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马鸡的人工饲养管理

2018-08-24 08:31朱向博张丽赵润星卫泽珍杨引亮太原动物园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
中国畜牧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种蛋圈养雏鸡

文│朱向博 张丽 赵润星 卫泽珍 杨引亮(太原动物园/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

褐马鸡是我国的珍稀特禽,中国鸟类协会的会标、世界雉类协会会徽上的图案动物,山西省省鸟,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代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造成物种种质遗传多样性降低,威胁到褐马鸡这一珍稀物种的进化发展。人工饲养是褐马鸡物种保护、恢复物种种群数量的有效措施,也是褐马鸡自

然栖息地再引入的基础。近年来,太原动物园做了很多关于褐马鸡饲养管理的研究工作,饲养数量已达68只,走在国内褐马鸡圈养繁殖的前列。以下就褐马鸡的人工饲养及繁殖管理做详细的概括总结,以期为褐马鸡的人工饲养提供参考。

一、褐马鸡的饲养管理

1.场地管理。褐马鸡的发情交配受光照强度、日照时长、环境温度等的影响。所以,场地选址要求向阳、背风,笼舍周围有适量的高大乔木,兼顾到夏季遮阳、冬季采光等。笼舍应包括内舍和外活动场,原则上活动场馆越大越好,最小规格内舍为3.0米×2.5米×2.5米 (长×宽×高),舍外活动场5.0米×4.0米×2.5米,在舍内角落离地0.6米~1米处设置人工巢,巢内放置适当的垫草,舍内、活动场并设置一定量的栖架。内舍要求水泥硬化以方便清扫消毒,外活动场则是沙土地,供褐马鸡沙浴,在活动场适当种植常绿灌木、杂草,提升视觉观赏效果,同时为褐马鸡提供一定的青绿饲料等丰容效果。内舍和活动场通过小门连通,褐马鸡可以在内舍和活动场之间自由出入。

2.饲料管理。饲粮管理是养好褐马鸡以及保证褐马鸡繁殖成功的关键。唐朝忠等的研究表明:动物园中圈养褐马鸡种群的血清钾(K)、钠(Na)、氯(Cl)、钙(Ca),均低于自然保护区的野生种群,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亦低于保护区。其研究还指出:褐马鸡种蛋发育所需的Ca、镁(Mg)含量不足时,会影响种蛋孵化中胚胎的发育,影响雏鸡的孵化率。建议圈养褐马鸡的饲粮,应适当增加蛋白质、K、Na、Cl、Ca(或调整Ca、P比例)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的供给。调整优化后的日粮成分及百分率(%)比重见表1。将玉米、小米、高粱三种谷物饲料直接饲喂,麸皮、豆粕加入食盐、骨粉、鱼粉以及微量元素后,充分混匀,加适当的水做成湿料食槽内饲喂。王冲等统计推算,每只褐马鸡每天供给110~130克全价蛋鸡饲料,即可满足繁殖需求,结合表1成鸡的日粮组成,给每只褐马鸡的日饲喂量约250~300克即可,每天饲喂2次,自由饮水。

武玉珍等的研究表明,圈养褐马鸡羽毛中的七种微量元素(钼Mo、锌Zn、镍Ni、铁Fe、锰Mn、铬Cr、铅Pb)的含量,均比芦芽山和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野生褐马鸡的含量低,特别是铁,仅占野生含量的大约1/3。所以,即便微量元素在褐马鸡的日粮饲料占比很少(见表1),但饲粮中必须重视微量元素的供给,极少的微量元素对褐马鸡幼雏的正常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表1 褐马鸡成鸡日粮组成及比重%

3.分笼管理。野生褐马鸡种群个体之间有一定的社群等级,笼养褐马鸡也是如此。根据戴强等的研究,褐马鸡成鸡的等级明显高于亚成体,成年雄鸡的等级明显高于成年雌鸡;成年个体的等级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与面部红斑大小及耳簇羽长呈极显著正相关。所以褐马鸡笼养时,一定注意科学合理的分笼配对,否则易造成等级低的褐马鸡受伤或者死亡。

根据多年的饲养经验,同一窝育雏长大的褐马鸡,可以饲养在一个大笼里,但是雌雄比例最好是1∶1;有些雄性个体可以接受两个雌性个体,但同笼饲养的褐马鸡雄性个体数不能超过雌性个体数。当雌雄配对有打斗的,适时调换配对对象,因褐马鸡繁殖期有领地行为,调配时一般将雄性个体调入雌性个体的笼舍或者领地。

二、褐马鸡的繁殖管理

1.发情、配对、产卵。庞新博等根据褐马鸡人工采精量推算:雄性褐马鸡在2岁时基本性成熟,3岁时完全性成熟,10岁以后生殖能力下降,3~8岁为雄性褐马鸡的繁殖高峰期,且产精高峰期为每年的3月下旬到5月中旬。所以,在褐马鸡发情配对之前,首先要掌握鸡群中每个个体的年龄及往期生殖情况,这是繁殖管理的第一步。

根据多年的饲养观察,太原动物园的褐马鸡发情,最早发生于二十四节气的雨水(约公历2月中旬),雄鸡开始追赶雌鸡,背基部的白色羽毛微张。发情明显时,常表现在投喂饲料后,雄鸡会先发出明亮的召唤叫声,呼唤雌鸡前来一起采食,有别于非动情期。发情盛期,雄鸡的脸盘明显扩大,颜色鲜红,两翼下垂,追赶雌鸡。发情期,雄鸡取食时间较少,移动与警戒时间较多,而雌性则将大量时间分配到取食行为,为产卵、孵化等做准备。在繁殖期,雌性褐马鸡取食行为显著多于雄性。发情一般终止于小满节气(约公历5月中旬),脸盘收缩,颜色恢复暗红。

为了提高褐马鸡产蛋率以及种蛋受精率,配对成功后最好成对分笼饲养。圈养褐马鸡每天的活动和取食最旺盛时间为7∶00~9∶00和17∶00~19∶00,交尾也基本发生在这两个时间段,整个交尾过程约5~16秒。交尾时对环境比较敏感,有异响(如天空中飞鸟略过、鸣叫等)则不会进行交尾。一次授精,精子可在雌性褐马鸡体内存活18~24天,且能成功使卵受精。雌鸡产蛋一般发生在清明前后(约公历4月初)每天的17∶00~19∶00,产蛋期约一个半月,每隔1~4天产一枚蛋,蛋重平均为58(44~67)克,和正常鸡蛋差不多大小。每窝产蛋数8~22枚,种蛋受精率为42.4%~78.5%。在褐马鸡的整个繁殖期,包括发情、交配、产蛋期甚至亲鸟孵化期,饲养操作以及笼舍周围环境,要尽可能地减少噪音、恐吓等应激因素,控制应激因素,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褐马鸡的种蛋数量、种蛋受精率以及种蛋的质量,有利于提高种蛋的孵化率。

2.孵化。在种蛋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选择蛋重大小匀称、蛋壳色泽均匀光滑的蛋待孵化。不论是自然孵化还是孵化机孵化,都做好相应的标记,且进行10~15分钟的高锰酸钾+甲醛熏蒸消毒。

自然孵化。亲鸟孵化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笼养褐马鸡还保有一定的野性,警惕性比较高,亲鸟孵化期间,若孵化环境中有异常的声音刺激或者个体干扰,雌鸟会离巢、弃巢,离巢时间过长或者弃巢均会造成孵化失败。一般实行抱窝母鸡代孵的自然孵化方式,把抱窝母鸡在孵化的鸡蛋换成褐马鸡的待孵蛋,每只母鸡能孵6~8个蛋,孵化期为28~29天。母鸡代孵的优点,在于孵化期间的干扰因素可控性强,出雏率高,育雏管理相对容易,育成率高;缺点在于抱窝母鸡的孵蛋量有限,且代孵要饲养储备代孵母鸡。

孵化机孵化。入机孵化前需要对种蛋做消毒处理。种蛋消毒建议把种蛋放入孵化机,对种蛋和孵化机一起实行高锰酸钾+甲醛熏蒸消毒,熏蒸10~15分钟后,通风一个小时后开机孵化。孵化机孵化期为 27~28天。孵化机的初始孵化温度设定为38.5~39℃,随着种蛋孵化日龄的增加,孵化温度逐渐降低0.1℃,直至出壳前3天将温度降至36~37℃,孵化期间相对湿度设定为57%~62%,出雏前3天要保持相对湿度在62%。每隔2小时翻一次蛋,翻蛋角度为90°;每隔2小时晾一次蛋,翻蛋和晾蛋可同时进行。孵化第1~10天,每次晾蛋10分钟;第11~20天,每次晾蛋15分钟;20天以后至出壳,每次30分钟,尤其是孵化后期,由于胚胎脂肪含量较高,而本身散热能力较低,若晾蛋不充分,会造成孵化后期胚胎大量死亡,孵出的雏鸟也较弱,成活率低。孵化过程中注意孵化机的通风,保持鸡胚的正常气体代谢。孵化湿度可根据初生雏情况来判断是否台适:一般初生雏为入孵蛋重的55%~65%,均能正常出壳,说明湿度合适;若雏体肥大,出雏困难,说明湿度太大;若雏体小,说明湿度小。

出雏管理。孵化至第25~26天时,可以听到胚雏在壳内的鸣叫。此时,需将入孵卵移至出雏盘,准备雏鸡破壳出雏,若出雏管理不当,容易造成出雏失败——死雏或者弱雏,孵化工作将前功尽弃。出雏一般采用孵化、出雏同机操作,孵化机温度保持36℃,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2%。在出雏期,每天用35℃左右的温水喷卵2次。

表2 褐马鸡育雏箱温度

自然出雏时,首先在距钝端1/3处啄破一个小口,然后边鸣叫边休息,接着停止啄壳,待12小时后,胚雏会继续啄壳直至出壳。啄破一圈需30分钟。从啄开一个小裂缝到完全破壳而出一般需要9~24小时。当蛋钝端 1/3 处上面卵壳分离于下面 2/3处卵壳后,胚雏就出壳了。

卵内胚雏从开始鸣叫至出壳的时间平均为35小时,如果胚雏鸣叫声超过 35小时,而胚雏并没有啄破壳,且胚雏鸣叫声越来越弱,说明雏鸟发生了出雏困难。应马上采取措施,帮助其出壳,否则胚雏就会死于壳内。

育雏管理。自然孵化的褐马鸡,育雏可以由代孵的抱窝鸡来代理育雏,在健雏率100%的情况下,只要饲料得当,育成率可达100%。以下重点概述机器孵化下的育雏期管理,包括育雏期的温度管理和饲料管理。

刚出壳的幼雏还不能站立,2~3小时羽毛干后即可行走,对其24小时禁食但提供饮水。雏鸡7日龄内,由于雏鸡体温调节机能极为脆弱,难以适应外界温度的变化,所以一定要放在育雏箱内,育雏箱的温度一定要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着雏鸡的长大,温度逐渐阵低(见表2)。经过6周的脱温后,雏鸡即可转至笼养。

脱温是温度逐渐改变的过程,容易给褐马鸡幼雏造成应激。所以幼雏管理时,在首次饮水中可添加5%左右的白糖,7日龄内给饮温开水。30日龄内,饲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的痢特灵(0.02%~0.04%)、土霉素(0.2%)、氧氟沙星或庆大霉素(0.03%)等抗生素,有效预防和控制雏鸡细菌病的发生。雏鸡的日粮见表3,其中黄粉虫可作为喂食的诱食剂,投喂饲料要少量多次,1~4周龄雏鸟饲喂6次/天,随着日龄的增加每日饲喂次数逐渐减少。雏鸡在笼内饲养1~2月龄后转至育成阶段。尹祚华等指出,褐马鸡雏鸡生长发育到7周龄开始好争斗,相互啄羽毛,尤其喜啄尾羽,互相干扰,影响雏鸟生长发育,应分开饲养。

三、疾病预防

1.传染病预防:预防传染病,首先要清扫、消毒圈舍,铲除细菌、节肢动物等病原或病原携带者的滋生土壤;其次是疫苗免疫。圈养褐马鸡最常接触的外界物种一般有麻雀、人,麻雀或人可能将流感病毒传播给褐马鸡,病毒在褐马鸡体内可能发生遗传变异,可能引发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褐马鸡将全群覆灭,所以接种禽流感疫苗预防禽流感很重要。同时,考虑到圈养褐马鸡,将来可能要放归自然复壮野外种群或者自然栖息地再引入,所以雏鸟出生后,必须接种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痘、马立克、传染性法氏囊等疫苗。疫苗接种主要以滴鼻、点眼、雾化为主,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有效免疫。有条件的需要监测免疫后的各种抗体水平,抗体效价不够的需适时补免。

2.发病管理:对发病褐马鸡需先行隔离。如果怀疑是传染性疾病,则还需对同笼舍的褐马鸡进行转移,对发病鸡笼舍全面消毒处理,同时,对周围临近的笼舍也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一些烈性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密闭笼舍空间消毒,建议每立方米空间用42毫升福尔马林溶液+21克高锰酸钾熏蒸消毒,密闭24~48小时,然后通风换气即可。

四、小结

很多资料里介绍的成年褐马鸡饲料都是将其中的饲料粉碎,要么干饲,要么做成颗粒料来饲喂,相较于野生褐马鸡日粮的各种灌木、杂草种子,饲喂工作做得太过精细。给将来褐马鸡的成功自然放归带来一定的疑虑。据表观遗传学理论——环境的长期改变会影响基因的调控水平,表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性状。所以,相较于野生种群,圈养褐马鸡饲料的变化,将会对其肠道消化食物的种类及性状产生一定的适应性影响,这种适应性可能成为物种进化的一部分,就像食肉目动物大熊猫对竹子的适应一样,在放归自然的时候,食物种类的突然变化,褐马鸡的肠道消化机制是否能够适应野外生境的食物。所以,建议直接将谷物饲料投喂给褐马鸡,不仅能提前做好放归的这种食物适应性准备,还能减少人工、机器成本,降低饲养成本。

另外,育雏管理中常常会在饲粮和饮水中添加抗生素。饲养中建议,抗生素的预防性给药要做到少给或者不给。

做好褐马鸡的人工饲养及繁殖管理,能迅速增加人工饲养种群数量,有效地保存一些种质基因,为褐马鸡的野外放归、迁地保护以及再引入奠定基础,是褐马鸡物种保护的有效措施。据付玉明关于褐马鸡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低,存在遗传衰变。即圈养种群比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低,对疾病、周围环境变化等应激的抗逆性比野生种群弱,在极端条件下有种群覆灭的可能。所以,未来人工饲养需要做的不仅是提高褐马鸡的人工种群数量,还要提高种群的遗传质量——将圈养种群的部分野化放归以丰富野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与野外或者其他地区圈养种群互换,引进新个体,以提高褐马鸡的遗传多样性。只有数量和遗传多样性都提高了,才能真正保护好褐马鸡这一珍稀物种。

表3 褐马鸡雏鸡日粮组成及比重%

猜你喜欢
种蛋圈养雏鸡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日粮添加虾青素对种蛋孵化效果的影响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种蛋运输车尾板与车内轨道设计研究与应用
火星丁丁当·优质种蛋
食醋可防鸡病
圈养在心中的狼
2008年12月25日全国鸡蛋、淘汰鸡、肉毛鸡、雏鸡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