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

2018-08-27 01:41陈艳
求知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

陈艳

摘 要:我国传统文化保持了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们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提升,但似乎对精神文明已经不那么重视。因此,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必须从学生开始,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教育中,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以及民族自信心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论述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希望能够对拓展小学生文化视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语文教育;渗透传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1.传统文化的概念

所谓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所形成的独属于中国的文明,它展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征,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思想。传统文化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文化形态也多种多样,不仅仅指单纯的儒家文化,而是各种民族文化的综合。为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时刻谨记老祖宗的教诲,使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2.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

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和心智,属于对万事万物都比较好奇的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知识的传输者,教师要懂得如何科学地将传统文化应用到教学中,为学生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还不足,甚至很多教师根本就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没有将其引入到教学之中,而小学生本来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无法很好地去接触传统文化,因此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和传播还不深入。

二、通过诗词歌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诗词中精练的语言,对于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其他文学形式而言,诗歌语言更加精练和简洁,而表达的情感和志向又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可以说诗歌在传统文化中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小学生时常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背景和含义,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文化素质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古诗词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它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的时候,可以通过对诗词歌赋的详细解读,帮助学生了解诗词深层次的含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精神文明等,从诗词中认识传统文化。教师在为学生选择读物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经典文学作品,如《三字经》《道德经》等。

三、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感情,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1.通过讲解汉字的谐音使学生了解汉字

在我国古汉语中,很多字都有谐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假字。谐音的应用常见于古诗词、歇后语等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一部分具有谐音的古诗词等,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查询,搜集一些谐音诗词或是歇后语等,如“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等。在学生搜集好之后,可以让学生先写出句子,然后让其他学生来说出其中的谐音字,这就增加了学生对谐音汉字的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该诗句的印象。

2.通过识字和写字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生字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引入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开发,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少年时期,人的记忆力是最强的,通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学生不断地认识和积累生字,提高自身对生字的理解,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升。这里,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经典的阅读材料,如《百家姓》 《论语》等,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古典书籍,从中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

3.通过“猜灯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汉字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只有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由于“猜字谜”这一游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猜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汉字,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将“猜灯谜”应用到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比如,在认识“臭”字之前,教师可以出题:“因为自大一点,人人都会讨厌。打一字。”或者让学生认识“众”的时候,出题为:“一字六筆无横竖,同心同德力无穷。打一字。”这样,学生对该字的记忆会加深,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对汉字的求知欲。

四、注重课外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首先要激起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只有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学生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由于课本上的传统文化知识有限,内容又比较单一,如果适当地向学生推荐有趣的课外书籍,那么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兴趣。比如,在学习《刻舟求剑》《曹冲称象》等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一些我国著名的经典寓言故事,并了解这些故事的创作背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小学生无论是在记忆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都是很强的,教师要懂得抓住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使学生有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较强情感性的书籍更能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情感性较强、英雄主义色彩强烈的课外书籍,让学生每天抽时间阅读一点,养成每天看书的习惯,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熏陶。

五、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家庭语文教育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代替的,如果父母能够配合学校和教师,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家庭之中,学生将会受益匪浅。身教大于言传,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坚持每天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购买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本,和孩子一起阅读,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结束后,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讨论阅读的内容,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还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此外,父母可以抽空为孩子讲解一些历史上的故事和名人,以及著名经典中涉及的道德礼仪,培养小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提取作品之中的精髓部分来提升学生的品质。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将我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它对学生文化素质、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品质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汉字、经典故事等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 素质。

参考文献:

[1]向永泽措.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J].新课程(上旬刊),2016(12):269.

[2]叶妙诗.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4):215,217.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