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屈光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调节反应的影响

2018-08-24 11:41万春梅
医药前沿 2018年24期
关键词:配镜塑形矫正

万春梅

(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 四川 广安 638000)

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受到公共卫生组织重视。青少年近视呈现发病早、进展快、高度近视比例增加等特点。因此针对青少年近视问题采取矫正方式可对近视程度控制,对青少年发展尤为重要。框架眼镜为传统矫正方式,矫正效果良好,但是角膜塑形眼镜对调节反应研究较少,屈光状态与调节反应存在联系,只有对两种矫正方式调节反应进行分析,才能明确哪种方式对矫正近视效果更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8月—2017年4月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人数80,160眼,年龄在9~17岁,平均年龄为(13±0.02)岁。矫正前患者近视度数为-0.75~-6.00,顺规散光在1.75D以下,逆规散光在0.75D以下,单眼矫正视力在1.0以上。研究中患者并不存在眼部器质性疾病患者及眼球运动异常患者。

1.2 方法

检测均由同一名验光师完成。所有患者均接受裸眼视力检测,采取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将睫状肌麻痹后施以检影验光,将患者屈光不正度数及矫正视力记录。观察组配镜前需遵循角膜塑形镜检测流程施以角膜地形图检测、眼压检测、眼轴检测等;对照组患者验光后便可配镜。观察组、对照组配镜后1/3/6/12mo进行复查,复查项目为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调节反应等[1]。

采取动态监测方式,保持室内正常照明,双眼需同时关注33cm处检影镜,检测人员需观察影镜孔影动。光带提示后,患者0.25D一档增率提示至0.25D,中和后球镜度数被确定为调节反应指标[2]。

1.3 观察指标

检测公式为:等效球镜(D)=球镜(D)+1/2柱镜(D)。观察组及对照组均利用复方托吡卡安滴眼液验光,经检影后进行试镜,统计等效球镜度[3]。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1/3/6/12mo复查,所有患者均完成实践,共计80人,160眼。

2.1 观察组角膜塑形镜调节前后调节反应变化

观察组40名患者中角膜塑形镜调节反应均小于调节刺激,存在调节滞后情况,佩戴时间长右眼、左眼调节滞后量呈下降趋势。不同眼球调节滞后量时间节点变化为正太分布。球形检验后χ²值为101.315,无法满足球形假设,采取多变量检测,结果表明检测时间对调节滞后量有一定影响。双眼配镜后1/3/6/12mo调节滞后量比配镜前小,右眼配镜后3、6、12mo滞后量小于1mo,右眼12mo小于3mo;左眼配镜后6mo小于1mo、3mo。

2.2 对照组配镜后调节反应变化

对照组40名患者配镜前后均出现调节滞后,配镜时间延长后双眼调节量不断降低。对照组显示正态分布,多变量检测后,时间对调节滞后量存在一定影响,对照组患者右眼、左眼配镜后1/3/6/12mo滞后量比配镜前低,并且6mo小于1/12mo,以上指标小于1/3mo。

2.3 观察组、对照组矫正前后调节反应对比

配镜时间延长后,两组患者滞后量均下降,对变量检测结果显示,时间能够对滞后量产生影响。观察组患者配镜前后1/3/6/12mo调节滞后量差异对比明显,观察组、对照组配镜前差异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配镜后4项指标调节滞后量小于对照组。见表。

表 观察组、对照组配镜前后调节滞后量变化

3.讨论

调节刺激为致使患者近视的因素,调节反应为刺激产生的实际调节量。调节反应困扰因素较多,为保证研究准确性,研究对测量方法等进行控制,研究对象为9~17岁青少年,应用MEM动态检影法干预,这种检测方式较为客观,检测结果精准[4]。两种检测方式具备一定相同点,观察组、对照组配镜前后调节反应为调节滞后,并且随着时间延长,滞后量均会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视觉信息处理中枢对视网膜离焦敏感度下降,也可理解为景深及模糊适应引起的反应。实验最终结果为观察组滞后变化量各指标小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矫正后效果较好,视力得到一定恢复。所以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配镜塑形矫正
既“塑形”又“铸神”——陕西持续深化监察体制改革
安利引领健康塑形新风尚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配镜后视力到0.8还是1.0合适?
验光师技术决定配镜效果好坏
网络配镜版十万个为什么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
“三严”铸魂 “三实”塑形 凝聚扭亏增效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