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银行理财的存贷款化还与我国宏观金融体制存在的缺陷有关。缺陷之一是高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时期,高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央行锁定外来流动性的有效手段。但是,随着“双顺差”的结束,这不仅造成银行业越来越大的成本负担,而且压缩了银行的长期资金来源,迫使银行通过发行短期的理财产品来弥补流动性亏空。缺陷之二是基准存贷款利率的协调机制。这使得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依然处于实质性的管制环境下,而银行理财成为突破这一管制、为存款人提供市场化利率的必然渠道。

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资管业和银行理财的“今生”已经结束。至于“未来”,我们大体可以猜测到一些较确定的情景,例如,存贷款化的资管业一定会回归到受人之托、替人理财的本源,同时,资管业竞争将会加剧,集中度将会提高。

但也有一些無法确定的问题,例如银行系资管全面进入权益市场后会对非银行系资管产生何种影响?银行系的资管子公司与基金、券商相比,究竟有何比较优势?社会经济环境是否能真正允许全面、实质性地打破刚性兑付?处理失败资管机构的兼并重组、破产清算机制是否能迅速建立起来?

猜你喜欢
存贷款非银行刚性
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基层银行定价管理的思考
银行的影子
银行和非银行杠杆率的决定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
陶瓷压机机械结构刚性对能耗影响的研究
技术创新能力刚性陷阱与超越路径分析
存贷款收益率编制要求与分析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