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作文观?

2018-08-23 17:24李志刚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母语作文题书写

李志刚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是一个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结合2018届考生的时代特点,采用仿年表的形式,跨越时空,选编材料,内涵丰富;设置了一个“时光瓶”,让今年的“你”写篇文章传递给18年后的18岁一代,充满了想象的浪漫。

这个题目的限定条件挺多。一要紧扣国家大事记材料,二要符合“世纪宝宝”这代人的身份,三是写给2035年的18岁一代。这种多方限定的材料作文,需要学生有严谨的思维,稍不注意就会顾此失彼。往往不是偏离了材料,就是忽略了“世纪宝宝”的身份,而写给2035年的“18岁的一代人”这个特定的读者对象最容易顾及不到。

透过这个高考作文题,我们来思考需要怎样的作文观。

一、作文的情境观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情境。以往的命题作文的情境由写作者根据题目自由设定,有广阔而自由的情境设置空间,定题不定境。材料作文往往用相关材料设置情境,定境不定题,在情境限定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角度。现在一个流行概念“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所指的作文题型,其情境设置更具有限定性,今年高考全国卷Ⅰ即是这种。

以“任务驱动型”来命名这类作文题,像是交代一个计件工作,显得机械生硬,也将作文要求分解得支离破碎,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虽然这种命名能充分体现高考作文命题指向性,而凸显紧扣任务、不要宿构套作的目的,但這种过度强化任务指向性的概括实在不利于情境意识的形成。

过去的作文命题形式简单,优点是发挥空间大,缺点是容易宿构、套作。为防止宿构、杜绝套作,新高考命题越来越提升情境复杂度。但再复杂的设置,也离不开写作主体、文本内容和阅读者所构成的情境。

情境是个鲜活构建,各个要素要按照各自特征在情境中有机地呈现,而不是几个任务的达成。情境意识的构建需要思考形象性、逻辑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

情境的形象性展现情境构成要素的鲜活个性。各要素的形象性有机地生成,形成丰富的创造空间,呈现情境的生动美丽。

情境的逻辑性表现为情境中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和谐,逻辑性为文章创设严谨得体的情境。

情境的社会性体现为走出自我的狭小空间,关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白居易有言:“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指出了写作的时代历史责任感。

当前很多学生反感与社会现实、国家发展、世界局势之类富有鲜明时代性有关的话题,以为这些话题都与自己无关,无非是堆砌材料,假大空。其实,只有走出了自我空间才能拥有家国情怀和世界格局,肩负起历史的时代的责任。

作文情境的形象性、逻辑性和社会性,综合表现为对话形态。作文情境的对话形态可以分为隐性对话和显性对话两种形式,如“谈意志”这样的命题作文,可以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激励自我。而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倾向指定对象的显性对话形式,2015年是对话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2017年是对话在华留学的外国青年,今年是对话2035年的18岁一代。对话形态是围绕写作主题、写作文本、对象构建作文情境的最佳形式,进入对话状态就是进入了写作情境。

试以情境观下的对话形态来构思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作文题中有一个生动的情境:给“世纪宝宝”写一篇文章,文章放入“时光瓶”中,留待2035年的18岁青年开启。这个生动的情境即是展开一场浪漫的对话,这场对话围绕的主题从年表大事记的材料中产生。在情境观的引导下,主体、客体相向而坐,主题自然切入,围绕主题或娓娓道来,或语重心长。无须顾虑任务的得失,只专心对话的得体、深刻如否。

二、作文的真实观

当前作文之弊,不真实、不真诚、不真挚,盛产假大空,缺乏真善美。其实,不是学生不知道真实的好,关键是不知道如何真实。帮助学生实现真实,才是帮助学生树立了写作的真实观。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是个虚拟的情境,似乎没有真实性可言,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个题目帮助学生认识写作的“虚”与“实”。在写作中,情境的真实只是表面真实,思想情感真实才是深层的真实。故此,情境可以是虚拟的、想象的,而思想情感却必须是真实的。《功夫熊猫》的情境完全是虚构的,哪里有会说话的熊猫,又哪里有武艺高超的乌龟大师,不过是借了这些虚拟的外在情境,刻画一些憨态可掬的动物形象,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功夫熊猫有个经典表情:眼珠一转、嘴角一扬,将狡黠全写在了脸上。可这是人的思想情感啊?当然是人的,那些动物的神态表情都是人类的生动写照。所以人类能看懂,能从中产生共鸣,会捧腹大笑,也会凝眉深思。

情境的真实也好,虚拟也罢,都不害思想情感的真实。有了这个认识,就可以打开思路、敞开心扉,书写真实、真诚、真挚的思想情感了。

写作的真实观,一是需要细致来实现。不管是心灵世界的吐露还是对大自然的描写,都需要有细致入微的态度,这个浮躁的时代太缺少能静下心来聆听心灵和自然的耳朵。听听自然的风声虫唱,听听自己的内心悸动,从天籁到人籁,细腻地捕捉,真实地展现。这种细致,宛如百年老作坊里的铜匠师傅用铁锤在铜环上敲出细密精巧的花纹。工匠精神,在语言文字的真实表达中美丽绽放。

写作的真实观,二是要用勇气来撑起。我们常常觉得没什么可写,自己平凡,没啥可写;天下太平,也没啥可写。自我陶醉,了无趣味;大唱赞歌,令人作呕。于是真的没有什么可写了。其实,当我们勇敢地看向我们的内心,当我们勇敢地审视快速发展的时代,就发现有多少不足和问题。内心忏悔,是基于自我的谦卑和坦诚,是指向人生的完善与追求;反思社会,是对时代的责任和希望。这时就需要勇敢地拿起批判性思维的武器,深入地剖析自我,向自己宣战。

三、作文的母语观

当前很多高中生的作文之所以不能生动、典雅地呈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灵活自如地使用我们的汉语言。而根本原因是缺乏母语观念,母语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书写潦草不美观,遣词造句生硬不流畅,表情达意晦涩不贴切。如此作文,作者毫无乐趣和成就感,读者苦不堪言。可以想象,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面对这样的作文当会痛下杀手、毫不留情。

如何培养母语观?

树立母语观从认识汉字开始。汉字从构形到赋予多层次意义的过程本身,体现了东方式认知思维方式: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汉字中隐藏了整个世界,汉字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认识汉字就是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人类。草竹鸟兽,都化为偏旁部首,让草木虫鱼,各从其類;口耳首目心手足肤都充当偏旁部首,统领人的类属、部位、动作、情态。汉字,已经生动诠释了这个世界的秩序,已经为人类的思想行为情感描绘了轨迹。洞悉了汉字的奥秘,就自然掌握了汉语表达的奥秘。

母语观在汉字的书写中巩固。汉字书写要横平竖直,慢慢书写,用心书写。只有慢慢地、用心地书写,才能在笔画间架之中领悟汉字的内蕴,培养与汉字的感情。《课标》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去细致落实。而当前过多的作业,让学生的书写无法从容,疾驰速奔之间又如何酝酿母语的味道!高考场上那一篇文字是精心构造还是随手涂鸦?这是对待母语文字截然不同的态度,也肯定会是迥乎不同的结果。事实上,高考高分作文往往都书写工整美观,从字迹中就能看出气定神闲、从容自信。好的书写,让语言更典雅蕴藉,美观的文字更能承载起深厚的内涵。

母语观在表现汉语言的深厚内涵中升华。汉语言文字记载了悠悠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这在世界文字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汉语言沉淀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蕴,今天很多外国留学生对我们语言中的内涵非常感兴趣,但是我们很多学生却毫无骄傲自豪感,从不追求对语言内涵的探究和思考,只求如何快速简单地表达,造成语言表达的严重营养不良。那些文质俱佳的文章,往往妙语连珠,文采翩翩,内蕴涌动。这才是母语的运用,这样的运用才能展现文化自信。

可是,在当前学习背景之下,如何培养学生母语文化内涵呢?还是回归母语经典吧,只有在大量的母语经典阅读中才能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内涵,用满江波涛让学生浸润涵养,必能取得弱水一瓢。可惜当前焦虑浮躁的教学环境,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学生难以静下心来阅读,老师也难以坚守经典阅读文化提升的阵地。于是只好随波逐流,依题作练,将母语学习变成高考分数获取的练习场,沉浸在题海战术之中,以为这就是语文学习的全部。如此这般,又怎能还母语以美丽高贵的真正面目?母语兮,归来!是作文教学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呼唤!

(作者单位:长沙市雷锋学校)

猜你喜欢
母语作文题书写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书写春天的“草”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