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零吼妈妈” 学习“止吼课程”

2018-08-23 10:43李海霞
畅谈 2018年9期
关键词:正念工作坊心理学

李海霞

“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时,鸡飞狗跳,嗷嗷喊叫。前一秒如漆似胶,后一秒叮咣就削。”

不久前,网上的这个段子引起很多家长的共鸣和热转,在热转之后,很多妈妈也在反思并寻求解决之道:为什么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怎么能做到不吼不吵,做一个温柔、耐心、体贴的“零吼妈妈”?

顺应这种需求,现在微信公众号、线上线下的情绪管理课程也应运而生,有的是免费讲座,有的是系列培训课,甚至还有在五星级酒店举办的高端班。

面对这些课程,家长纷纷解囊报班学习。那么,家长是如何选择的?效果如何?动辄上千的课程值不值?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呢?

贴满“亲生的”也没止住吼

“你再仔细想想,一元等于几个5角?”“3个,5个……”当孙女士把一堆零钱摆在桌上,讲了半个小时,儿子还是瞪着大眼睛瞎蒙时,她心里的火腾腾地往外冒,恨不得大巴掌拍过去狠狠揍他一顿,大吼道:“你长没长脑子?!这儿明明摆着2张,你还说3个、5个。你要真不想学就别学了,到厕所掏大粪去!”

孩子看到妈妈暴怒的样子,“哇”地一声哭了:“妈妈,我好好学,我不去掏大粪。”

儿子一哭,孙女士看着儿子受了惊吓的眼神和梨花带雨的面容,心里又难受得要命,这份难受引发了她的自责和愧疚,让她对自己充满了失望。“我对孩子太没有耐心了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自从儿子上学后,因为学习不好,这样的“剧情”在孙女士家里没少上演。她知道“吼”没用,为了提醒自己,还在墙上贴满了“亲生的”三个字,但当儿子激怒她的一瞬间,她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暴怒和狂吼。

对于“吼孩子”,张先生也很有感受,他的孩子是一名学习小提琴的“琴童”。他说:“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小4小5,小提琴专业每年招不到10人。全国几千考生,为了能考上,大部分孩子4岁左右就开始找名师学琴,家长至少一人辞职全程陪练,小学基本都不去上课了,每天练10个小时。小提琴的家长圈内,发火是普遍现象。有的孩子没考上,家长把孩子手背的骨头都打出来了。读读郎朗爸爸的书,当年他们爷俩差点儿跳楼自杀。压力大,对孩子要求高,特别是期望高的家长都会吼。”

现在,随着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吼式教育”已成为中国家庭的普遍方式。

“止吼课程”多起来

其实,家长都不愿意吼孩子,很多家长都是看着《爱的教育》成长起来的,认为孩子是上帝赏赐的“天使”,知道应该无条件地爱孩子。但一遇到事儿,就控制不住,然后又自责,火气更大,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孙女士就是这样,她感觉自己都要抑郁了。

为了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她在向亲朋好友求助的同时,也关注了一些心理学的公众号,还加入了几个微信群。“群里经常有人推荐一些情绪管理的课程,这些课程方式繁多,有正念课、冥想课、教练型父母课、身心调整课、催眠课、沙盘课等……多数是两天到一周的短期培训,价格从1000到20000元不等。”

“我沒想到这样的课程这么多,之前参加过一个教练型父母课,两天1800元,主要讲母子之间的共情式沟通,对我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我有群友参加过一个身心调整课,让自己在潜意识状态下感知自己的情绪、接受和悦纳自己,也有效果,但那个课比较贵,两天6800元,另外这个课还是分阶段的,如果继续上中阶和高阶的课,两天在10000元左右。”

“这些课还不算贵的,有些国外的大师课,一天就3000元左右。我曾经在群友的推荐下,参加过一个在五星级酒店举办的情绪管理课。100多人参加,基本是40岁左右的孩子妈妈,还有带孩子参加的。”孙女士介绍说。

目前,国内的心理学热方兴未艾,不乏一批外国大师的追星族,培训机构正是抓住了当代人负面情绪困扰的刚需,炒热了心理学工作坊的市场。除了一般的培训课,许多国外一些心理流派掌门人、大师来北京做一次周末工作坊,动辄几万元。一位专门做培训的王女士透露:“你想让哪个大师来,只要告诉我,你能找到足够多的客户,我都能运作。”而根据网上的一些资料,这些大师们在欧美的工作坊,价格要实惠很多。

“止吼”不必多花钱

对于这些价格高昂的课程,如何辨别课程的含金量与性价比呢?

有心理咨询师介绍说,通常,国内官方机构或者著名高等学府主办的心理学大会,以学术交流为主要目的,面向师资培训的心理学课程,都是含金量、性价比比较高的。

另外,来自国外著名高等学府的心理学家在中国开办的工作坊,以推广和普及学术理念为目的的,通常也是高含金量,价格实惠。而商业机构运作的大师培训,就需要年轻的父母们睁大眼睛辨别了。

其实,国内的心理学家、一线心理学工作者所开的工作坊、课程,都足以解决家长的“坏情绪”。因为家长们出现的负面情绪程度,基本还在安全范围之内,只要具备一些入门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基础心理学工具,就能够解决。

为了控制怒吼,张先生也是积极想办法,他最初选择的方式是向专业书籍求助,从知识中获取力量。为了孩子教育的问题,张先生读的教育相关的著作,摞起来有一米高。无疑,张先生从书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但张先生说,真正帮助他能够接纳现实的不是书籍,而是最近在国内越来越火的心理学课程“正念”。

张先生说:“我的体会是,正念有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暂停坏情绪。二、降低了对孩子的期望。三、接纳现实,有助于孩子的学习效率,促进孩子的表现向期望靠近。”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有心理学背景的张女士也是一位正念爱好者、受益者。

她现在已经不怎么吼孩子了,她说:“‘吼其实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转化成的愤怒,经常是期望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行为模式或者样子去做,但是孩子怎么都不肯,这种无能为力和挫败感导致了愤怒,向孩子发泄了出来。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吼解决不了问题,只会激化矛盾。平时的正念练习可以让我们多关注自身,并且培养察觉和接纳的能力,这样本身就会减少对孩子的苛责和过度关注。同时,在情绪比较强烈时,正念给了我们从自动导航模式开解出来的另外一个选择,相当于自带一个缓冲空间。”张女士嘴中的“自动导航”“接纳能力”,都是正念课程中的术语。

张先生和张女士参加的某正念俱乐部是一个互助团体。该俱乐部负责人张海敏说:“正念是团体课程,是先行者带领后进者的非营利形式,需要参与者彼此分享来获得共情,从而以体验的方式,学会处理坏情绪,解决生活中工作、家庭、人际交往中的‘急吼吼。一期课通常是8周,每周一次两小时的课程,我们的课程是公益性课程,但家长们反映效果都不错。”

“止吼课”的出现,到底是好是坏?

教育部曾于2015年10月发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要求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家长学校,城市学校建校率达到90%,农村学校达到80%。确保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等。

各地中小学按照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家长学校并开设家长教育课程,对成绩合格的家长颁发相应的证书,有人质疑,“难道做父母也需要持证上岗吗?”

其实理应如此。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和终身老师,为了当好孩子的老师,父母必须不断学习并具备相应的资质,否则将误己子女。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针对家长的情绪课程,为做一个高素养的家长,做温柔、耐心、体贴的“零吼妈妈”,家长们不惜花大价钱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参与培训得以提高自身的育儿水平。家长自掏腰包的“我要学”,与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你学”截然不同,正说明了人们教育思想理念正悄然改变。

——东方网

吼,代表了一个亟须成长的“缺口”。当一个孩子诞生,一个男生就“升级”成为一个父亲,一个女生就“升级”成为母亲——可以说,孩子的到来,是许多人人生的一条鲜明的分界线。来到截然不同的人生,自然每个人都需要成长的!恰如孩子诞生之后时时地吼叫——啼哭,这是孩子表达他们情绪或者需求的方式。做一个不那么恰当的比喻,吼叫,对于家长来说,也正是他们亟须成长的部分在自然而然地发出一种呼声。此时此刻,家长们确实需要相应的课程来“止吼”,但这恐怕不是什么情绪管理课、催眠课,而是教育方法课。解决“父母知识”的匮乏之后,对处理孩子问题就会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平靜,也就不会再动辄要吼了。

吼,在某个层面上讲,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的。如今孩子的学业,比家长读书那会儿不知高级了多少!如今的家长任务,比家长自己读书那会儿的家长任务,不知加重了多少!打幼儿园起,老师就开始给孩子各种独辟蹊径,各种非常考验动手能力、考验综合素质的“作业”,别说孩子搞不定,几个家长一起上阵都要绞尽脑汁。家长们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做,职场竞争、家庭支出、老人赡养……一点风吹草动都让人不省心。这个“吼”,就不单单是一种情绪管理的问题,也是压力过大难以有效释放的问题。

吼,从本质上讲,是情绪的一种自然流露。固然,家长们需要更多的成长,需要掌控自身的不积极情绪,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足够的情商和知识,尽量减少我们随意“吼叫”这种不文明举动的出现,而—旦我们做到了这一些,又要什么“止吼”课呢?

——《泉州晚报》

现在,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吼式教育”已成为不少家庭选择的教育方式。这固然和一些家长的性格脾气有关,但根本还在于,很多中国家长充满了“教育焦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惯性思维,让这些家长又急又躁:你怎么能不会做呢,别的孩子都会做啊!你怎么不再聪明一点呢?你要比其他孩子优秀,这样才有未来……

只是,“止吼”不是“止咳”,仅仅外服用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吼妈”们做内在调理。情绪管控再科学、“止吼课”再昂贵,也都只是治标,关键是家长们要调整心态,接受大多数孩子“不是天才”、也不是必须成为天才的事实。孩子的人生意义在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一些“吼妈”们需要转变教育思维,改进对孩子成长进步的认知。

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够完美、不够优秀,家长才能“成长”。事实上,一些中国家长们的焦虑,远不止体现在孩子的作业上,不断给孩子报辅导班、兴趣班,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送进名校,这些都是教育焦虑的体现。

最近热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正是当下很多家长的焦虑还原。为了孩子的教育,电影里的父母可谓绞尽脑汁、拼尽全力,甚至为了获取进入名校的名额,不惜假扮穷人,走贫困生通道。而在新闻中,即有家长为了全程陪孩子“练琴”,不惜辞掉工作。这些都可以说是“教育焦虑症晚期”、走火入魔了。

——《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正念工作坊心理学
早餐
“没有用”的心理学
正念训练对老年抑郁伴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影响
大学生特质正念对自尊的影响: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正念,焦虑时代的一剂解药
麻阳:相聚工作坊研修共提升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跟踪导练(二)5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