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黔东南生态优势转化为美丽经济

2018-08-25 07:42桑维亮
当代贵州 2018年26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文明绿色

文_桑维亮

黔东南州作为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美丽经济,为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黔东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充分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切实解决环境突出问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实施“蓝天行动”,建设中心城市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完成5家水泥企业达标排放治理,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检验,完成淘汰黄标车6627辆,城市(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96.8%,大气环境质量及管理指数为1.79,位居全省第五。

实施“碧水”行动,加强“双十”“双源”治理,建成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2号渣场,完成16个县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推动“100个成长园区”配套设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水环境质量及管理指数为1.89,位居全省第三。

实施“净土”行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危险废物重点源动态监管率达100%,建成凯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凯里市、黎平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全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79.73%,土壤环境质量及管理指数为1.98,位居全省第一。深入开展农村清洁风暴行动,建设垃圾收集房(池)4775个,投入垃圾清运车324辆,聘请农村保洁人员3531名。全面推行河长制,组织对全州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25条河流开展“清岸清水”活动,开展巡查126次。

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发现的50个“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完成整改48个,转交办理的群众信访投诉案件155件已全部办结。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涉及黔东南州26个,已完成问题整改17个;细化分解的116项具体整改任务中已落实到位99项,完成率85.3%。

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专项行动,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国土空间合理开发与保护,争取黄平、施秉、雷山等8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编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整合数字凯里地理空间框架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发展平台和城乡规划信息管理软件平台等资源,建立形成系统性的公共信息平台。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达31.04%。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开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行动,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和管护,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04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4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40平方公里。

推动绿色经济做大做强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旅游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构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实施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行动计划,启动3个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12个,2017年旅游总收入完成777.75亿元,增长40.5%。

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狠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园区建设,建成省级农业园区60个。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获得农产品认证证书1113个。加快农业市场主体培育,全年新增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家庭农场、各类专业大户425家。

黔东南州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累计获得农产品认证证书1113个。图为黔东南州委书记桑维亮(前左三)在基层走访了解农业产业发展情况。(黔东南州委宣传部供图)

现代高效林业产业稳步发展。加快推进生态绿色有机特色产品基地、工业原料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和珍稀特色绿化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7.56万亩。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产值达40.43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274.8亿元,占省下达任务的101.8%。

大健康产业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大健康“六大产业行动计划”,促进大健康产业提质增效。从江县加榜百里梯田森林康养中心和黎平侗乡森林康养基地纳入贵州首批森林康养试点,剑河温泉城入围第三届中国温泉金汤奖,黔东南荣获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凯里市荣获2017年最美中国“大众休闲、健康、养生旅游城市”。

特色轻工业和工业转型呈现新亮点。打造形成以侗乡蜜、承德包谷酒等为主的特色优势品牌,以酸汤、肉类、蓝莓、豆制品、大米、精制茶等为主的特色食品。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和“双培育”“双退出”行动计划,推动冶金、化工、电力、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坚决打击取缔“地条钢”,关闭退出煤矿8处,压减煤炭产能78万吨。

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不断增强。依托“一节一会”、中国传统村落峰会等平台,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园区,争取荣获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10家,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释放生态文明改革红利

抢抓我省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机遇,深化生态文明重点领域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新亮点。

建立生态文明评价考核机制。印发实施《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完成2016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公众满意度达84.79分,位居全省第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获得93.5分,位居全省第二;综合考评荣获“良好”等次。

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出台《黔东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划分规定(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及州直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层层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将黄平、麻江、榕江县水尾乡、三穗县款场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列入全州审计扩大试点。

黔东南州作为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达66.68%)、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部署要求,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美丽经济,为贵州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文明绿色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请文明演绎
补妆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黔东南州减免税额首破10亿大关
文明歌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