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促毕节生态文明建设

2018-08-25 07:42马丹
当代贵州 2018年26期
关键词:经济林达标率毕节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马丹

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增长到2017年的52.8%,每年增加1.3个百分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西北部,与川、滇两省接壤,是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地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毕节人民艰苦创业、继续奋斗,逐步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状况,在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大功夫,试验区努力实现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30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中,毕节“探索新经验、闯出新路子”,开启了治山治水治贫的伟大征程,试验区脚步不停,发展初心不变,奋斗姿态不止。30年的生态建设成果,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增长到2017年的52.8%,每年增加1.3个百分点,成效十分显著。

山更绿。毕节通过实施“3356”“长防”“长治”“水保”“天保”、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大力推进“绿色毕节行动”,森林面积从试验区成立之初的601.8万亩增加到如今的2127万亩,城市绿化率从9%提高到35%,治理石漠化1203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883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14.9%增长到52.8%,彻底走出了“越垦越穷”的生态恶化怪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定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为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的毕节,崇山峻岭依旧,山川秀美,满目青翠,到处鸟语花香。

水更清。草海“人鸟争地”的局面显著改善,水质变好,鸟类种类增加至246种,每年到草海越冬的候鸟达10万余只。毕节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毕节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大力推动水源地保护工程,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建成河流水质自动监测站11个,建成污水处理厂67座,实现了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境内52个河流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98%以上,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17年,全市3个国控、16个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33个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7.2%。当前的毕节,不仅让群众喝上了干净水、放心水,还为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生态环保贡献。

天更蓝。试验区人民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彻底取缔土法炼锌、炼焦、炼硫,重点加强水泥、化工、煤矿、火电等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强化道路和矿山扬尘治理,推进机动车污染治理,注重建筑工地扬尘整治,全面取缔黄标车和老旧车,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2017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2%,所有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在94%以上。当前的毕节,空气清新,天气凉爽,被誉为“天然大氧吧”“天然大空调”。

地更洁。深入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对原炼锌区污染较重的赫章、威宁、七星关3个县(区)33个乡镇进行重点防控,全面完成炼锌废渣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449万亩,完成耕地质量保护提升96万亩,实现城乡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全覆盖,农药使用量大幅下降,获无公害认证272个、有机认证36个、地标认证30个、绿色食品认证8个;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建成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10座、垃圾中转站80座,启动4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今天的毕节,彻底改变了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上个厕所没办法”的境况。

人更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实现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毕节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效益较好的经济林,把发展经济林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生态产业来推动,在山腰利用坡耕地退耕种植经济林,重点打造以核桃、茶叶、樱桃、刺梨、油茶、皂角、苹果、竹产业、花卉苗木和其他精品果业为主的“十大林业产业”。连片种植经济林达393万亩,人均拥有经济林0.4亩以上。2017年,全市林业产值达251亿元、森林生态旅游收入66亿元,既绿化了山川,也富裕了群众,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猜你喜欢
经济林达标率毕节
经济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四川脱贫攻坚半年“成绩单”出炉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探讨
2014年乘用车企平均油耗公布
浅析经济林中生物灾害的防治问题
补足区域交通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