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

2018-08-25 07:42陈刚文叶飞
当代贵州 2018年26期
关键词:梵净山铜仁铜仁市

文 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陈刚 文叶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图为思南县乌江湿地公园白鹭湖风光。(任志平 / 摄)

绿色发展,知行合一,铜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理念。

山上山下绿似海,青山绿水迎客来。夏日,走进铜仁市江口县梵净山麓,青山流翠,绿水淙淙,步步皆景,令人陶醉。

近年来,铜仁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省委对铜仁的科学定位,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生态是铜仁市最宝贵的财富。”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说,将继续实施青山绿水蓝天净土工程,加快绿色家园的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城市、乡村更美好。

汇聚要素 占领高地

历届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论坛上,所形成的12条“梵净山共识”,极大地提升了梵净山及铜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不止于发声。绿色发展,知行合一,铜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理念。

走进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人行道旁绿树成荫,主干道上车水马龙。大龙华电发电厂内,两根管道从生产车间一路延伸至一墙之隔的大龙汇成新材料公司,一根管道输送的是二氧化硫尾气,尾气与公司收集的锰渣发生反应,生成高纯硫酸锰;另一根管道输送的是蒸汽,为公司提供热能。同处开发区的红星锰业,同样引入发电厂的蒸汽作为热能。

自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以来,大龙经济开发区率先实现内外循环,做到了“把废水提纯,把废气全部用光,把废渣吃干榨尽”。

园区吸废吃渣还一度“吃不饱”,又“吃干净”周边省份的“三废”。如今的大龙经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项目成为一大亮点。

大龙经济开发区的绿色转身,是铜仁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作为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是地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绿洲。是世界重要保护区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区网成员之一。作为铜仁核心生态资源的梵净山,正成为全市发展的战略资源,有效撬动市场资源、吸引各方关注、汇聚发展要素,占领绿色发展高地。

铜仁市坚持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绿色铜仁建设,大力实施全域绿化“六绿”三年攻坚行动,全市国土绿化进程全面加快,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现了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三个同步增长。

以梵净山为例,其森林覆盖率超过9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值达12万个/立方厘米,山泉水清冽甘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1%,居全省第三位。空气优良率达97%。

绿色发展 生态富民

在印江自治县朗溪镇昔蒲村,石漠化面积曾达5000亩,如何改写穷山恶水的景象,让群众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生态脆弱,就要先修复好。”昔蒲村党支部书记田井付介绍,既要发展,更要保护生态。

数载艰辛植绿、播绿、护绿,如今昔蒲村90%以上的贫瘠地种上经果林,曾经瘠薄的石山荒山变成了花果满山的连片翠绿风景带。“经果林种植达3000多亩,去年总产值为13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田井付自豪地说。

同样是印江自治县的缠溪镇湄沱村,夏日清晨,国茶园基地,云雾缭绕,鸟语花香。采完春茶,村支书李文志正忙着组织村民采摘夏茶。今年茶叶下树率能达80%,是往年的两倍。

昔日湄沱村,与大多深山村寨无两样,无外乎“荒”“穷”。

数年来李文志带领群众发展茶产业,不仅让昔日荒坡地披上了绿装,还为群众攒下了一座金山。如今的湄沱村,户户人均纯收入上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茶产业专业村。

绿色,孕育生机。生态为重,绿色发展,是铜仁打好生态牌的路径选择。

正是看中家乡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在外创业前景向好的杨秀萍于2012年回乡创业,在闵孝镇平寨村成立贵州江口绿源水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冷水鱼养殖。

因水质优良,原生态养殖,公司所产冷水鱼一经上市,赢得消费者认可。目前,江口绿源水产公司已发展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冷水鱼养殖基地,年出产商品冷水鱼达500吨,生产冷水鱼幼苗300万尾,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

对茶园基地异常挑剔的贵茶集团,同样看中铜仁良好的生态环境,于2017年在江口县投建第一条抹茶生产线。

“铜仁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盛产茶叶的好地方,所产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非常适合生产优质抹茶。”贵茶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清爽说,“打造抹茶之都,江口有底气。”

生态自觉 获得先机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天生丽质,自然浑成。

铜仁市坚持“一手抓保护,一手抓治理”,以双手“弹钢琴”方式推进生态建设。制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先后编制《铜仁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4-2025)》和《铜仁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列出全市禁止开发区域38处。

把以梵净山为龙头的自然生态保护工作放在市级战略层面进行统筹,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梵净山,启动梵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程。

探索完善生态考评体系,落实“生态红线”,把森林覆盖率、污染物排放降低率、能耗系数下降率等生态指标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实行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问责制和约谈制度。

立法保护铜仁“母亲河”锦江……重拳频出,招招见实效。

在梵净山西麓,印江木黄高石坎林场,以86岁的老党员罗运仙老人为代表的8位护林员,用半个世纪的坚守,种绿、护绿,让1万多亩荒山变成林海。林木的直接经济价值达上亿元。

在碧江经开区,“农夫山泉”生产线上,生态水眨眼加工成一瓶瓶矿泉水,进入全国各地市场。

农夫山泉在铜仁市年产100万吨天然饮用水,年产值约10亿元,利税约2亿元,解决当地上千人就业。

除了农夫山泉,天士力、康师傅、华润怡宝等知名饮用水企业集团也“闻”水而来。

从昔蒲村的“点土成金”,到梵净山的“水淌银”,绿色成了生态铜仁的最大经济发展支撑。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旅游大发展。

山水成景。旅游,是铜仁最绿色的生态经济发动机。

夏日夜晚,梵净山下,寨沙侗寨人流涌动,篝火闪耀,侗歌飘荡。村民夏德发在金融扶贫的支持下,开起了农家乐“顺康侗庄”。“一年下来毛收入10多万元。”夏德发说。

如今在寨沙,6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吃旅游饭。

寨沙侗寨背靠“金山”趟出了脱贫致富小康路。无独有偶,德江高家湾村、煎茶镇新场社区,沿河南庄村、思南郝家湾村等无不是依靠绿水青山,让百姓过上了好日子。

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少荣说,铜仁是黔东武陵绿色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将奋力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发展,把铜仁打造成为标杆性的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城。

猜你喜欢
梵净山铜仁铜仁市
大自然的魅力:贵州梵净山
发现非遗之美
铜仁:山与水的交响
诗书画苑
关于对铜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分析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earning strategy
世界只有一座梵净山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学生作品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