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城市生命与道德的守护者

2018-08-23 17:24陈胸怀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城隍武陵城池

陈胸怀

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谓之常德。

历史太悠久,我踮起脚尖费了很大的劲才看清来时的路。

雾霭蒙蒙的战国时代,湘西北就已经纳入楚国版图。《战国策·楚策》记载,威王治楚时,在今武陵区城东筑城,设置黔中郡。楚汉相争时,项羽派九江王英布将义帝楚怀王熊心放杀于郴州,黔中人缟素恸哭,高祖闻之大为感动,遂将黔中易名为义陵郡。江山一统后,取《左转》“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于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再名为武陵郡。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记载,晋太元中武陵渔人寻得桃源入口,别有洞天,说明此时仍为武陵。直到唐末,名称虽有短暂的变更,但近千年时光大多以武陵为名。

赵宋开始,易名为鼎州,今之常德有鼎城区,恐怕得名于此。至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鼎州设立常德军,后改州为府,始有常德府。“常德”二字取自《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常德,一个行德行讲德望的地方。又《诗经·大雅·常武疏》有云,将帅“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其义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常德”之名肇始于此。

素有“三楚名邦,黔川咽喉”雅誉的常德,在这千年的风云变幻中,湘西北的这片土地上,历史的喊杀声从未停止。武陵城头的王旗不知更换了多少姓氏,然而每一次的杀伐,百姓都涌向城池,希望依靠高高的城墙护卫自己的生命。城墙,就成为了城市的生命守护者。

我曾到过西安,西安的城墙高大宽阔,护卫了汉唐的长乐未央。我曾路过平遥,平遥的城墙方正平直,护卫了晋商院落的大红灯笼。紫禁城的城墙壁垒森严,护卫了九百年的朝纲。苏州的城墙杨柳依依,护卫了吴越的春秋。

常德的城墙呢?常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筑城,直至大明王朝始成规模。据清同治年间编纂的《武陵县志·城池》记载:元至顺三年(1332年),郡守纳粼不花筑土城。明洪武六年(1373年),卫指挥孙德辟旧基,垒砖石,覆串楼,作六门,浚濠池,修成了城高两丈五尺、周回一千七百三十三丈、六座城门的城池。仔细翻寻发黄书页上的城池地图,可以想象湘西北平原上一轮红日下的巍峨与气派。

常德的城墙到底厚实,居然护卫了一个民族的气节。1943年11月,常德守军74军57师师长余程万率领8529名士兵保卫常德,与三万多日军在城墙边展开搏杀。他在文告中说,我们唯一的答复,是血,是死,是光荣。一寸城墙一寸血,全师拼得只剩下83人。“一只乌鸦站在一间被轰毁的货仓的焦梁上,望着已经从地面上毁灭了的常德……城东门的中国国旗又在一根新的竹竿上胜利地飘扬……”常德会战结束18天后,美国《纽约时报》这样记载了当时血战后的常德,竟是如此的凄凉与悲壮。我走在城墙边上,攥起一把泥土,依然可以听见战士们的厮杀声,依然可以看见慢慢倒下的身影和喷薄而出的鲜血。

为了感激城墙的守护,老百姓建起了城隍庙,供奉起城隍神。这是一个城市的守护与寄托。很像我乡下老家的土地庙,庙不大,住着土地公与土地婆,主管着一方村民的平安,时不时有人放挂鞭炮,摆点贡品,祈求保佑。只是城隍庙庙宇高大,庙堂宽广,城隍神在袅袅香火中接受人们的跪拜与三牲的祭奠。

城,原指以土筑城的城墙;隍,本指城墙下的护城河。城与隍合起来,就建构起了易守难攻的城池。班固的《两都赋序》说:“京师修宫室,浚城隍。”为了保護城内百姓的安全,城墙、城门、城楼以及护城河形成的城池,连同城池内的房屋建筑、居民百姓,就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城。城隍神,就成了城的守护神,人们习惯称其为城隍爷,道教将其纳入神仙体系,掌管冥界,职司剪除凶逆,庇佑黎明百姓风调雨顺,类似于一个城市的市长。

城隍庙一般建在城内,形制类似于衙门,有的甚至与衙门对街而建。城隍爷坐在正堂之中,左右是文武判官、日夜游神等辅佐,和地方长官处理衙门事务一样,刚正廉明,镇抚一方,履行着抑恶扬善、除暴安良的职责。赵宋开始,很多地方的城隍神开始人格化,多以忠烈之士为一座城市的城隍神,寄托着百姓对城市守护者的景仰与纪念。春申君黄歇因治水有功而成为了苏州的城隍,执法如山的冷面按察使周新是杭州的城隍,上海城隍庙供奉的城隍有三:东汉名将霍光、元末大孝子秦裕伯和血战吴淞口的江南提督陈化成。长沙城不大,倒有四座城隍庙,其中南城善化城隍庙供奉的是定湘王。有明一朝,太祖朱元璋更因为城隍神能“鉴察民之善恶福祸”而赐予城隍爵位。

在生机盎然的今天,常德的城墙早已残破,只剩下七段残垣断壁躲在繁华的角落,像几块历史的疤痕,偶尔勾起人们的记忆。常德的城隍庙也早已片瓦不存,坍塌在岁月深处。我想,如果它还在的话,那么它的城隍神又会是谁呢?

我向很多人打听,却没有人能说出常德城隍庙的位置在哪里。其实时间离开并没有多久,在上世纪40年代,城隍庙内还建有一所学校,那便是常德四中的前身明义中学。创始人丁瑚解释学校校名时说:明义明义,明德尚义。看着这四个字,突然间我一直寻找的城隍庙在这一刻也就有了答案,只要“明义”在,常德的城隍庙就在,这个学校居然担负着城隍神的使命:明德尚义,将“德”发扬光大,将“义”广为推崇。

城墙,守护着我们的自然生命,可用什么来守护我们的伦理生命?人们建起了城隍庙,供起了城隍神,当我们匍匐在城隍脚下的时候,感谢城隍神对城池生命的保护,同时,我们也在渴求城隍对我们伦理生命的守护,立德倡义,明光大地。我们生活在凡尘中,伦理道德就是我们的守护神,护卫着我们自己的生命时光以及我们与他人的生命秩序。

多少城墙都已倒下,多少城隍庙都已拆除,只留下残垣断壁,凋落在历史的缝隙,或者残留于地方志的字里行间,慢慢模糊不清。但谁来保护我们内心的城墙,如果内心的城墙也倒下,我们该怎样面对尘世的生活。

城墙倒了,城隍庙拆了,但人心还要———这就是明义的使命,学校的使命。

猜你喜欢
城隍武陵城池
两个城隍
城隍庙的来历
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有的城隍神是谁?
茶山道上
武陵酒
蜕变
镜花缘(8)
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研究
城隍庙的世俗担当:反腐戒贪
武陵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