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2018-08-27 03:23颜丹平
文教资料 2018年8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颜丹平

摘 要: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课堂改革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并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之间有充分的时间内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作者在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应用了这种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性,强化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 对分课堂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学生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课程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讲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能够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将来学习英语跨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奠定基础。

英语教学改革从未停止过。传统的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引导学生与之配合,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按教师的方式思考。学生多数被动接受知识,主动性低,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后来提倡的讨论式课堂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课堂讨论为特征,该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由于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教师讲授过少,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课堂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流于表面,长此以往,学生在知识构建中因缺乏足够时间进行内化、无法系统学习架构。

高职学生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现代网络普及、知识碎片化的时代,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对于他们而言更显枯燥、无趣、乏味。然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动机不够明确,运用第二习语在课堂内直接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欠缺,无法很好地适应讨论式课堂。因此,如何充分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采用适合他们思维方式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2017年,课题组实践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有效地结合了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特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对分课堂”简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2013年10月根据大学的课堂现状、基于认知心理学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突出课堂讨论过程,强调把两个环节在时间上分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内化吸收。对分课堂把教学在时间上清晰刻画成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英语称其为PAD课堂。其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与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在PAD模式中被称为“隔堂对分”。

对分课堂规避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弊端,有效地融合了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一方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肯定了传统课堂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课内讲授和学生课后学习完全分离的状态,有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提倡课堂讨论以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积极参与课堂各个环节,形成课堂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更重要的是,对分课堂给予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理由与动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课堂中有备而来,避免了课堂讲授后立刻提问讨论,学生尚未完全吸收,无问可提、无论可讨的尴尬。学生在一周的时间里利用书籍或网络平台的辅助深刻理解、充分吸收知识后,在课堂讨论环节各抒己见,和小组其他成员有效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点与讨论式课堂中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高度一致。

对分课堂在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提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突出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跟踪评价的重要性。对分课堂在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性,引导学生注重学习整个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在复旦大学已完成了对分课堂的轻考试压力首轮试点教学,非常成功。张教授指出,对分课堂更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构建了新型教学理念,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2.对分课堂在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践

2.1实践对分课堂的前期准备

笔者根据对分课堂的理念,2017年9月开始在本校两个大学英语班级进行教学实践。设定D17药事管理1234班为实验班,另外的平行班为对照班。所有班级均采用《大学英语新编教程》,其中对照班级采用原有的授课计划和课程、单元设计内容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班则选取了几个单元内容,重新设计了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整合了原有的教材内容,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在第一次开课时,完整地解释了对分课堂的教学理念、操作流程、师生责权、对分易平台功能、考核方式等,并同步在对分易平台上传了有关对分课堂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阅,使学生在了解对分课堂的意义和操作步骤的基础上,思想理念上有足够的认同感,为之后的教学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2.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按照主题设计,每个主题的学习周期为6节课,授课内容包含听说训练、篇章阅读、拓展主题展示三个板块,针对等级考试的安排两次专项培训课。由于初次实践对分课堂模式,笔者挑选了授课计划中的部分实施对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和教学时严格按照PAD课堂的三个过程与五个步骤,即课堂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隔堂讨论(Discussion)三个过程和讲授、独立思考、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五个步骤,实现高效的英语课堂。

2.2.1课堂讲授(Presentation)鉴于英语课堂以主题课文为载体,在第一次课中,教师向学生完整地讲授该主题的内容、文化背景、课文结构和阅读理解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在课后的内化阶段,从六个知识模块:重点词汇、文化背景、课文结构、语法句法、难句翻译、主题写作,并布置相应的“亮考帮”课后作业。

2.2.2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外安排自主学习,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旨在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为:学生课后利用一周的时间独立学习,借助书籍和网络资源理解吸收教师讲解的内容,自主完成作业及课后与三大模块相关的练习题。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出独特的分析、思考和体会,按照“对分课堂”的要求,列出“亮”“考”“帮”。“亮闪闪”是写出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内容或者对英语学习最有帮助的体验(至少一条);“考考你”指通过自主学习,从三大模块中各找出一条自己理解了,但觉得别人可能有问题的知识点,比如词汇的用法,难句的翻译等,在讨论中挑战别人;“帮帮我”是列出至少一条自己不懂或存在疑惑的地方,在讨论中求助别人。

2.2.3隔堂讨论(Discussion)。隔堂课,即课堂讲授一周后的课内,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指导总结为辅。全班随机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讨论设置四个环节,环节一:小组讨论,学生依托课外完成的“亮考帮”进行组内轮流发言,强调人人参与、交流分享和互帮互助,对于准备充分有条件的组可以推介跨组讨论,提高讨论质量;环节二:教师抽查,教师随机抽点小组中学生发言,建议分享调小组讨论的精华,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环节三:自由提问,全班自由发言,分享观点,提出问题;环节四:教师总结,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于较集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精讲与拓展。

另外,笔者所在的实验班级还尝试结合微课进行了对分课堂的教学。在等级考试专项训练环节,考虑到学生的语法知识板块在大学之前的英语课堂都已经详细讲解与操练,教师提前制作了学生存在难度的几个语法知识点如虚拟语气、从句、倒装等的微课。教师在课堂中提纲挈领地讲解了这些语法的精髓,主要安排学生课后观看微课,内化吸收,独自制作思维导图(mind-map),并上传到对分易平台。在第二次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查看思维导图,并分析讨论难点,易错点,最后习题巩固。

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效果

笔者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本校实验班级进行实践教学,相对于其他平行班,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和课堂优点明显。

对分课堂注重教学流程的改革,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互为主体。教师在第一次课中需要对教材内容的主干、学习的重难点进行精讲,帮助形成知识学习的框架,再布置学生作业,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等一周后回到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总结,提炼了知识。实验班的学习主动性更强,因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课外进行“内化吸收”,學生在两次课之间有充足的时间按照自己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理解和消化,“亮考帮”作业形式估计学生思考,兼顾了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能力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个性进行学习与交流,思维导图的作业形式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式”学习的激情。对分课堂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的重要性,学生的努力与付出都得到了肯定。

对分课堂丰富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学生有备而来,在课堂上进行组员中、小组间及全班有目的交流与讨论,不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更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和信息,培养了思辨能力。学生间、师生间增加了交流,促进了合作,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刘明秋.对分课堂_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4(4):730-734.

[3]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3):116-118.

[4]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5).

基金项目:2017年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对分课堂”在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D17031。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