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动手操作 促进思维发展

2018-08-20 10:22黎海瑛
速读·下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小棒梯形动手

黎海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可见,动手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维的起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学具操作,模拟情境,实物演示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一、动手操作,激发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看,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足以说明了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经历的重要意义。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既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又能激发兴趣。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获得知识。

例如:学生在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老师让学生模仿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很快用纸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此时,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向学生提出:“谁还能用别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的其他图形,求出梯形的面积?”结果学生积极动手,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有的学生想出: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就是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上底×高÷2+下底×高÷2,就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还有的学生想出:找出梯形一腰的中点剪出一个三角形,通过移、拼把梯形转化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即(上底+下底)×高÷2。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进而激活了他们思维。

二、动手操作,发散思维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心强等特点,针对这一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独立思考、引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能使每个学生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角、直角的概念有更好的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师说:“请同学们用学具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看它有几个角?用了几根小棒?”学生很快摆出,并说出了,“摆的三角形有三个角?最少用几根小棒?”大部分学生很快摆出了如图 所示的两个独立的三角形,并说出了有6个角,用了6根小棒。教师追问:“这种摆法用小棒最少吗?请同学们再摆摆看!”学生又沉入了用两个小棒摆两个三角形的活动中,很快大部分学生摆出了如图 所示的两个三角形,并跃跃欲试,争想让老師看自己的摆法,有的学生好像发现什么奥秘似地说:“老师!我摆的两个三角形用小棒最少,只用了5根小棒,出现的角最多,有8个角!”老师表扬了这种摆法的同学肯动脑、善思考。接下来,老师又让学士用手中的小棒摆一座房子的平面图形,看谁摆的快、摆的好,并数一数自己摆出的房子的平面图有几个角,几个直角。学生兴致盎然、积极地摆,并在摆的过程中想到了自己家的房子。“老师,我家住的房子的角比我摆的房子的角多,房子外面有角,房子里面也有角!”下课了,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里以后,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家的房子里面和外面到底有几个角,多少个直角,向老师回报。”这时,学生已迫不及待地想到回家看一看。数一数。老师引导学生善于想象、探究知识的愿望实现了,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动手操作、发展思维

动手操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动手操作完成不是“戛然而止”的动作,它延续到后续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及时了解、倾听、评价、引导、点拨,即不仅关注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外在表现,更应注重动手操作的内在品质,并引导动手操作的深化,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逐步向思维的抽象转化,以达成学生认识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和深化,真正认识对思维的掌握。教师应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

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几何知识产生于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具有培养人们创新思维活动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动手操作活动有: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摆一摆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几何形体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获取知识,不但可以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培养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久而久之,这必将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材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重视动手操作。适时、适地、适当地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亲身感知体验,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思维。

猜你喜欢
小棒梯形动手
玩转梯形
我也来动手
梯形达人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动手画一画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动手演示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