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

2018-08-23 11:11袁俊
东方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乘务员德育孩子

袁俊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但现实中“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不是一项具体工作,其目的就是使人向善。德育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悟性,让学生觉悟、醒悟、领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道德不是用来束缚人、压制人的,而是提升自己的人格品味。那么,在新时期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呢?以下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肤浅认识,供同行参考。

一、传统德育缺实效

1.德育目标太高太大不科学

小学德育实效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口头说教上,脱离实际。德育目标订得大而远,虚而高,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指导每个学生从内化于心外化成行时,学生不知啥是好,啥是坏,也不知道该干啥、怎样干,无所适从,收不到应有的实效。例如:《小学生守》第一条中“爱党爱国爱人民”这一内容不具体,学生不明白。学生不知何为“国”“党”“人民”?甚至产生“他们又不是我的爸爸妈妈,我为什么要爱”。

2.家庭教育对德育的漠视

父母是学生的人生导师,而现在的家庭教育却存在“儿孙不用管,全凭用情感”的现象。家庭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基础,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美德。每年的高考对许多家庭来说,却是个永远的痛。虽然近年高校一再扩招,但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激烈竞争的瓶颈效应,促使许多家庭重视智育,轻心育,反映在教育上就是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淡视或忽视孩子的心理品质;再加上许多家长自身的素质原因,对孩子教育的观念错位,从而导致在学生品质形成中家庭教育的缺位。例如:尊老爱幼、关爱老人,而现实中父母把最好吃给了孩子却忘了家中的老人,公共汽车上随处可见奶奶站着而孙子坐着,“雷都不打吃饭人”等等......孩子的道德教育缺乏潛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体验,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

3.社会价值的制约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价值目标的选择,严重制约着小学德育。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国人总在矛盾中挣扎。在《当代中国人的八大纠结》中有言:富贵不能移——人穷志短;明人不做暗事——兵不厌诈;士可杀不可辱——好死不如赖活;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仇不报非君子;观棋不语真君子——见死不救是小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百无一用是书生;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人靠衣裳马靠鞍;善有善报,恶意恶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教育者就是培养学生在矛盾中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但有的教育者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其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诸多方面不能完全帮助今天的学生解决道德难题。尤其是当下的评价更显淋漓尽致:“分分分,老师的命根”,每遇考试当下皇帝不急太监急(教师着急学生不急),学生眼中的我们是多么的卑微和功利。成绩好不是永久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的每颗扣子,走好人生每一步。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抹黑英雄形象时有出现,西方在意识领域对学生的腐蚀,使其发生思想意识混,丧失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新课程下如何立德树人

1.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

中国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上文化,不少国人只关心自己的家庭和亲属,只在乎自己的直系亲属的福祉,对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所遭遇的苦难视而不见,毫无疑问这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和冷漠。我要建立在一个理性社会,就必须认识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当今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社会公德缺失,要知道:没有那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

2.不要让人性湮灭在制度之中。

目前国人正在遭受环境破坏与人性丧失两大“邪恶”的折磨,不少国人的思想僵化,做任何事情都非常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闹出用证件去证明父亲的笑话......例如:公共汽车上有残疾人买了儿童票(没有残疾人票),乘务员要求残疾人出示残疾证,残疾人展示残腿,乘务员不依,双方争执不下......同乘的老者仗义执言:要求乘务员(乘务员是男士)证明自己是男人,让乘务员拿出证件证明自己是男人,满车人皆哄然大笑。

3克服“面子”上的心理障碍

“面子”是国人尊严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难以克服的障碍。在不少国人眼中,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或改善生活质量,而是成了身份和地位显赫的象征和标志,许多读书人只是一群通晓考试而从不关心社会公德的食客,他们奉行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三、重建立德树人的基本策略。

1.树立大课程观

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调“目的”意识。学生德育的是一项系统的、整体的、多方位的工作。教师自身素质和德育意识,以及德育管理者指挥、协调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决定德育成败。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注重师德教育,加强对全校德育的领导与协调,注重对各项工作中德育的指导。须知德育就像吃盐,不能单独吃,要打破学科界限,在各学科进行中渗透德育,注重学生人品教育,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2.校园处处皆德育

整合小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德育不是孤立的,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途径,开发德育资源课程。办学理念:立字立人;校训: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育人目的:写中国字,读世界书,怀天下心,做现代人;办学目标:建有文化的校园,树有思想的教师,与有特长的学生,办有特色的小学。成人对孩子的影响远远比不上同伴对孩子的影响,要特别注意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同伴互助对学生的影响。例如:学生不扣衣服,引导学生学会服饰文化:第一颗扣子不扣——自由,两颗扣子不扣——秀肌肉,三颗扣子不扣——我是流氓我怕谁。

3.从灌输走向对话

注重沟通、体验及养成教育。“井底之蛙”愿意是见识短浅,这是个无人不知的寓言故事,老师先让学生说是这个故事,并说说从中受到什么教育。然后话锋一转说“井底之蛙”又有新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青蛙跳出井来非常高兴.....最后却又回到井里了,为什么?原来青蛙跳出井后看到一条大河,河水非常浑浊,河边还有捕猎者等着自己,恶劣的环境让青蛙不得不回到井里,从而引出环境教育这一话题。

4.从书本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重要的德育源泉,一个妈妈亲给孩子煮面,一碗表面上有少许鸡蛋,一碗表面上没有鸡蛋,让孩子自己选,结果孩子选了表面上有鸡蛋的。妈妈把剩下的表面上的没有鸡蛋的面条翻开,结果面下有两个鸡蛋,而孩子手中的面条下面缺没有鸡蛋。孩子本想撒娇哭闹,妈妈抓住时机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选的不许闹,同时告诉孩子想占便宜的人终究是要吃亏的......

5.从限制走向开放

面对学生抱着书睡觉这一现象,教师有两种心态:成绩差者抱着书就睡着了,成绩好者睡着了还抱着书,对前者大加限制,对后者包容开放。对厕所文化的开放性:首长好!——手掌好!前者是对长者问好,后者是不要把小便尿在地板上。这种方式让学生易于接受,德育效果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之,德育无小事,事事皆德育;道德教育不是跟人作对,而是尊重学生主体的合理诉求,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终实现德育最优化。细雨湿衣看不见,鲜花落地听无声。让我们共同营造适应学生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肯定性评价,使社会公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为国民素质的提升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乘务员德育孩子
光影视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我是人
飞机的型号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