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陶的悠悠慢轮,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了几千年

2018-08-22 19:35张玉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0期
关键词:傣家制陶轮盘

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足以可见傣陶在傣族悠悠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

在勐巴娜西的傣寨中行走,随处都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傣族陶器。沿街供路人解渴的饮水罐,围墙上长满野植的陶罐,奘房里插满百合的花器,佛像前满盛供品的礼器,还有家家户户都使用着盛米的陶罐、饮水的陶杯、装菜的陶碗等等……这些带着醇厚泥土气息的原始陶器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虽然造型朴实憨厚,不比中原地区精致的瓷器,但在Craft+的设计师们眼中,却看到了一种高水准的审美形态——“拙而有型”。

而这与现代陶瓷相较略显笨拙的造型和质朴的纹饰,其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学会用手捏制做陶坯后发明了一个最重要制陶工具——慢轮。慢轮最初的形态是木质的底座,套上石材做的轮盘;制陶时,将泥料放置于慢轮上,借其转动的力量,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很难想象,这在其发源地及大多数地方都已经灭绝的制陶技艺,究竟是怎样在这中国的边陲小镇被傣族人民完整的继承了下来。且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几乎仅由妇女世代相承。

制陶工艺在傣语中称为“嘿莫断拎”。傣族慢轮制陶的特点是泥条筑盘和慢轮手工制作,其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轮盘。与现代制陶的电动拉坯机截然不同的是,傣陶制作时,需要用一只手拨动控制慢轮,然后另一只手单手筑盘成型。于是,傣族人只能将这古老的工具摆在地上,手艺人坐在低矮的小板凳上,弓着身躯慢慢的做,身形日渐佝偻。若非长期劳作的手艺人,只做一会儿便会觉得腰酸背痛、脑袋充血。在傣寨中,妇女们劳作完毕后都会三两相聚,在院中坐下,揪下陶土,在慢轮上一边慢慢盘筑,一边分享着当天的趣闻逸事。对她们而言,这也算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傣族人制陶一般都用作两种途径,一是家用的实用器皿;第二则是宗教供奉用的礼器。其中最有趣的,当是我们在寨中随处可见的饮水陶罐,它们被三三两两的放置在路边小亭中,里面盛满清水,边上还配着勺子。当地人和我们解释,这些亭中陶罐是村民为了过路的旅客准备的,可以让他们在口渴时能从罐中舀水而饮。

傣家人常说,傣陶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使盛放的清水变得甘甜。这甘甜不知是源自傣陶的特殊土质,还是因为这为陌路人贴心思虑的情谊。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慢轮制陶的制作技艺十分简单,原料随处都是,烧制也很方便,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傣族人来说,土陶仍旧是居家生活、礼佛祭祀时的首选用品。

一、备土

傣族制陶用的是当地特有的一种粘土,一种叫“伊利石”的粘土。Craft+在调研中就偶遇一位正在院中制陶的大娘,院角堆满了陶土原料。大娘解释道,刚取的土不能立即用来做陶,必须先要在院中晾晒干,然后用脚碓将晒干的土舂细。再用筛子过筛,筛了舂,舂了再筛,反復几遍直至陶泥细腻无杂质。和泥时,还要根据需要掺入一定比例的沙子。和好的泥需要放入水缸中经过“发酵”,之后再取出发酵好的泥料进行揉和使其“成熟”。

二、制坯

随后,大娘从备好的泥坯上揪一块下来,甩在轮盘上,先拍扁,再用刻刀徒手修成一个圆满的正圆形。慢轮制陶是倒着来做容器,比如做一个大开口的陶罐,就要先从开口处做起,一点点堆上去,最上面做的是容器的底座。她把一块泥巴揉成长条状,沿着底部的圆形泥盘边缘围成一个圈,接着拿起一个扁圆形、中间略微凸起的石块顺着泥胚内侧敲打。随后用食指灵活地推动着慢轮转动,这样她的双手基本可以固定在同一位置,左手扶着泥胚外侧,右手研磨内壁,把陶壁打磨得光滑并厚度均匀。

三、拍花(打坯)

在器物成形后,手艺人还会在器物内部垫上鹅软石,然后用刻有纹样的木拍在器物表面轻轻拍出纹印,其方法与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在修整好外形后,把陶坯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它们自然干燥。

在另一位傣族大姐家里我们见到了更多的傣陶,她是专门为奘房制作供器的。她拿起自己做的陶瓶让我们仔细看陶瓶上的花纹。陶瓶的肚子扁而宽,上面的雕刻不再仅仅是线条,而是立体的花瓣,花瓣尖甚至微微翘起,让人联想到池里枝叶繁复的荷花。瓶腿上斜斜而去雕了一圈首尾相连的树叶,底座上是用带有刻纹的木拍拍打出的花纹线条。

四、烧陶

制陶艺人家的后院里常常放满了待烧的陶器,它们有的是家中自用,有的是要送去奘房供奉的器皿。因为傣陶制作耗时,而烧制又繁复,所以往往等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或聚集几家邻里的再一起烧制。他们在空旷的地方,将待烧的陶器码放好,再在上面推上柴草,然后点火开烧。只要在稻草外密密实实地糊上黄泥,整个草堆就等同于一个窑堆,只要火不熄灭,窑内的温度就会保持在八百度以上。

由于是露天低温烧制,所以需要寨中的人守候在旁添加稻草,一般来说三天就可以起窑了。出窑的时候如若烧得好,傣陶声音是非常的清脆,但是如果烧得不好的话,声音就是闷的,这就说明火不够,那只能等到下次烧的时候再复烧。

傣陶的悠悠慢轮,因这些平凡的傣家妇女而得以延续。也许腰背会佝偻,也许烧制会失败,但她们并未放弃自己初心,因为他们知道这份技艺的可贵。虽然比起精致的瓷器它有些拿不出手,但她承载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传承,通过傣陶我们也看到了在这由新石器时代悠悠转动至今的轮盘之上,承载着的是傣家人的生活点滴。在这个纯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注入了傣族太多的生活智慧,民族精神和自然灵性,更饱含着一份禅意和佛性色彩。所幸这一份传承千年的技艺就这样和傣家人的生活一起被延续了下来,无论岁月迁徙,世事流转。

作者简介:张玉:(1993年04月),男,汉族,云南瑞丽人,策划、设计师,毕业英国圣马丁艺术学院陶瓷专业。

猜你喜欢
傣家制陶轮盘
傣家跟着流水走
五树六花荫傣家
某型航空发动机钛合金轮盘模拟疲劳试验件设计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小康路上新傣家
基于ANSYS的轮盘转子模态影响因素分析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工艺初探——以景洪市曼阁村和曼斗村制陶工艺为例
PINEAPPLE RICE
玩玩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