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现代性孤立的终结

2018-08-27 03:23张伟骏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关键词:詹姆逊商品化后现代主义

张伟骏

摘 要: 詹姆逊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与批判维度,提出资本对文化领域的全面侵入是晚期资本主义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作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后现代主义,向大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适当的土壤,文化解放于理性高阁,大众审美趣味决定了文化的生产模式,文化成为大众得以掌控的对象,并以复制等技术形式持续蔓延。这是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经验、权力及理性的反叛与解构。

关键词: 詹姆逊 后现代主义 商品化 文化主导 大众化

一、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模式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阐释者。学界普遍认为,其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得以形成的学理前提,是对比利时经济学家欧内斯特·曼德尔(Ernest Mandel)在《晚期资本主义》中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三段论观点的继承。曼德尔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给资本主义的发展路径作出了分期,即把资本主义划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及晚期资本主义。詹姆逊进一步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逻辑对应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种特定阶段的文化现象,“反映的是三种不同的心理结构和对客观世界及自我的体验”①。时代文化的流变离不开现实境遇背后的历史逻辑,过去的社会体制影响着人们对文化的体验,崭新的市场机制又冲刷出人们对文化新的认知。詹姆逊通过分析资本带动下文化的生成与运作,考察了文化形式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演变与辩证关系。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模式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高度渗入,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纬度阐释当代思潮。

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詹姆逊集中思考了后现代文化的总体性特征,说明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表现了我们跟现代主义文明彻底决裂的结果。”②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颠覆,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文化断裂,过去拥有的经验在此时失效,其特征概括如下:其一,深度感的消失。后现代文化给人以平面而缺乏深度感,无数经过复制而成的文化产品充斥眼前,艺术对现实的转化只是一种填平的行为,画面呈现在表面;其二,主体性的消失。“主体的疏离与异化已经由主体的分裂和瓦解所取代”③。在后现代的文化意识里,人至高无上的主体性和个人强烈的风格特征走向了终结;其三,历史感的消失。后现代文化不断追问现时感受,形式和内容在更新中被不断冲刷、稀薄,这种永恒的当下性导致历史意义的彻底消解。最后是距离感消失。在后现代的崭新空间里,由于文化产品的杂糅,高雅与通俗的界限变得模糊,人的认知系统几近失灵,丧失了维持距离评判的能力。

由此可见,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模式重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把后现代主义文化投放进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的历史框架中加以体认,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建立起严密的历史关联,同时指明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原质性特征和碎片化色彩,为后现代主义文化主导的时代地位作出了铺垫。

二、后现代主义——对文化的生产

詹姆逊为我们描绘了后现代文化现象的总体图景,并且在他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第三阶段的晚期资本主义是一个“更为纯粹的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广泛渗透到一切与文化相关联的领域,随着物化力量的加深,文化完全沦为适用于商品消费模式下单纯的符号游戏,简言之,一组任意的符号组合,只要能够博得市场的青睐,无疑就是一种文化的确证。

这就意味着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艺术、审美趣味已经完全并入商品生产模式的总体过程之中:“在后现代主义,由于广告、由于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领域是无处不在的。”④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文化转向》、《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逻辑》等著作里,对比分析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众多案例:如在凡·高《农民的鞋》中重现生活苦难的真相,到安迪·沃霍尔《钻石粉尘鞋》隨意凑合着闪烁生辉的死物;从蒙克《呼喊》里以毛骨悚然的尖叫面貌表现人类极端的焦虑和战栗,到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被丝网印刷技术支配后生命感的耗尽与自我情思的毁灭;从柯毕史耶气势恢宏的乌托邦式线条结构的建筑艺术,到杜尚那令人哑然的工业静物《泉》......所有分析的背后都一一指向了资本逻辑统御下商品拜物教所带来的艺术破坏性。只是,现代艺术中那些深沉的命题,那些对逻各斯主义或理性主义精神的尊崇,已从不同程度拒斥一般大众对文化艺术的理解,那种属于知识精英阶层的固化解读,通过凝聚理智手段表达对理性的执念,引领知性向更高的哲学思辨领域进发,为艺术作品筑上无数概念细节与逻辑限制的层层壁垒,我们不禁要问:是谁赋予精英界代言文化的资格或权力?

这里要再次提到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的关键对象——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他企图消除文化的雅俗界限,并将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Factory”,他对文化品诞生的定义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个仿照工业生产线制作文化品的地方。作为一个“把握了商业精髓”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成功去除掉艺术中那些形而上的玄虚意味,大胆地把一切剖开再摊平,最后陈列出来,通过复制技术持续生产繁衍。安迪·沃霍尔实践着后现代文化独具的麻木与荒诞,热情与幻想。那些单调重复的画报式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具象,不单是大量生产出来的结果,同时正表现着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主导下人们的内在感情,文化成为可以被吸纳和转化的新型商品、消费品,其形象也被提升至艺术的高度。在晚期资本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普罗大众的审美趣味决定了文化生产的模式,文化商品的流通持续刺激着大众的审美欲望,人和商品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微妙联系,商品的受众是所有人,被纳入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文化艺术赋予大众表达的权利,因此乐于接受每个观众的多维解读。由大众持有的足够的活力基底,各种文化形态不会因为受众的单薄和孱弱走向萎缩或衰竭。

三、“文化主导”——走出孤立现象后的蔓延

受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强调文化自律性的意识形态使得文化逐渐与日常生活的感性因素相隔离,文化成为逃离现实的去处。音乐、建筑、绘画与诗歌的文化体认让文化的形态变得狭隘。到了现代主义所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如未来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印象派、意识流等,文化俨然已成为精英阶层极力统摄的对象,文化被神秘、高古、抽象、典雅等词汇所束缚及垄断,成为普罗大众难以逾越的屏障,阶层间在认知上存在着严重的隔阂。普罗大众想要建立起属于自身群体的文化,却难以得到积极且充分的认同,流于被戏谑和低估的境地。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如何走出被现代性承认的精致化孤立及对大众认知性的绝缘?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揭去了文化神秘的面纱,詹姆逊所谈论的“文化主导”,指的就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以后现代主义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的结合与蔓延:“‘后现代就好比一个偌大的张力磁场,它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文化动力[其中包括威廉斯所说的‘残余文化及‘新兴文化等迥然不同的生产形式],最后构成一个聚合不同力量的文化中枢。”⑤后现代主义那种深度缺失、主体瓦解、复制拼凑的文化特征,理应受到批判,但辩证地看,后现代主义文化敢于撤除现代主义精英文化高举的理性旗帜,让大众压抑已久的感性诉求被再度释放,它意在用一种向大众俯就的方式,打破艺术传统不可侵犯的神圣及一成不变的顽固保守,将文化推广为人人可以接受与欣赏的对象。

由先进印刷技术开启的复制时代,大规模信息量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同时也极大程度地解放和扩展了大众的审美视域。那些曾经悬挂在遥远艺术殿堂的经典成为可以被观赏及触碰的对象,而承载着复制基因的电视、广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更大限度地提供视觉上的文化资源,正如本雅明所认为的:“复制技术把被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品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⑥传统观念里艺术那别具灵韵的独一无二性在机械复制时代中遭遇淡化,从抽象的艺术感知转向符号、商标的艺术直观,艺术与通俗相互融通,彼此联动,文化在大众群体中重新被激活。

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创造出来的感官的、大众化的、反传统经验的世界,因其“多面性”、“非等级性”的无序状态决定了它对大众的吸引力和经济价值,按照詹姆逊的话,对其“不能简单地用是非道德的角度来评判”。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即便存在不少由文化工业带来的流水型、标准化的文化废品,也夹杂了许多庸俗的艺术创作趣味,但不可否认的是,后现代主义打破了过往那些被精英阶层鼓吹而成的文化膜拜,大众群体性的感性碰撞与理性解构重塑了艺术语言与情感的唯一表征,这是对待文化所采取的不拘一格的审美态度,文化商品受众的主体意识不应被简单低估。最后,后现代主义文化现象的蔓延同时提醒着人们,在资本力量对知识或一切文化领域的强制操纵下,在批量生产文化产品的复制时代中,知识会不会失去原有的人文性质?文化会不会丧失掉该有的启蒙立场?理论会不会缺少应有的创造力价值取向?人们对事物和形象的麻木效應当在文化走出现代性孤立的路途中适可而止。

注释:

①唐小兵.后现代主义:商品化和文化扩张——访杰姆逊教授[J].读书,1986(3):118.

②③⑤[美]杰姆逊.张旭东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21,447,432.

④[美]杰姆逊.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7.

⑥[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1.

参考文献:

[1][美]杰姆逊.张旭东,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美]杰姆逊.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美]杰姆逊.胡亚敏,译.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唐小兵.后现代主义:商品化和文化扩张——访杰姆逊教授[J].读书,1986(3).

[5]周怀红.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后现代主义——评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5).

[6][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詹姆逊商品化后现代主义
詹姆逊关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无意识阐释
论虚拟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的独立性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论詹姆逊的辩证批评理论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