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还有多高?

2018-08-23 10:43陈晨
畅谈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山政绩观发文

陈晨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持续发力,各地“文山会海”现象得到明显改观。但在个别地方,不注重工作实效、片面强调“重视不重视,会议来检视;工作好不好,文件少不了”的情况,仍在一定层面较为突出。

近日,记者在西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采访时,县上一个科级部门的干部反映,去年一年,他们单位共收到市级部门和县里几大班子的文件3831份,经过整合修改,该局全年向乡镇发文642份。如此算来,一个科级单位,每天要接收处理十几份文件,要制定下发两份文件。

这名干部说,这些文件大多是上级机关和县里安排的各项工作,比如农资打假怎么做、质量监督如何搞、消费维权怎样开展等。而下发到乡镇的文件,也是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县情况制定的,“工作千头万绪,都要靠文件来推动”。下发文件既是安排工作,也是为了明确责任划分。“文件发了,有了痕迹,出了事就是我们督促落实不到位。但如果没有发文件,性质就变成了没有开展工作,出了问题要被追究全责。”

制定文件、下发文件,是开展和部署工作的遵循依据与有效方式,该发的文件一定要发。但在一些地方,本是用来推动工作的文件,却在“文来文往”中走形变味。

比如,一些地方要求文件不能层层转发,就有少数基层干部挖空心思在文字表述上做文章,“变个说法”“造个新词”,将上级文件“改头换面”一发了之;有的地方要求所有工作都要用文件“留痕”,一些原本该扑下身子搞调研的干部,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在办公室埋头起草文件,“工作不够,文件来凑”。

更有甚者,在某个地方,领导干部说起开展了哪些工作,张口闭口都是谈论制定了多少文件、出台了多少“办法”。但被问及具体的工作成绩,却语焉不详,连忙翻看文件“找成效”。

令人不解的是,尽管基层干部对“文山会海”颇有意见,但很多人似乎已经习惯了“用文件落实文件”的工作方式,自己就成了“文山会海”的制造者。采访中就有干部说,“没有文件,下面怎么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

客观而言,近年来各地在削减“文山会海”方面,下的力气不可谓不大。但基层仍有凡此问题种种,凸显出一些部门和干部的责任观、政绩观出了问题。

“你开会来我开会,你发文来我发文,横批:谁来落实?”群众中流传的一副对联,就是对一些地方“文山会海”现象的辛辣讽刺。

要给“文山会海”瘦身,需要基层党委和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真正扑下身子,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在倾听民声民意中寻求“药方”,学会做“减法”,切實砍掉不切实际、可发可不发的文件。

这样一来,研究出的对策才能真正符合基层实际,才能让干部有时间和精力将真正有利于工作的文件精神落实到位。

文风背后是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削减“文山会海”,还需要以正确的政绩观、责任观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完善考核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间的权责划分,坚决扭转“靠发文件免责任”的扭曲观念。真正到群众中去,用群众的口碑、百姓的喜乐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依据,而不是用“开了多少会、有无下发文件”作为干部履职尽责的评判标准。

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将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

猜你喜欢
文山政绩观发文
自律是青春的必修课
后来,我们都走散了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文山 ,春光中写下的赞美诗(组诗)
政绩看“观”不看“官”
如果人生有橡皮擦
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