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沐春风 万众奔小康

2018-08-20 08:49王英楠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笤帚易地贫困户

文丨本刊记者 王英楠

赤峰市是国家和自治区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多年来,赤峰市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46.8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3.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12%下降到3.74%。从“精准识别”到 “精准施策”,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赤峰市各族干部群众在坚决攻克深度贫困“硬堡垒”之路上步履铿锵,向脱贫攻坚发起全面总攻。

产业脱贫——“脱”出致富好光景

种甜菜前,林西县河沿村王朋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4口人,一年到手也就五六千元。2016年,县政府组织和王朋一样的贫困户与内蒙古佰惠生公司签订合同,由企业给贫困户提供甜菜籽、化肥等农资,当年王朋签订了20多亩甜菜订单,秋收时一算账,除了把之前欠企业的费用还了之外,一亩地净收入1200多元,第二年王朋就脱了贫。“现在我还包了别人的地,一共40多亩,一年算下来,种甜菜加上在企业务工的收入能有8万多元。”王朋高兴地说。

位于林西县的内蒙古佰惠生公司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甜菜制糖及副产品综合加工企业,对甜菜有着巨大的生产需求,也为当地“甜菜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我们除了以村组、经纪人的形式与贫困户签订合同,将所有农用物资无息提供给贫困户,还为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家庭免费提供机械,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育苗、病虫害防治等免费指导。到了农闲时节,我们优先雇用附近的贫困户作为季节工,增加他们的收入。”佰惠生公司甜菜事业发展部负责人谈起“1+4+5”产业扶贫模式时说。

为了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林西县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农牧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了土地变资金、基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劳动有收益的“1+4+5”产业扶贫模式。“1”是扶持一个大企业或重点项目落地,“4”是让贫困户从生产性、财产性、劳务性、资产性4个方面获得收益,“5”是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甜菜、中草药、蛋鸡、生猪和野果5种产业。截至目前,该产业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687户、1657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2.6%,人均增收1650元。

而在巴林左旗,小小笤帚却创造出几亿元的产值。说起过去家家都有的笤帚,谁也没想到有一天它会被习近平总书记关注。今年3月5日,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详细询问了巴林左旗“笤帚苗”这项致富产业背后的故事。

巴林左旗笤帚苗种植和民间加工已有近百年历史,享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是全国知名的笤帚苗生产基地。全旗笤帚苗种植面积达36万亩,年产原苗3500万公斤以上,实现年产值5.6亿元。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记者在十三敖包镇房身村笤帚苗产业扶贫园区的生产车间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在捆扎着各种样式的笤帚。今年59岁的张明英曾是贫困户,她一边熟练地捆着笤帚,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负担重,有2个孩子在外地念书,我已经在企业绑了6年的笤帚了,每个月收入2400多元,一年能干10个月,全年收入在2万4千元以上,前年我们家就脱了贫。”

近年来,巴林左旗旗委、政府以十三敖包镇为重点,建设笤帚苗及笤帚制品交易批发市场2处,从事原苗、笤帚制品批发的商户达100多户、笤帚苗产业农牧民经纪人达1500多人、加工技术工人1800多人,培育发展笤帚苗种植专业村10个、种植户2万余户。全旗发展年加工3万把以上的笤帚制品加工户76家,形成了“龙头带动、大户带小户、户户搞加工”的生产格局。目前,巴林左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笤帚苗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东北地区重要的笤帚制品加工基地。

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等要求,旗委、政府在十三敖包镇房身村建起了旗级笤帚苗产业扶贫园区。在园区的引领带动下,全旗笤帚的年生产销售能力达到7000万把,笤帚原苗加工转化率、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都得到有效提高,拉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了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全旗2.1万户、6.5万人从事笤帚生产加工,户均收入1.48万元,人均收入4800元,带动6000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兴旺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和根本出路,也是激活农村地区活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赤峰市的产业扶贫,在精准上狠下功夫,使各地的特色产业源源不断地为精准脱贫输送力量,让贫困群众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开始拔掉“穷根”,走上“富路”。

移居搬迁——“移”进幸福生活

来到紧邻翁牛特旗玉龙工业园区的安置小区——玉龙家园,整齐的楼房鳞次栉比。我们走进贫困户霍县的家中,霍大爷老两口去年5月从村里搬到乌丹镇上,这套50平方米的安置房干净整洁。霍大爷说:“以前靠天吃饭,现在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了,就把20多亩地流转出去,交了一部分钱搬到了镇里。住进楼房后,我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很多,进屋的第一件事就是换上拖鞋。我们小区的很多居民就在附近的工业园区打工,生活也不成问题。”霍大爷在小区负责管理居民用水用电,霍大娘在小区做保洁员,一年的收入轻轻松松脱了贫。

霍大爷居住的玉龙工业园区安置小区有楼房1293套,已入住367户、941人,全部为贫困户,入住的居民基本实现了就业。这些具备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在位于玉龙工业园区的亿利资源生态有限公司、沐禾公司、北方职业技术学校等就业,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翁牛特旗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园区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推出“园区企业+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到乌丹城区进行安置。目前,翁牛特旗易地扶贫安置区主要位于玉龙工业园区和绿韵家园小区,全部完工后可安置2553户、6763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居民搬迁入住后,重点依托乌丹城区环城产业带,向三区七园相关产业和企业输送劳动力,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无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主要采取“资产收益”“贷资收益”“低保补贴”“产业分红”“光伏扶贫”等兜底保障方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脱贫”。

林西县五十家子镇东边墙移民新村的村民童文虎,每天一有时间就去光伏发电的配电箱里看看发了多少电。“现在党的政策好,把我们从贫困山沟移到了幸福移民村,让我们住上了舒适的房子,房顶上有光伏发电板发电,坐在炕头上一年就能收入3000多元,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童文虎满脸笑容。

童文虎的好日子源于五十家子镇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016年,镇里把搬迁安置与发展产业相结合,把贫困户26户、86人迁出,建设东边墙易地扶贫搬迁新村。为了实现“搬得出、能致富”这一目标,五十家子镇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光伏产业”发展模式,利用脱贫产业发展基金为每户安装2000瓦的发电设备,集中安置、集中管理、集中扶贫、集体脱贫,每个贫困户户均增收3200元以上。

2015年底,林西县农村土坯房比例还高达68.7%。为了让农民安居乐业,县里针对部分特困村组自然条件差、生产资源匮乏等实际情况,采取“易地搬迁+光伏”“易地搬迁+设施农业”“易地搬迁+产业园区”等多种模式,想办法让群众挪出穷窝、增加收入。

2016年至2017年,林西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75户、328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7户、2695人。新建集中安置区41处,人均住房面积22.5平方米。集中安置区发展光伏扶贫产业30处,发展设施农业产业11处和养殖产业6处、乡村旅游产业4处。贫困人口搬迁后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了3000元以上。2018年,县里还将在十二吐乡西山根村等地新建集中安置点10处,安置738户、1717人。

易地搬迁不是简单地帮困难群众 “挪个窝”,而是要给他们的生产生活“铺好路”,让他们安居又乐业。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赤峰市以解决就业、光伏产业等方式给予支撑,让搬出来的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各方联动——“联”出美丽嬗变

“国家安全部的这种‘造血式’扶贫给我们村解决了生产经营难题,不仅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还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敖汉旗四德堂村支书、特友肉驴饲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尹学波说。

位于四道湾子镇四德堂村的特友肉驴饲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2014年在国家安全部的扶持下注入35万元资金,盘活当地一处占地56亩的废弃奶牛小区成立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已在当地小有名气。2017年,合作社将“三到”资金32万元与国家安全部帮扶资金45万元集中使用,投入到合作社作为贫困户入股发展资金用于毛驴养殖,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盈利后按投入资金比例,以每年不低于本金12%的比例给贫困户分红,本村贫困户41户、90人年均分红都在1000元以上,全村所有贫困户均实现脱贫。

有民谚云:敖汉敖汉,十年九旱,一年不旱,风雹砸烂。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农牧业生态脆弱区,敖汉旗水资源匮乏,雹灾霜冻等自然灾害频发,靠天吃饭是敖汉旗的典型特征。针对敖汉旗的贫困现状,自2010年以来,北京市向敖汉旗倾注了大笔资金和大批物资,给予全方位支持,使敖汉旗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国家安全部协调投资15.3亿元、全长67.8公里的新惠至四家子老虎山段县道升级省道工程已完工通车,投资7.1亿元的省道210高日罕至羊场段及国道305线玛尼罕至玉田皋段二级公路项目开工建设,两条公路惠及沿线6个乡镇22万人;争取到计划投资10亿元的辽西北调水工程项目,可向敖汉旗年供水2648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南部4个乡镇23万人的饮水难题。北京市海淀区实施帮扶项目24个,总投资4140万元。这些资金重点投放在贫困乡村的农业基础建设和教育卫生事业上,为夯实温饱基础进而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盛夏七月,当我们来到喀喇沁旗锦山镇上水地村时,村民宋万祥正在大棚里忙活着,他请我们到他的大棚里看看,顺手摘下几个黄澄澄的“铁柿子”递了过来。望着结满硕果的大棚,他打开了话匣子:“如果是以前,我家里这么穷,又没有抵押物,银行肯定不贷款给我。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去年我在邮储银行贷出了3万元无息贷款,扣了2个棚种豆角,还完贷款净剩3.6万元。这不,今年我又扣了2个棚,全部种西红柿,预计能赚七八万元。”

喀喇沁旗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481户、26145人,占全旗农村人口的8.5%。为了解决贫困户“贷款难”“担保难”“贷款贵”的难题,喀喇沁旗创新实施了“惠农易贷”贷款模式,从农行喀喇沁旗支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风险抵押金中提取500万元,同时从邮储银行喀喇沁旗支行“三到村三到户”杠杆式扶贫风险抵押金中提取500万元,将这1000万元作为“惠农易贷”小额担保贷款的启动金。凡是符合贷款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龄在18岁到65岁之间,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均可享受到1万元至5万元的贷款,贷款免抵押、免担保、执行基准利率、政府全额贴息。

“惠农易贷”这一金融扶贫新模式在放大扶持资金规模的同时,直接带动各类产业的发展壮大。喀喇沁旗王爷府镇设施农业硬果番茄规模由2016年初的1.5万亩,猛增到2018年的2.6万亩,其中贫困户发展设施农业1.5万亩,通过项目发展的贫困户户均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贫困户利用扶贫项目的“翻身钱”真正实现了翻身。自2013年实施金融扶贫工作以来,全旗共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77亿元,覆盖农户14454户、46320人。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重山。赤峰市通过多方携手,各方联动,让脱贫攻坚力量愈发强大,随着完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惠农易贷”等一大批项目的落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成效,实现了“输血”与“造血”并重,有力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

猜你喜欢
笤帚易地贫困户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天价笤帚的秘密
扶不扶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